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安排考CPA
備考CPA的人,十有八九都曾卡在“怎么安排”這一步:科目太多不知道先學哪科,每天下班累得只想躺平卻要逼自己看書,學了三個月發現進度條才走了10%……其實CPA難的不是知識點本身,而是“無序的努力”——就像在迷宮里狂奔,方向錯了,跑得再快也到不了終點。這篇文章會從科目搭配、時間規劃、學習方法、心態管理四個維度,拆解“科學安排CPA備考”的具體步驟,幫你少走3年彎路(親測有效,我當年用這套方法2年過6科)。
一、先搞懂CPA的“脾氣”:為什么大多數人敗在“不會安排”?
CPA全稱“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”,包含專業階段6科(會計、審計、稅法、經濟法、財管、戰略)+綜合階段1科,專業階段單科成績有效期5年。很多人一開始就把它當成“只要努力就能過”的考試,結果栽了大跟頭——你得先知道它的“坑”在哪里:
坑1:科目關聯度高,盲目報考=白學
比如會計是6科的“地基”,沒學會計直接學審計,就像沒學過加減乘除去做微積分;稅法和會計的“所得稅”“增值稅”高度重合,一起學能省50%時間。我見過最可惜的考生:第一年報了經濟法+戰略(純記憶科),第二年學會計時發現完全接不上,等于浪費一年。
坑2:內容量是“考研專業課×3”
會計教材厚達700頁,財管公式200+個,審計準則條文能繞地球一圈(夸張了,但真的多)。在職黨每天學3小時,想一年過3科,至少需要提前8個月開始;零基礎想一年過2科,6個月是底線。別信“3個月過3科”的雞湯,那是學霸的劇本,普通人學不來。
坑3:“假努力”比“不努力”更可怕
每天雷打不動坐在書桌前,書翻了100頁,合上書啥也記不住;刷題只刷簡單題,難題直接跳過,考試時遇到中檔題就卡殼。CPA考的是“解決問題的能力”,不是“感動自己的時長”。
二、科目搭配:3類人群的“避坑指南”(附具體組合)
科目搭配是“安排備考”的第一步,核心原則:“難易結合+關聯度高+適配自身時間”。別貪心,零基礎/在職黨一年報2-3科,全職備考最多4科,否則大概率“竹籃打水一場空”。
零基礎小白:先搭“地基”,再蓋“樓”
零基礎最大的問題是“看不懂專業術語”(比如會計的“借貸”、審計的“函證”),所以第一年必須先學會計(6科基礎,沒有之一),搭配1科“難度低+記憶型”科目,降低入門壓力。
推薦組合1:會計+經濟法
理由:會計難(理解型),經濟法簡單(記憶型),一難一易平衡壓力;經濟法主要背法條,碎片時間就能學(比如排隊時背公司法條文)。
適合:每天學習時間<3小時,討厭計算、喜歡背東西的人。
推薦組合2:會計+稅法
理由:會計的“所得稅”“增值稅”章節,和稅法的“企業所得稅”“增值稅法”高度重合,學完會計再學稅法,相當于“復習+新學”,效率翻倍。
適合:能接受少量計算,想為第二年學審計打基礎的人(審計需要會計知識)。
在職黨:時間少?抓“性價比最高”的科目
在職黨最大的敵人是“時間碎片化”,所以科目搭配要“少而精”,優先選“投入少、產出高”的科目,避免學了半年還沒入門。
推薦組合1:會計+稅法+戰略
理由:會計(難,300小時)+稅法(中,200小時)+戰略(易,150小時),總耗時約650小時,每天學2.5小時,6個月能搞定。戰略內容最少(教材200頁),考前2個月突擊都來得及,適合“時間緊張但想多過科”的人。
避坑:別把戰略當“純背科”,它需要結合案例分析(比如“SWOT模型”怎么用在企業戰略里),光背不練=白搭。
推薦組合2:審計+財管
理由:如果第一年已經過了會計(必過!),第二年可以挑戰審計+財管。審計需要“會計基礎+邏輯思維”,財管需要“公式應用+計算速度”,兩者都是“理解型”科目,適合喜歡邏輯分析的人。
注意:財管要多刷題!每天至少做10道計算題,不然考試時會“公式都認識,題就是不會做”。
全職備考:沖4科?先看“抗壓能力”
全職備考時間多,但壓力也大(沒收入+怕失敗),建議最多報4科,且必須“難易穿插”,避免后期崩潰。
推薦組合:會計+審計+稅法+經濟法
理由:會計(難)+審計(難)+稅法(中)+經濟法(易),理解型科目和記憶型科目各占一半。會計和審計是“黃金搭檔”(事務所必備),稅法和經濟法用來調節學習節奏,總耗時約1000小時,每天學6小時,5個月能完成一輪復習。
提醒:全職備考別“熬夜硬肝”,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,效率比時長更重要(我見過凌晨2點睡、早上9點起的人,結果白天學不進去,反而不如規律作息的人進度快)。
三、時間規劃:從“全年日歷”到“每日2小時”的落地法
很多人做計劃只寫“3月學會計”“6月學稅法”,結果到了3月,連會計第一章都沒看完——因為計劃太籠統,沒有“可執行的細節”。真正有用的時間規劃,要細化到“每個階段做什么”“每周學幾章”“每天怎么利用碎片時間”。
全年大框架:3個階段,拒絕“前松后緊”
CPA備考分3個階段,每個階段的任務不同,千萬別“前期擺爛,后期突擊”(親測:最后1個月學3科,頭發都要掉光)。
階段 | 時間(以10月考試為例) | 核心任務 | 目標 |
---|---|---|---|
基礎階段 | 4-7月(4個月) | 看教材/網課+做基礎題 | 理解80%知識點,能做簡單題 |
強化階段 | 8-9月(2個月) | 刷真題+總結錯題+跨章節串講 | 掌握高頻考點,能做中檔題 |
沖刺階段 | 9月下旬-10月(1個月) | 模擬考試+背法條/公式+復盤錯題本 | 適應考試節奏,錯題正確率≥80% |
階段小目標:用“倒推法”拆解任務
以“會計+稅法”兩科為例,基礎階段4個月,共16周,會計21章,稅法14章,總章節35章,每周需要學35÷16≈2.2章。具體到每周:
周一至周五:每天學1節網課(40-60分鐘)+做課后題(30分鐘),周末用3小時總結本周知識點+做章節測試題。
比如會計“長期股權投資”(最難章節之一),建議花5天:2天看網課(倍速1.2倍,重點聽老師舉的例子),2天做例題(逐題手寫分錄),1天整理思維導圖(區分“同一控制”和“非同一控制”的不同處理)。
每日時間管理:在職黨“碎片時間利用指南”
如果你是“早9晚6+通勤1小時”的打工人,每天能利用的時間其實不少,關鍵是“把時間塊分類”:
黃金時間(2小時):下班后8-10點,大腦最清醒,用來學難科(會計/財管/審計),比如看網課+做計算題(別刷手機!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)。
碎片時間(1小時):通勤時(聽網課重點串講)、午休時(背經濟法法條/戰略框架)、睡前10分鐘(復盤當天學的知識點,比如“今天學了稅法的增值稅,哪些情況能抵扣進項稅?”)。
周末時間(6小時):上午3小時做一套真題(嚴格計時,模擬考試),下午3小時分析錯題+整理筆記(錯題別只抄答案,要寫“錯誤原因”:是知識點沒懂?還是粗心?)。
四、學習方法:別再“假裝努力”,這3個技巧讓效率翻倍
CPA備考最忌諱“埋頭苦學不抬頭”——有人教材看了3遍,真題做了20套,結果還是沒過,因為方法錯了。分享3個我親測有效的“高效學習法”,幫你把時間花在刀刃上。
資料別貪多:“1教材+1網課+1題庫”足夠
市面上CPA資料滿天飛,有人買了5本輔導書、3個機構的網課,結果根本看不完。其實核心資料就3樣:
官方教材:別嫌棄它厚,考點都在里面!重點看“例題”和“準則原文”(比如會計教材里的“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——長期股權投資”,考試可能直接考原文)。
網課:選1個適合自己的老師(比如會計選張敬富/郭建華,稅法選劉穎/馬兆瑞),別頻繁換老師(每個老師的思路不一樣,換來換去容易混亂)。基礎差的同學,先聽“預科班”(補會計基礎,比如“會計要素”“會計等式”)。
真題:近5年真題至少刷2遍!第一遍按章節刷(基礎階段),第二遍按套卷刷(強化階段)。真題比模擬題重要100倍,因為CPA考點重復率很高(比如會計的“合并報表”,年年考,換湯不換藥)。
抓“高頻考點”:別在“冷門知識點”上死磕
CPA教材里80%的考點,集中在20%的章節,比如:
會計:長期股權投資、金融工具、收入、所得稅、合并財務報表(這5章占60%分值);
稅法:增值稅、企業所得稅、個人所得稅(這3章占70%分值);
審計:風險評估、風險應對、銷售與收款循環(這3章是核心)。
復習時,先把這些“高頻考點”吃透,冷門章節(比如會計的“政府會計”、稅法的“煙葉稅”)考前1周背一下就行,別一開始就死磕(我當年在“會計政策變更”上浪費了1周,結果考試只考了2分,血虧)。
錯題本:不是“抄題本”,是“避坑指南”
錯題本的正確用法:“分析錯誤原因+總結知識點+定期復盤”。舉個例子:
> 錯題:甲公司2023年1月1日購入乙公司30%股權,支付價款3000萬元,對乙公司有重大影響。2023年乙公司實現凈利潤1000萬元,宣告發放現金股利200萬元。問2023年末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?
> 錯誤答案:3000+1000×30%=3300(元)
> 錯誤原因:忘記扣除現金股利(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時,要借記“應收股利”,貸記“長期股權投資——損益調整”)。
> 知識點總結: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=初始投資成本+(凈利潤-現金股利)×持股比例+其他綜合收益調整+其他權益變動。
> 復盤時間:1周后重做,3周后再復盤一次。
這樣的錯題本,才是真正的“提分神器”。
五、心態管理:比學習更難的是“不內耗”
備考CPA的人,幾乎都經歷過“崩潰時刻”:學了一個月會計,發現“金融工具”還是看不懂;做真題時,50分的卷子只能得20分;看到別人進度比自己快,焦慮到失眠……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,關鍵是怎么“和自己和解”。
接受“不完美進度”:別和別人比,和昨天的自己比
有人在備考群里曬“會計已經二輪復習”,你才剛學完第一章,別急著焦慮——每個人的基礎、時間、學習能力都不一樣。我當年備考時,有個同學3個月就學完了會計+財管,我用了5個月才學完第一輪,但最后我兩科都過了,他財管卻掛了(因為學得快但不扎實)。
進度慢沒關系,關鍵是“每學一章,就真正懂一章”。每天睡前問自己:“今天學的知識點,我能給別人講清楚嗎?”如果能,就說明你真的學會了。
遇到“瓶頸期”:換個科目,或者“暫時擺爛”
學審計學到“懷疑人生”?試試換學經濟法(背法條放松大腦);財管公式記不住?先放2天,去做會計的題,過幾天再回來看,可能突然就懂了(大腦也需要“休息期”)。
我當年卡在“合并報表”時,整整一周沒學會計,每天只背經濟法法條,后來再看合并報表,突然發現“原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抵消分錄,就是把重復的部分去掉啊”——有時候,“暫時擺爛”反而是“高效突破”的關鍵。
CPA不是一場“拼智商”的考試,而是一場“拼規劃”“拼心態”的持久戰。你不需要每天學8小時,也不需要記住所有知識點,只要做到“科目搭配合理、時間規劃落地、方法用對、心態穩住”,2-3年過專業階段完全沒問題。
最后想說:備考CPA的過程,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,你不知道洗干凈了沒有,只能一遍遍地洗。等上了考場,燈亮了,你會發現:那些認真洗過的地方,都閃閃發光。
(注:文中考試科目、備考時間等內容基于歷年考試情況整理,具體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Accounting/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/49103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