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校本科生如何考CPA
摘要
CPA(注冊會計師)證書一直被財會、金融領域視為“硬通貨”,但很多在校本科生都會糾結:我現在能考嗎?什么時候開始準備最合適?怎么平衡上課、實習和備考?這篇文章會從報名條件、備考規劃、科目搭配、學習方法、時間管理五個核心維度,結合本科生的真實處境,給你一套能落地的CPA備考指南,幫你少走彎路,用大學時光拿下這張“職場敲門磚”。
一、先搞清楚:在校本科生到底能不能考CPA?
這是90%本科生問的第一個問題,答案是:大四應屆畢業生可以考,大一大二大三暫時不行。
根據中注協最新規定,CPA報名需要“高等專科以上學校畢業學歷”,或者“具有會計或相關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”。本科生沒畢業,不符合“畢業學歷”要求,但大四當年的4月可以報名——因為報名時填“應屆畢業生”,7月畢業后中注協會統一審核學歷,通過后就能參加10月的考試。
舉個例子:如果你是2025屆本科畢業生(2025年6月畢業),2025年4月就能報名CPA,7月拿到畢業證后通過審核,10月參加考試,完全沒問題。
劃重點:大一大二大三別慌著報名(報了也通不過審核),但可以提前準備;大四一定要抓住應屆身份,這是你學生時代唯一能考CPA的機會。
二、為什么建議本科生提前準備CPA?這3個優勢你繞不開
可能有人說:“我畢業再考不行嗎?”當然行,但本科生備考有3個“黃金優勢”,工作后很難再有:
1. 時間成本最低
大學課程相對彈性,每天能擠出3-4小時專注學習,周末甚至能全天備考。工作后你會發現,加班、通勤、生活瑣事會把時間拆得七零八落,能完整學習2小時都算奢侈。
2. 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巔峰
20歲左右是記憶力、邏輯思維的黃金期,CPA的《會計》《財管》需要大量理解和記憶,年輕時學起來效率更高。我身邊有工作3年的朋友感慨:“當年一周能啃完的章節,現在半個月都理不清頭緒。”
3. 求職時直接“降維打擊”
現在企業招財會崗,簡歷上寫“通過CPA 2科”和“0基礎”完全是兩個待遇。尤其是四大、投行、企業管培生,CPA通過科目越多,簡歷越容易被撈。我認識的一個雙非本科學姐,大四通過CPA會計+稅法,秋招直接拿到了某央企財務管培生offer,打敗了不少985競爭者。
三、本科生備考CPA:分階段規劃,大一大四各有重點
CPA有6科(會計、審計、稅法、財管、經濟法、戰略),成績5年有效,不用一次考完。本科生備考建議分“基礎期-強化期-沖刺期”,大一大四側重點不同:
大一大二:打基礎,別直接啃教材
大一大二的核心任務是“掃盲”,把CPA需要的基礎知識補上,別一上來就抱著厚重的教材啃(容易勸退)。
會計/財管基礎:如果你的專業是會計、財務管理,認真聽學校的《基礎會計》《中級財務會計》《財務管理》課程,這些是CPA《會計》《財管》的“簡化版”,比如“權責發生制”“存貨計價方法”“財務比率分析”,都是CPA的基礎考點。
非財會專業:建議先看《會計學原理》《經濟法基礎》這類入門書,或者聽B站上免費的“會計零基礎入門課”(比如張敬富老師的基礎課,通俗易懂),至少搞懂“資產=負債+所有者權益”“增值稅和所得稅的區別”這些基本概念。
培養“CPA思維”:每天花10分鐘看財經新聞(比如“中國會計視野”“財政部官網”),了解最新的會計準則變化(比如收入準則、租賃準則),CPA考的就是“現行規定”,提前接觸能幫你后期省時間。
大三:系統備考,開始第一輪復習
大三是備考的“黃金期”,課程壓力相對小,建議開始系統學習1-2科,優先選《會計》或《稅法》(這兩科和實務關聯最緊,對找實習有幫助)。
資料選擇:別貪多,一套官方教材(必備,考點最全)+ 1本教輔(比如輕一,幫你梳理重點)+ 1個網課(選適合自己的老師,比如會計聽張志鳳/張敬富,稅法聽劉穎/王穎)就夠了。
學習步驟:
1. 先聽網課基礎班,跟著老師劃重點(比如會計的“長期股權投資”“合并報表”是必考點,稅法的“增值稅”“企業所得稅”占分最高);
2. 聽完一章就做教輔習題,別攢到最后(CPA是“理解+應用”考試,光聽不練等于白學);
3. 每周花2小時復盤:用思維導圖梳理章節框架,把錯題整理到筆記本(注明錯誤原因,比如“知識點混淆”“計算失誤”)。
舉個例子:學《會計》的“金融資產”時,很多人分不清“交易性金融資產”“其他債權投資”“其他權益工具投資”的區別,你可以列個表格對比它們的初始計量、后續計量、處置時的會計處理,一目了然。
大四:沖刺考試,抓住“應屆報考”機會
大四4月報名,10月考試,中間有6個月沖刺時間,建議報考2-3科(根據大三復習情況調整),重點放在“刷題+模擬”。
報名注意事項:4月登錄“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網上報名系統”,學歷信息選“應屆畢業生”,7月下旬記得登錄系統補錄畢業證編號(逾期未補錄會取消報名資格)。
沖刺階段重點:
1. 刷近5年真題(至少刷2遍):CPA真題重復率很高,比如《戰略》的“波特五力模型”“SWOT分析”,幾乎年年考,真題能幫你摸清出題套路;
2. 做模擬題:考前1個月用機考模擬系統(中注協官網有免費模擬系統),熟悉答題節奏(比如會計主觀題每道控制在25分鐘內);
3. 背“記憶型科目”:《經濟法》《戰略》需要大量記憶,最后2周集中背重點法條、模型(比如《經濟法》的“公司法”“證券法”,《戰略》的“價值鏈分析”“風險矩陣”)。
四、科目搭配:本科生別貪多,這3種組合最實用
CPA 6科難度不同:會計()、財管()、審計()、稅法()、經濟法()、戰略()。本科生備考建議“難易搭配”,避免一次報太多導致全軍覆沒。
1. 零基礎/時間少:先報2科(保過為主)
組合1:會計+稅法
理由:會計是CPA的“半壁江山”,學好會計再學其他科目都輕松;稅法和會計關聯度高(比如增值稅、所得稅的會計處理),兩科一起學能互相促進。
適合人群:零基礎、每天學習時間<3小時的同學。
組合2:經濟法+戰略
理由:這兩科難度最低,以記憶為主,適合想“試水”CPA、先拿2科通過記錄的同學。
適合人群:備考時間緊張(比如大四要實習+寫論文)、想快速建立信心的同學。
2. 有基礎/時間多:報3科(效率優先)
組合:會計+稅法+經濟法
理由:會計(難)+ 稅法(中)+ 經濟法(易),難度梯度合理,備考壓力不會太大;而且這三科覆蓋了“會計處理+稅務實操+法律合規”,對找財務、稅務類實習幫助最大。
適合人群:財會專業、每天學習時間4-5小時的同學。
3. 學霸沖刺:報4科(慎選!)
組合:會計+審計+稅法+戰略
理由:會計和審計關聯度高(審計是審會計做的賬),稅法和戰略相對簡單,能平衡難度。但每天至少要學6小時,且需要極強的自律性。
提醒:除非你是“學神”,否則不建議本科生一次報4科以上,CPA是“持久戰”,穩扎穩打更重要。
五、避坑指南:本科生備考最容易踩的3個雷
1. “教材太厚,直接放棄看教材”
錯!教材是CPA考試的“圣經”,很多真題考點(尤其是冷門知識點)只在教材里有詳細說明。正確做法:先聽網課劃重點,再精讀教材的重點章節(比如會計的“收入”“金融工具”,審計的“風險評估”),非重點章節看教輔總結即可。
2. “刷題只刷選擇題,主觀題懶得寫”
大錯特錯!CPA主觀題占分60%-70%(比如會計主觀題60分,財管55分),光靠選擇題根本過不了。建議從一開始就動手寫主觀題,哪怕寫不出來,也要對著答案抄一遍,熟悉答題思路(比如財管的公式怎么列,會計的分錄怎么寫規范)。
3. “和別人比進度,越比越焦慮”
每個人基礎、學習效率不同,有人3個月能過2科,有人6個月過1科,沒必要焦慮。你只需要和自己比:今天是否比昨天多學了一個知識點?錯題是否搞懂了?按自己的節奏走,反而更容易堅持。
六、寫在最后
CPA確實難,難在它需要你用3-5年的時間去堅持,難在它要求你在大學最“自由”的時光里,拿出高三的自律。但我見過太多本科生,用大學四年拿下CPA,畢業時拿著證書和成績單,敲開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公司大門。
記住:你現在多背一個法條、多練一道分錄,未來求職時就少一句“我不行”。別糾結“現在開始晚不晚”,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,其次是現在。
(注:文中關于CPA報名條件、考試時間等內容,以中注協官方最終公布信息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Accounting/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/49111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