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發為什么會長分叉
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:剛洗完頭覺得頭發順滑得能反光,結果過兩天發梢就開始“炸毛”,仔細一看,一根頭發尖分成了兩三叉,像被剪刀剪過似的?用手一捋,還能扯下幾根帶著“小分叉”的碎發。明明每天都涂護發素,為什么頭發還是會分叉?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個問題——頭發分叉不是天生的“發質差”,而是我們在護理、習慣、環境里踩了太多“隱形坑”。想要解決分叉,得先搞懂它從哪兒來,再一步步把它“堵回去”。
先搞清楚:頭發分叉到底是什么?
在說原因之前,咱們得先知道頭發的“結構”。一根健康的頭發,從外到內分三層:最外面是毛鱗片(像魚鱗一樣疊在一起,負責保護內部),中間是皮質層(占頭發80%的重量,決定頭發的彈性、顏色和強度),最里面是髓質層(細軟發質可能沒有,主要起支撐作用)。
而“分叉”,其實是發梢的皮質層斷裂、毛鱗片脫落的結果。想象一下,頭發就像一棵大樹,發根是樹根,發梢是離樹根最遠的樹梢。樹梢長期得不到足夠的“養分”和“保護”,加上風吹日曬、人為拉扯,外層的“樹皮”(毛鱗片)先脫落,里面的“樹干”(皮質層)就會慢慢斷裂,最后一分為二,甚至分成好幾叉——這就是我們看到的“分叉”。
這里要劃重點:頭發沒有生命力,一旦分叉,就無法“自愈”。就像樹枝斷了不會自己長回去,分叉的發梢也不可能靠涂護發素“粘”回去。所以,對付分叉,“預防”永遠比“修復”更重要。
頭發分叉的5大“隱形殺手”,你可能每天都在碰
知道了分叉的本質,咱們再來揪出那些“搞破壞”的元兇。別以為分叉只是“頭發干”,其實背后藏著很多你沒注意到的習慣和細節——
1. 物理損傷:你梳頭、扎頭發的方式,可能正在“扯斷”頭發
先說個最常見的:梳頭太用力,或用錯梳子。很多人梳頭習慣從頭頂往下“一梳到底”,遇到打結的地方就硬扯——這簡直是頭發的“酷刑”!打結的頭發被硬扯時,發梢的毛鱗片會被撕開,皮質層也會受到拉扯損傷。尤其是濕發,毛鱗片處于打開狀態,頭發的強度比干發低50%,這時候硬梳,就像扯濕紙巾一樣,一扯就斷。
還有扎頭發太緊。高馬尾、丸子頭雖然清爽,但長期把頭發扯得緊緊的,發梢會一直處于“被拉扯”的狀態,時間久了,皮質層會逐漸疲勞斷裂。我之前有個朋友,為了讓馬尾“立得更穩”,每天用很緊的皮筋扎兩圈,半年后發梢分叉多到像“掃把”,就是這個原因。
更別提高溫工具的“烤傷”。吹風機開到最大熱風檔、直發器溫度調到200度以上、卷發棒貼著頭發停留10秒以上……這些行為就像把頭發放在“小火上烤”。頭發里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,遇到高溫會變性(就像雞蛋煮熟后蛋白質凝固),皮質層的結構被破壞,頭發就會變脆、易斷,分叉自然找上門。
2. 化學“腐蝕”:染燙、洗護產品,可能在悄悄“溶解”頭發
染燙是分叉的“重災區”,但很多人不知道為什么。染發劑里的氨水會打開毛鱗片,讓色素進入;燙發劑里的巰基乙酸會切斷頭發里的二硫鍵,改變形狀。這兩步都會破壞頭發的“保護殼”和“內部骨架”,讓頭發變得像“海綿”一樣——吸水性變強(容易干),彈性變弱(容易斷)。
我見過最夸張的案例:一個女生為了染“海王紅”,1個月內漂了3次、染了2次,結果頭發摸起來像“干草”,發梢分叉到能分成四五叉,輕輕一扯就斷。這就是化學物質過度破壞皮質層的結果。
除了染燙,洗護產品用錯也會傷頭發。比如選了含“硫酸鹽”(成分表有SLS、SLES)的洗發水,清潔力太強,會把頭皮和頭發上的天然油脂“洗光光”,頭發失去油脂保護,毛鱗片容易翹起、脫落。還有人護發素直接涂在頭皮上,導致發根油膩、發梢卻沒分到多少營養——發梢長期“缺營養”,不分叉才怪。
3. 營養“斷供”:頭發沒吃飽,自然長不好
頭發雖然長在頭皮上,但它的“營養”全靠身體供給。如果身體缺了關鍵營養素,頭發就會“餓肚子”,長得脆弱、易分叉。
最關鍵的是蛋白質。頭發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(一種蛋白質),如果長期節食、挑食,蛋白質攝入不足,頭發就會“合成材料不夠”,變得細軟、易斷。比如很多減肥的女生,不吃肉、不吃蛋,幾個月后不僅掉頭發,發梢也開始分叉——這就是頭發在“抗議”:“我需要蛋白質!”
還有維生素B5(泛酸),它能幫助頭皮分泌健康的油脂,讓頭發保持滋潤。如果缺乏B5,頭皮油脂分泌減少,頭發就會變干、毛躁,分叉概率直線上升。另外,鋅、鐵、維生素E也很重要:鋅能促進頭發生長,鐵能預防頭發脆弱,維生素E能抗氧化,保護頭發不受自由基損傷。
4. 環境“暴擊”:紫外線、干燥、灰塵,都在“磨”你的頭發
頭發也怕“風吹日曬”。夏天紫外線強,不僅會曬黑皮膚,還會“曬壞”頭發——紫外線會分解頭發里的黑色素(讓頭發褪色),還會破壞皮質層里的蛋白質結構,讓頭發變干、易斷。就像你把衣服放在太陽下暴曬,時間久了會變脆、開裂,頭發也是一個道理。
秋冬季節的干燥和靜電也是“幫兇”。空氣濕度低時,頭發里的水分會流失,毛鱗片容易翹起;加上靜電,頭發之間互相“摩擦拉扯”,發梢的毛鱗片會被磨掉,分叉就來了。還有空氣污染,灰塵、尾氣顆粒會附著在頭發上,堵塞毛孔,影響頭皮對營養的吸收,間接導致發梢“營養不良”。
5. 生理“老化”:熬夜、壓力大,頭發也會“提前衰老”
別以為只有皮膚會衰老,頭發也會。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代謝變慢,頭皮的皮脂腺功能會減弱,分泌的油脂減少,頭發的“天然保濕層”變薄,分叉概率會增加。
但現在很多年輕人,二三十歲就出現嚴重分叉,這往往和熬夜、壓力大有關。熬夜會打亂內分泌,影響毛囊的新陳代謝;壓力大會讓身體分泌“皮質醇”,這種激素會導致毛囊萎縮,頭發長得慢、易斷裂。我之前有段時間趕項目,連續1個月凌晨2點睡,結果不僅掉頭發,發梢還突然多了很多分叉——后來調整作息,早睡了兩周,分叉才慢慢變少。
6個“急救+預防”方案,讓分叉不再反復
知道了分叉的原因,解決起來就有方向了。記住:已經分叉的發梢只能剪掉,但沒分叉的頭發可以靠護理“保住”。下面這6個方法,既有“急救”措施,也有長期預防的技巧,照做就能看到變化——
1. 梳頭:從“扯頭發”變成“順頭發”,3步梳出健康發
正確的梳頭方式能減少90%的物理損傷。記住這3點:
選對梳子:用寬齒梳(齒距2-3mm)或氣墊梳,別用細齒梳(容易扯斷頭發);濕發用專門的“防打結梳子”(梳齒頂端有小圓球,減少拉扯)。
梳頭順序:先梳發尾(從發梢5cm處開始,慢慢梳開打結),再梳中間,最后梳頭頂。就像解繩子,得從末端開始解,硬扯中間只會越纏越緊。
梳頭前“潤滑”:如果頭發特別干、容易打結,梳頭前在發梢涂1-2滴護發精油(別涂太多,會油),減少梳子和頭發的摩擦。
2. 高溫工具:給它“降降溫”,別讓頭發“烤焦”
完全不用高溫工具不現實,但至少做到“低溫+防護”:
控制溫度:吹風機用“低溫檔”(冷風檔最好,熱風檔溫度別超過50),吹頭發時距離頭發20cm以上,別貼著頭皮吹;直發器、卷發棒溫度調到160-180(細軟發質160,粗硬發質180),別超過200。
用前涂“隔熱衣”:用高溫工具前,在發梢涂一層隔熱精油(成分里有荷荷巴油、摩洛哥堅果油、硅油的都可以),形成保護膜,減少高溫對皮質層的損傷。
減少頻率:一周用高溫工具別超過2次,給頭發“休息”的時間。
3. 染燙:做“減法”護理,別讓頭發“透支”
染燙很難完全避免,但可以通過護理減少損傷:
拉長間隔:染燙至少間隔3個月,讓頭發有時間修復;如果一定要染,選“半永久染劑”(不含氨水),比永久染劑損傷小。
染燙后用“修復型”洗護:選含“水解角蛋白”(補充頭發蛋白質)、“神經酰胺”(修復毛鱗片)、“泛醇”(維生素B5,保濕)的洗發水和護發素。
每周1次“發膜SPA”:洗完頭后,在發梢涂厚一點的發膜(避開頭皮),用熱毛巾裹5-10分鐘(溫度別太高,40左右就行),讓營養更好吸收。堅持1個月,頭發會明顯變軟、有彈性。
4. 吃對:把“營養”喂給頭發,從根上變強韌
頭發需要的營養,其實就藏在日常飲食里,照著吃就行:
每天1個雞蛋:雞蛋里的優質蛋白和生物素(維生素B7),是角蛋白的“原料”,幫助頭發長得更結實。
1把堅果(10-15顆):核桃、杏仁、腰果里有鋅、維生素E和Omega-3脂肪酸,能減少頭皮炎癥,讓頭發更滋潤。
1杯深綠色蔬菜:菠菜、西蘭花里的鐵和葉酸,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,讓毛囊“吃飽”營養。
喝夠水:頭發含水量約15%,缺水會讓頭發變脆。每天喝1.5-2升水,頭發也會更有光澤。
5. 環境防護:給頭發“撐傘”“保濕”,減少外界傷害
夏天防紫外線,冬天防干燥,頭發才能少受傷:
夏天戴帽子或噴“頭發防曬”:選寬檐帽,能遮住頭皮和頭發;或者噴專門的頭發防曬噴霧(含UV過濾成分,比如乙基己基甲氧基肉桂酸酯),出門前噴一次,隔2小時補一次。
秋冬用加濕器+防靜電噴霧:室內濕度保持在40%-60%,頭發不容易起靜電;穿毛衣、化纖衣服時,頭發容易貼在身上,噴點防靜電噴霧(成分簡單的水+甘油就行),減少摩擦。
出門回來“洗塵”:如果在外面待了一天,頭發上會沾灰塵,回家后用清水沖一下發梢,或用濕毛巾擦一擦,減少灰塵堆積。
6. 及時“修剪”止損:別讓分叉“傳染”
最后說個關鍵:已經分叉的發梢,一定要剪掉!別想著“養養就能好”,分叉的發梢會像“壞蘋果”一樣,慢慢向上蔓延,導致更多頭發斷裂。
修剪頻率:每6-8周剪一次發梢(只剪1-2cm就行,不用剪太多),找靠譜的理發師,用鋒利的剪刀剪(鈍剪刀會扯傷頭發,導致更多分叉)。
別自己在家剪!很多人覺得分叉就那幾根,自己用剪刀剪剪就行,結果剪歪了、剪多了,反而更糟。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,花幾十塊剪個發梢,比買幾百塊的護發素有用。
最后澄清3個“護發誤區”,別讓你白努力
聊了這么多,再澄清幾個常見的誤區,別讓錯誤的認知耽誤你養頭發——
誤區1:分叉了多涂護發素就能修復?
真相:護發素的作用是“潤滑毛鱗片”,讓頭發暫時順滑,但無法修復斷裂的皮質層。就像衣服破了個洞,你用柔順劑泡一下,看起來平整了,但洞還在。分叉只能靠剪,護發素是“預防”分叉的,不是“治療”分叉的。
誤區2:天天洗頭會讓頭發更干、更容易分叉?
真相:錯的不是“天天洗”,而是“用錯洗發水”。如果用含硫酸鹽的強力清潔洗發水,天天洗確實會洗掉油脂;但用無硫酸鹽、含保濕成分(比如透明質酸、甘油)的洗發水,天天洗沒問題,反而能及時洗掉灰塵和油脂堆積,讓頭皮更健康。
誤區3:頭發分叉就該把頭發剪短?
真相:剪短能減少分叉概率(因為發梢離發根更近,營養更足),但不是必須剪短。只要做好日常護理(梳頭、防曬、營養、修剪),長發也能很少分叉。我見過很多留長發的女生,發梢依然順滑,關鍵在“護理細節”,不在“長度”。
頭發分叉,說到底是身體和習慣給你的“信號”——它在告訴你:“我需要被好好照顧了”。別把分叉當成“發質差”的宿命,從今天開始,換一把寬齒梳、調低直發器溫度、多吃一個雞蛋、定期修剪發梢……這些小事看起來不起眼,但堅持下去,你會發現:發梢的分叉越來越少,頭發越來越順滑,連風吹過的時候,都能聞到頭發上淡淡的護發精油香味。
護理頭發就像照顧自己,耐心一點,細心一點,它一定會給你回應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Stylist/25615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