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工總承包方的管理任務-管理內容-管理工作
在建筑工程領域,施工總承包方(以下簡稱“總包方”)就像項目的“總管家”——從圖紙落地到工程竣工,幾乎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的統籌。但很多人提起總包管理,總覺得是“管工人、盯現場”這么簡單,實際上,這背后藏著一整套系統的邏輯:要對質量安全負責,要平衡進度和成本,還要協調十幾方甚至幾十方參建單位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就掰開揉碎聊聊:總包方到底要承擔哪些管理任務?具體管什么內容?日常工作又該怎么落地?無論你是剛入行的新人,還是想優化管理的老項目人,看完這篇至少能少走3年彎路。
一、管理任務:總包方的“四大核心目標”,一個都不能偏
總包方的管理任務,說白了就是“帶著一群人把項目干成”,但“干成”不是隨便糊弄,而是要達成四個硬指標——質量合格、安全無事故、進度不延期、成本不超支。這四個目標看似獨立,實則環環相扣,任何一個出問題,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。
1. 質量:工程的“生命線”,出問題就是“一票否決”
質量是工程的底線,也是總包方最核心的責任。你可能見過這樣的項目:主體結構剛封頂,墻面就出現裂縫;或者裝修完沒半年,地磚大面積空鼓——這些問題追根溯源,十有八九是總包質量管理不到位。
舉個真實案例:2022年某住宅項目,總包方為趕進度,在混凝土強度未達標時就拆除了模板,導致樓板下沉3厘米,最后不得不返工加固,不僅多花了200萬,還延誤工期3個月。
所以總包方的質量任務,不是“最后驗收時合格”,而是從材料進場到工序交接,每一步都要卡嚴標準。比如鋼筋間距、混凝土配比、防水施工厚度,這些細節哪怕差1毫米,都可能埋下隱患。
2. 安全:比進度更重要的“紅線”,出事故一切歸零
建筑行業常說“安全第一”,但真正做到的項目有多少?去年我去一個工地調研,發現總包為了搶工期,讓工人在沒有安全網的情況下高空作業,結果沒幾天就出了墜落事故——不僅項目停工整頓,項目經理還被追責。
總包的安全任務,本質是“讓人活著把活干完”。這包括:施工前的安全交底(比如“腳手架怎么搭才不塌”)、過程中的隱患排查(臨時用電有沒有漏電)、應急措施(火災、坍塌怎么救)。記?。哼M度慢了可以趕,安全出了事,就再也回不去了。
3. 進度:不是“越快越好”,而是“按計劃推進”
很多業主覺得“進度越快越好”,但對總包方來說,合理的進度才是關鍵。我見過一個項目,業主要求提前3個月竣工,總包硬著頭皮壓縮工期,結果材料供應跟不上,工人連夜趕工導致質量下降,最后驗收時發現5處關鍵問題,反而比原計劃晚了2個月交付。
總包的進度任務,核心是“制定可行的計劃,并盯著執行”。比如先排總進度計劃(基礎、主體、裝修各用多久),再分解到月計劃、周計劃,每天開工前明確“今天必須干完哪幾道工序”。遇到雨天、材料短缺等問題,還要及時調整計劃,不能硬扛。
4. 成本:“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”,但不能偷工減料
成本控制是總包方的“利潤密碼”,但很多人把成本控制理解成“能省則省”——比如用低價劣質材料,或者減少必要的人工投入。這其實是誤區:成本控制的核心是“不浪費”,而不是“降標準”。
舉個例子:某項目總包在模板采購時,選了價格便宜但周轉次數少的木模板,結果主體施工時模板損耗率比計劃高了30%,反而多花了15萬。正確的做法是:提前算好材料用量(比如鋼筋損耗率控制在2%以內)、優化施工方案(比如采用鋁模代替木模,雖然單價高,但周轉次數多,長期更省錢)。
二、管理內容:從“開工到竣工”,總包方要管的7大模塊
如果說管理任務是“目標”,那管理內容就是“實現目標的具體抓手”。從項目開工到竣工,總包方要管的事涉及7大模塊,每一塊都得細致到“毛細血管”。
1. 質量管理:從“材料進場”到“竣工驗收”,全流程卡控
質量管理不是“質檢員一個人的事”,而是總包方全員的責任。具體要管這些事:
材料驗收:鋼筋、水泥、防水材料進場時,必須查合格證、檢測報告,還要抽樣送檢(比如鋼筋的抗拉強度、水泥的凝結時間),不合格的堅決退回——別信供應商說的“下次補報告”,等用了再發現問題,返工成本更高。
工序檢查:每道工序完工后,總包質檢員必須先自檢,合格后再報監理驗收。比如綁完鋼筋要查間距、保護層厚度;打完混凝土要查平整度、養護措施。我見過一個項目,總包為了省事跳過自檢,結果監理檢查時發現鋼筋間距超標,整層都得返工。
質量記錄:隱蔽工程驗收單、材料檢測報告、工序交接記錄……這些資料要隨做隨簽,不然到竣工時補資料,不僅麻煩,還可能因為記錄不全導致驗收通不過。
2. 安全管理:“管人、管設備、管環境”,一個都不能漏
安全管理的核心是“預防”,具體要管三件事:
管人:工人進場前必須做安全教育(比如“高空作業要系安全帶”“電焊時要戴防護眼鏡”),特種作業人員(焊工、塔吊司機)必須持證上崗,不能讓“臨時工”隨便頂替。
管設備:塔吊、施工電梯、腳手架這些設備,進場前要查合格證,使用中要定期維保(比如塔吊的鋼絲繩有沒有斷絲,腳手架的立桿間距是否符合規范)。去年某項目塔吊倒塌,就是因為總包沒及時發現鋼絲繩磨損超標。
管環境:施工現場要劃分危險區域(比如基坑周邊、高壓線下方),設置警示標志;雨季要做好排水,避免基坑積水坍塌;揚塵控制要到位(霧炮、洗車槽不能只是擺設),不然環保部門一查一個準。
3. 進度管理:“計劃-執行-調整”,形成閉環
進度管理最怕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必須有清晰的流程:
編計劃:開工前先編施工總進度計劃,明確關鍵節點(比如“3月15日前完成基礎施工”“6月30日前主體封頂”),再分解到月、周、日計劃。計劃要留緩沖時間,別把工期排得太滿——天氣、材料、政策都可能影響進度。
盯執行:每天開“碰頭會”,檢查當天計劃完成情況,沒完成的要分析原因(是工人不夠?還是材料沒到?),當天解決。比如木工班組沒按計劃支完模板,就得協調增加人手,或者調整下道工序的時間。
調計劃:遇到不可抗力(比如疫情停工、極端天氣),要及時和業主、監理溝通,辦工期簽證,調整后續計劃。別硬扛著不吭聲,最后延期了再扯皮,業主可不會認。
4. 成本管理:“算得清、花得明、控得住”
成本管理考驗總包方的“精打細算”能力,具體要做三件事:
算成本:開工前做成本預算,把人工、材料、機械、管理費都算清楚(比如鋼筋每噸多少錢、木工每平米多少錢),定個“成本紅線”。
控支出:材料采購要貨比三家,避免“吃回扣”買高價材料;人工要按工程量結算,別讓工人“磨洋工”;機械租賃要算好使用時間,比如塔吊不用時及時退租,別空付租金。
追簽證:施工中如果業主要求變更(比如增加裝修面積、換材料品牌),要及時辦簽證,把增加的成本算進去,不然竣工時再提,業主可能不認賬。
5. 合同管理:“白紙黑字”是護身符,別等出事再翻合同
總包方要簽的合同很多:和業主的總包合同、和分包的分包合同、和供應商的采購合同……合同管理的核心是“別踩坑”。
簽合同前:仔細看條款,尤其是付款方式(比如“按月進度70%支付”還是“竣工后付90%”)、工期違約條款(延期一天罰多少錢)、質量責任(出問題誰來賠)。遇到模糊的條款,一定要讓對方寫清楚,別口頭承諾。
合同履行中:按合同約定辦事,比如業主沒按時付款,要及時發函催款并保留證據;分包沒按質量施工,要按合同扣工程款。
合同糾紛:如果真的扯皮,別吵別鬧,拿著合同和證據去協商,協商不成再走法律途徑——合同就是你的“護身符”。
6. 信息管理:“資料不丟、數據不錯”,竣工時少跑腿
很多總包方不重視信息管理,覺得“資料隨便攢攢就行”,結果到竣工備案時,因為缺一份隱蔽工程驗收單,跑斷腿都補不回來。
信息管理要做到“三及時”:
及時收集:材料報告、檢測記錄、會議紀要……只要是和項目相關的資料,當天產生當天收齊,別等堆成山了再整理。
及時歸檔:按規范分類存檔(比如質量類、安全類、合同類),電子版和紙質版都要有,紙質版要簽字蓋章齊全。
及時更新:進度計劃調整了、成本數據變了,要馬上更新到管理系統里,別讓信息滯后影響決策。
7. 協調管理:“當得了和事佬,也鎮得住場”
一個項目少則十幾方參建單位(業主、監理、設計、分包、供應商……),多則幾十方,總包方就是“協調中心”,既要解決矛盾,又要推動合作。
對內協調:總包內部的施工隊、技術部、物資部要配合好。比如技術部出的施工方案,要提前和施工隊交底,別等工人開工了才發現方案沒法落地。
對外協調:和業主溝通需求(比如業主要改設計,得讓他出書面變更),和監理配合驗收(平時多溝通,別等監理下整改單才著急),和分包明確責任(比如水電分包和土建分包的施工界面要劃清,避免互相扯皮)。
記住:協調不是“當老好人”,該強硬時要強硬(比如分包偷工減料,必須要求返工),該靈活時要靈活(比如材料暫時沒到,先調整工序讓其他班組施工)。
三、管理工作:日常怎么干?從“晨會”到“夜巡”,細節見真章
前面說了目標和內容,最后聊聊總包方的日常工作怎么落地。其實沒有什么“高大上”的技巧,無非是“把每一件小事做好”。
1. 每天:從“晨會”開始,明確當天任務
總包項目經理或施工員,每天早上必須開“晨會”,參會人員包括各施工班組組長、安全員、質檢員。會議內容不用太長,20分鐘足夠,但要講清楚三件事:
今天各班組要完成什么任務(比如“木工班支3層東側模板,鋼筋班綁2層西側梁筋”);
施工中要注意的安全質量問題(比如“今天下雨,塔吊作業要慢一點,注意防滑”);
需要協調的事項(比如“水泥下午2點到,材料部提前安排卸車”)。
開完會別就完事了,要去現場盯著,看看工人是不是按計劃在干,有沒有偷工減料。
2. 每周:開“周例會”,復盤進度和問題
每周五下午開周例會,參會人員包括業主代表、監理、分包負責人。主要做兩件事:
復盤本周進度:哪些任務完成了?哪些沒完成?沒完成的原因是什么?下周怎么補?
解決問題:比如“鋼筋供應跟不上,下周能不能加派人手催貨?”“水電預埋和土建施工沖突,怎么調整工序?”
會議紀要要當天整理出來,發給所有人,明確誰負責、什么時候解決,避免“會上說一套,會后沒人管”。
3. 每月:算“成本賬”,別等竣工才發現賠錢
每月底,總包的商務部門要算“月度成本賬”:實際花了多少錢?和預算差多少?差在哪里?
比如預算本月鋼筋用量100噸,實際用了110噸,就要查原因:是損耗率太高?還是圖紙算量不準?找到問題才能調整,不然到竣工時一算,超支幾十萬,利潤就沒了。
4. 全程:“現場巡檢”不能少,問題早發現早解決
總包管理人員(項目經理、施工員、安全員)每天至少要在現場轉3圈:上午開工后查安全措施(工人有沒有戴安全帽),下午查施工質量(模板尺寸對不對),晚上收工前查材料堆放(鋼筋有沒有生銹,水泥有沒有受潮)。
我認識一個老項目經理,有次晚上巡檢,發現基坑邊坡有裂縫,連夜組織工人撤離,結果凌晨就發生了坍塌——正是因為他的“多走一步”,避免了一場事故。
寫在最后
施工總承包方的管理,說難也難,說簡單也簡單。難在要平衡質量、安全、進度、成本,協調各方關系;簡單在只要把“每個環節做細,每個問題早解決”,項目自然能順利推進。
其實,總包方就像項目的“大家長”,既要扛得起責任,也要放得下身段——既要對業主負責,也要對工人的安全負責;既要盯著進度,也要算好每一分錢。把這些事都做到位了,項目不僅能順利竣工,還能賺到錢,更重要的是,能在行業里立住口碑。
建筑行業沒有捷徑,管理更是如此。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點啟發,下次再遇到總包管理的問題,心里能更有底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Construction_division/73718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