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業收入怎么做會計分錄
摘要
營業收入的會計分錄,說難不難,說簡單也容易踩坑。核心就兩步: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。但實際操作里,收款方式(現金、賒賬、預收款)、業務類型(主營還是其他業務)、納稅人身份(一般納稅人還是小規模)都會影響分錄寫法。今天這篇文章,從基礎概念到具體場景,再到避坑指南,手把手教你寫對分錄,新手也能一看就懂、拿來就用。
一、先搞懂:什么是“營業收入”?別從第一步就搞錯
剛開始學會計時,我總把“營業收入”和“營業外收入”搞混,后來才發現兩者差著十萬八千里。簡單說,營業收入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賺的錢,比如服裝店賣衣服、餐廳賣飯菜、公司賣產品——這些都是“日常操作”,會反復發生。而營業外收入是“天上掉餡餅”,比如政府補助、賣固定資產的錢,偶爾發生一次,不算營業收入。
營業收入又分兩種:
主營業務收入:公司的“吃飯本事”,比如手機廠商賣手機、培訓機構收學費,這是核心收入來源;
其他業務收入:“副業”賺的錢,比如服裝廠賣多余的布料(不是主營賣布料)、公司出租閑置辦公室,這些算其他業務收入。
為啥要分這么細?因為會計分錄里,這兩個科目不能混用!比如你開了家奶茶店,賣奶茶的收入記“主營業務收入”,但如果把店里的奶茶配方賣給別人,這筆收入就得記“其他業務收入”——記混了會導致財務報表不準,老板看報表時可能以為“主業不行副業來湊”,其實是你分錄寫錯了。
二、核心步驟:營業收入會計分錄的“兩步走”
不管什么業務,營業收入的會計處理都繞不開這兩步:第一步確認收入,第二步結轉成本。記住這個邏輯,分錄就成功了一半。
(1)第一步:確認收入——“錢怎么來,分錄怎么寫”
確認收入的關鍵是:貨發了、服務提供了,錢要么收到了,要么確定能收到(比如簽了合同對方跑不了)。這時候就要記賬:收入增加記“貸方”,對應的“借方”看錢怎么收的——收現金/銀行存款?還是先欠著(應收賬款)?還是提前收了(預收賬款)?
舉個栗子:你開了家小超市(一般納稅人,增值稅率13%),今天賣了1000元零食(不含稅價),收到現金。
收入增加:主營業務收入 1000元(貸方)
增值稅(銷項稅額):1000×13%=130元(貸方,因為應交稅費增加記貸方)
收到現金:庫存現金 1130元(借方,資產增加記借方)
分錄就是:
借:庫存現金 1130
貸:主營業務收入 1000
貸:應交稅費—應交增值稅(銷項稅額) 130
(2)第二步:結轉成本——“賣了東西,成本得扣除”
光記收入不行,你賣的零食是花錢進的貨,這部分成本得從利潤里扣掉,不然利潤就虛高了。結轉成本的邏輯是:成本增加記“借方”,庫存減少記“貸方”(因為貨賣出去了,庫存商品少了)。
接著上面的例子:假設這1000元零食的進貨成本是600元(不含稅),那結轉成本時:
借:主營業務成本 600
貸:庫存商品 600
這里插一句:如果是小規模納稅人,增值稅分錄會簡單點,沒有“銷項稅額”明細,直接記“應交稅費—應交增值稅”。比如小規模超市賣1000元零食(含稅價,征收率3%),先算不含稅收入=1000÷(1+3%)≈970.87元,增值稅=1000-970.87≈29.13元,分錄是:
借:庫存現金 1000
貸:主營業務收入 970.87
貸:應交稅費—應交增值稅 29.13
三、不同場景實操:3類常見業務分錄模板(直接套用)
日常工作中,收款方式五花八門,分錄也得跟著變。我整理了3種最常見的場景,帶案例手把手教你寫。
場景1:一手交錢一手交貨(現銷)——最簡單的情況
特點:賣貨的同時收到錢(現金、銀行轉賬、微信/支付寶收款,都算“錢已到賬”)。
案例:甲公司(一般納稅人)賣10臺電腦給客戶,不含稅單價5000元,增值稅率13%,客戶用公戶轉賬付款。
收入:5000×10=50000元(主營業務收入)
增值稅:50000×13%=6500元(銷項稅額)
收款金額:50000+6500=56500元(銀行存款)
分錄:
借:銀行存款 56500
貸:主營業務收入 50000
貸:應交稅費—應交增值稅(銷項稅額) 6500
結轉成本:假設每臺電腦成本3000元,總成本3000×10=30000元
借:主營業務成本 30000
貸:庫存商品 30000
場景2:先發貨后收錢(賒銷)——最容易漏記的情況
特點:貨發了,但錢沒收到,客戶欠著(形成“應收賬款”)。
注意:就算沒收到錢,只要貨發了、對方確認收貨,就得確認收入!我剛做會計時就犯過傻,客戶沒打款就不記賬,結果月底利潤少了一大塊,被財務經理批評“收入確認不及時”。
案例:乙公司(小規模納稅人,征收率3%)賣一批原材料給丙公司(原材料是乙公司的“其他業務收入”),含稅價20600元,貨已發出,丙公司下月付款。
先算不含稅收入:20600÷(1+3%)=20000元
增值稅:20600-20000=600元
分錄(確認收入):
借:應收賬款—丙公司 20600
貸:其他業務收入 20000
貸:應交稅費—應交增值稅 600
下月收到錢時,再記:
借:銀行存款 20600
貸:應收賬款—丙公司 20600
結轉成本:假設這批原材料成本15000元
借:其他業務成本 15000
貸:原材料 15000
場景3:先收錢后發貨(預收款)——別提前確認收入!
特點:客戶先打一部分定金或全款,過段時間再發貨。
踩坑點:收到預收款時不算收入!只有發貨后才算!比如你是培訓機構,收了學員一年的學費,不能全記到“主營業務收入”里,得按課程進度慢慢確認(但如果是小公司、金額不大,也可以簡化處理,發貨時一次性確認)。
案例:丁公司(一般納稅人)賣一批家具給客戶,總價(不含稅)100000元,增值稅13000元,客戶先付50%定金(56500元),丁公司收到定金后發貨,客戶收到貨再付尾款56500元。
第一步:收到定金時(此時貨沒發,不算收入,記“預收賬款”)
借:銀行存款 56500
貸:預收賬款—客戶 56500
第二步:發貨并確認收入時(貨發了,不管尾款是否收到,都要確認收入)
借:預收賬款—客戶 56500(沖掉之前的定金)
借:應收賬款—客戶 56500(尾款未收,掛應收)
貸:主營業務收入 100000
貸:應交稅費—應交增值稅(銷項稅額) 13000
第三步:收到尾款時
借:銀行存款 56500
貸:應收賬款—客戶 56500
結轉成本:假設家具成本60000元
借:主營業務成本 60000
貸:庫存商品 60000
四、最容易踩坑的3個誤區,老會計也可能犯
寫分錄時,這些“坑”我見過太多人踩,尤其是新手,一定要注意!
誤區1:把“其他業務收入”記成“主營業務收入”
錯誤案例:建筑公司主營蓋房子,把閑置的施工設備租出去,收到的租金記“主營業務收入”。
正確做法:租金是“副業”,應記“其他業務收入”,對應的設備折舊記“其他業務成本”。
為啥重要:財務報表里“主營業務收入”反映公司核心盈利能力,如果把副業收入混進去,老板可能誤判“主業增長了”,其實是虛的。
誤區2:確認收入時漏記增值稅
錯誤案例:小規模納稅人賣貨收到10300元(含稅價,征收率3%),直接記“借:銀行存款 10300,貸:主營業務收入 10300”。
問題在哪:10300元里包含300元增值稅(10300÷1.03×0.03),這300元是要交給稅務局的,不是公司的收入,漏記會導致少交增值稅,被稅務局查了要罰款!
正確分錄:
借:銀行存款 10300
貸:主營業務收入 10000
貸:應交稅費—應交增值稅 300
誤區3:結轉成本時按“售價”轉,不是“成本價”
錯誤案例:賣一件衣服,售價200元,進貨成本100元,結轉成本時記“借:主營業務成本 200,貸:庫存商品 200”。
后果:成本虛增100元,利潤直接少100元,老板一看報表“賣一件虧一件”,其實是你分錄寫錯了!
記住:結轉成本永遠按“進貨價/生產成本”轉,和售價沒關系!
五、老會計私藏:分錄核對“3秒自查法”
寫完分錄別著急過,花3秒自查一下,能避免90%的錯誤:
1. 看借貸是否平衡:借方總金額=貸方總金額嗎?不平肯定錯;
2. 看科目是否“對口”:賣主營產品用“主營業務收入”,賣材料用“其他業務收入”,別亂套;
3. 看附件是否齊全:確認收入時,有沒有出庫單、客戶簽收單、發票?結轉成本時,有沒有成本計算表?沒附件的分錄,相當于“空口無憑”,查賬時說不清楚。
其實營業收入的會計分錄,核心就是“搞懂業務實質+記住科目方向”。剛開始練的時候,可以拿小本本把常見場景的分錄抄下來,多做幾個案例就熟練了。會計這活兒,不怕錯,就怕不練——畢竟,誰還沒犯過“把應收賬款寫成應付賬款”的傻事呢?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Accounting/72024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