如何學習瑜伽
如果你也曾刷到過瑜伽博主的視頻,看著她們輕松完成后彎、倒立,心里默默羨慕“我要是也能這么柔軟就好了”;如果你買過瑜伽墊卻讓它在角落積灰,因為跟著視頻練總做錯動作,練完渾身酸痛懷疑自己“不是這塊料”;如果你想通過瑜伽緩解焦慮、改善體態,卻不知道從哪里開始——別慌,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。作為一個從“僵硬星人”(體前屈手碰不到腳踝)練到能輕松完成拜日式A的“過來人”,我會把這3年踩過的坑、總結的經驗全告訴你,讓你少走彎路,真正把瑜伽練進生活里。
一、先想清楚:你為什么學瑜伽?別讓“跟風”毀了你的堅持
很多人開始練瑜伽,是因為看到別人發朋友圈的美照,或是聽說“瑜伽能減肥”“能治駝背”。但如果只是抱著“功利心”開始,大概率練不了多久就會放棄——因為瑜伽帶來的身體變化,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我剛開始練瑜伽,就是奔著“瘦5斤”去的。結果練了兩周,體重沒掉,反而因為動作不標準,肩膀更酸了。后來和教練聊天才明白:瑜伽的核心是“連接身體與呼吸”,減肥、塑形只是副產品。當我把目標換成“每天花15分鐘和自己的身體對話”,反而慢慢堅持了下來。
所以,在開始之前,不妨花3分鐘問自己:你期待通過瑜伽獲得什么?是緩解久坐的腰痛?改善睡眠?還是單純想找個方式放松?把目標寫在紙上,它會成為你想放棄時的“錨點”。
二、新手入門:這3件事比“練動作”更重要,90%的人都忽略了
1. 別買“智商稅”裝備!一張墊子+一身舒服的衣服就夠了
剛開始學瑜伽,最容易陷入“裝備焦慮”:要不要買專業瑜伽服?防滑墊選多厚的?需不需要瑜伽球、伸展帶?其實真沒必要。
我第一年踩過的坑:花300多買了“專業瑜伽褲”,結果發現穿寬松的舊T恤+運動褲更舒服;跟風買了瑜伽輪,到現在還在衣柜里躺著。新手真正需要的,只有這2樣:
防滑墊:選6mm厚的(太薄硌得慌,太厚站不穩),幾十塊的國產平價品牌就夠用(我現在用的是某多39.9元的,防滑效果不輸大牌);
舒服的衣服:別穿領口太低或太緊身的(做前屈時會尷尬),寬松的棉T恤+運動褲就行,重點是“不束縛身體活動”。
至于瑜伽磚、伸展帶,可以等練到需要輔助的體式(比如坐角式夠不到腳)再買,前期完全用不上。
2. 找個“不尷尬”的練習環境,比去網紅瑜伽館更重要
很多新手不敢開始,是怕去瑜伽館被“大神”碾壓——別人能輕松劈叉,自己連下犬式都弓著背,太丟人了。其實完全沒必要糾結“去哪里練”,在家練反而更適合新手。
我剛開始就在臥室練:把床墊推到一邊,鋪好墊子,手機支架架在對面,跟著視頻練。關起門來,沒人看你做得好不好,動作做錯了也能隨時暫停調整。等練了3個月,身體有了基礎,再去線下館體驗小班課,反而能更快跟上進度。
如果一定要去線下館,記得選“新手友好型”:看看課程表有沒有“零基礎入門課”,提前和前臺說“我是第一次來,麻煩老師多指導”,大部分教練都會特別照顧新手。
3. 先學“呼吸”,再練“動作”!90%的錯誤都因為呼吸錯了
這是我踩過的最大的坑:剛開始跟著視頻練,光顧著模仿動作,吸氣呼氣全憑感覺,結果練完頭暈胸悶。后來才知道,瑜伽的“呼吸法”(梵文叫“普拉那亞瑪”)比動作本身更重要。
新手最該先掌握的是“腹式呼吸”:
仰臥,膝蓋彎曲,雙手放在肚子上;
吸氣時,讓空氣從鼻子進入,肚子像氣球一樣鼓起來(手會被頂起);
呼氣時,嘴巴微張,像吹蠟燭一樣慢慢把氣吐出去,肚子收緊(手會下沉);
每天練5分鐘,直到不用手也能感覺到肚子的起伏。
為什么要練呼吸?因為瑜伽的所有動作,都是“跟著呼吸走”的。比如做“貓牛式”:吸氣時抬頭塌腰(牛式),呼氣時含胸弓背(貓式)。呼吸對了,動作才會流暢,身體也不會受傷。
三、從“僵硬星人”到能做拜日式:3個核心步驟,照著練就能上手
1. 從“3個基礎體式”開始,別一上來就挑戰高難度
新手最容易犯的錯:看到“一字馬”“鴿子式”很酷,就跳過基礎直接練。結果不僅做不到,還容易拉傷肌肉。瑜伽就像蓋房子,基礎體式是“地基”,地基穩了才能往上蓋。
這3個基礎體式,建議每天練10分鐘,堅持2周就能明顯感覺身體變軟:
山式站立(站姿基礎):雙腳并攏或分開與髖同寬,膝蓋微微彎曲(別鎖死!我剛開始總鎖膝蓋,被老師糾正了3次),肩膀放松下沉,雙手自然垂在身體兩側,眼睛平視前方。看似簡單,卻能幫你找到身體的“中立位”,改善含胸駝背。
貓牛式(脊柱靈活):跪姿,雙手在肩正下方,膝蓋在髖正下方。吸氣抬頭塌腰(牛式),尾巴骨翹起;呼氣含胸弓背(貓式),下巴找胸口,感受脊柱一節節滾動。這個動作能放松腰背,緩解久坐的僵硬。
下犬式(全身拉伸):跪姿進入,雙手撐地,手指張開抓地,然后抬起膝蓋,臀部向上頂,形成倒“V”字。新手腿伸不直沒關系,膝蓋可以彎(我前兩個月膝蓋都是彎的),重點是“脊柱延展”——想象頭頂往遠處夠,腳跟盡量踩地(不用完全踩平)。每天保持5個呼吸,能拉伸腿后側和肩背。
2. 選對“課程”比“苦練”更重要!3類課程推薦
新手最大的困惑:網上瑜伽視頻那么多,該跟誰練?其實不同階段適合不同的課程,別盲目跟風“網紅博主”。
純新手(0基礎):選“零基礎入門課”,時長10-15分鐘,重點看“動作講解是否細致”。推薦B站“周六野Zoey”的《10分鐘瑜伽入門》(她會講呼吸和發力點,語速慢,適合新手);或者“林芊妤”的《15分鐘改善體態瑜伽》(針對圓肩駝背,動作簡單)。
有基礎(練過1-3個月):可以試試“拜日式A”(一套連貫的體式組合,能練到全身),推薦跟著“Yoga with Adriene”的《30天瑜伽挑戰》(她的口令很溫柔,會鼓勵你“尊重身體的感受”,我跟完30天,下犬式腿能伸直了)。
想針對性改善:比如腰痛選“修復瑜伽”,失眠選“陰瑜伽”(每個動作保持3-5分鐘,側重拉伸筋膜),B站“李婉瑜瑜伽”有很多主題課,講解很專業。
重點提醒:練的時候別和視頻里的博主比!她們練了幾年甚至十幾年,你剛開始練,動作不標準太正常了。記住:“你的身體今天能做到哪里,就在哪里停”,別勉強拉伸。
3. 每天15分鐘,比“一周一次2小時”效果好10倍
很多人說“沒時間練瑜伽”,其實根本不用花大塊時間。每天15分鐘,比一周一次練2小時更有用。
我剛開始就是“周末突擊練”,結果周一渾身酸痛,反而不想練了。后來改成“工作日每天15分鐘,周末休息”,反而堅持下來了。分享2個“碎片時間練習法”:
早上起床后:花5分鐘做“貓牛式+下犬式”,喚醒身體,比賴床5分鐘精神多了;
晚上睡前:躺在床上做“嬰兒式”(跪姿,膝蓋分開,上身趴在床上,手臂向前伸),保持3分鐘,能放松腰背,幫助入睡。
記住:瑜伽不是“任務”,而是“給身體的禮物”。哪怕今天只練5分鐘,也比完全不練強。
四、避開這5個“新手坑”,別讓錯誤練習傷了身體
1. 別追求“動作標準”,舒服比好看重要
我見過很多新手練瑜伽,非要把手掰到某個角度,把腿壓到地上,結果第二天肌肉拉傷。瑜伽的“標準”不是“看起來和老師一樣”,而是“身體不疼,呼吸順暢”。比如做“坐角式”(雙腿向兩側打開),不用追求腿完全伸直,膝蓋微彎,身體能前傾感受到大腿內側拉伸就行。
2. 練前一定要熱身,練后必須拉伸!
很多人直接跟著視頻練體式,跳過熱身,結果練到一半扭到腰。熱身是為了讓身體“熱起來”,避免拉傷:可以先原地踏步30秒,活動手腕腳腕,再做幾個“手臂繞環”“體轉運動”,5分鐘就夠。
練完也別直接躺平!花3分鐘做“攤尸式”(仰臥,雙腿分開,雙手放身體兩側,閉眼放松),讓身體慢慢恢復,不然第二天肌肉會酸痛。
3. 別憋氣!動作卡頓大概率是呼吸斷了
剛開始練復合動作(比如拜日式),很容易因為“顧著動作”忘了呼吸,導致身體僵硬、頭暈。記住一個原則:“吸氣伸展,呼氣折疊”——比如做“站立前屈”,吸氣時手臂上舉(伸展),呼氣時身體向前折疊(彎曲)。呼吸不斷,動作就會流暢。
4. 經期別練“倒立、后彎”,選“修復類”動作
很多女生問“經期能不能練瑜伽”?可以練,但要避開“增加腹部壓力”的動作:比如倒立、后彎(輪式)、核心訓練(板式)。推薦練“陰瑜伽”或“ restorative yoga”(修復瑜伽),比如“束角式”(腳心相對,膝蓋外開)、“靠墻腿倒立”(腿靠墻,身體平躺,放松下背),能緩解經期不適。
5. 別和別人比!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
瑜伽館里最容易焦慮的時刻:別人能輕松劈叉,你連膝蓋都抬不起來。但你要知道,柔韌性和天生有關,有人天生韌帶松,有人天生僵硬,這都很正常。我練了半年,體前屈手才能碰到小腿,而我朋友第一次練就能手掌貼地——但那又怎樣?瑜伽是和自己比,今天比昨天多彎1厘米,就是進步。
最后想說:瑜伽不是“表演”,是“和自己和解”的過程
我剛開始練瑜伽,總想著“什么時候能解鎖倒立”“什么時候能拍出好看的照片”。但練得越久越發現,瑜伽帶給我的,遠不止身體的變化:
是練完后那種“全身放松的輕盈感”,是焦慮時通過呼吸慢慢平靜下來的篤定,是學會“接受自己的不完美”——接受自己此刻的僵硬,接受今天狀態不好練不動,接受身體有它自己的節奏。
如果你也想開始練瑜伽,別糾結“我能不能行”,就從今天開始:鋪好墊子,做5分鐘腹式呼吸,練一組貓牛式。不用急,慢慢來,瑜伽會用它的方式,帶你遇見更好的自己。
(文中涉及的課程推薦僅為個人經驗分享,具體效果因人而異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oga_zx/38163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