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英語口語有哪些方法-如何提高英語口語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:學了十年英語,單詞背了一本又一本,語法書翻到卷邊,可真遇到外國朋友想打個招呼,卻憋半天只說出一句“Hello”,對方再問一句“What do you do?”,你就開始手心冒汗,腦子里單詞亂飛,就是湊不成一句完整的話?或者看美劇時明明每個詞都認識,可演員們語速一快,你就像聽天書?
其實啊,英語口語差,真不是你“沒天賦”,更不是“學不會”,而是方法走錯了路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就結合自己和身邊朋友的踩坑經驗,跟你嘮嘮“普通人怎么把英語口語練到能流利交流”——沒有復雜理論,全是能立刻上手的實在招,看完你就知道:原來開口說英語,真沒那么難。
一、先搞明白:為什么你練了半天,口語還是“塑料味”?
在說方法前,咱們得先揪出那些“無效努力”的坑。我見過太多人,每天背50個單詞、做2篇閱讀,可口語還是原地踏步,問題就出在這3個地方:
1. 把“背單詞”當成“練口語”,方向就錯了
你背了“delicious”(美味的)、“nutritious”(有營養(yǎng)的),可去餐廳想說“這道菜又好吃又健康”,是不是還是會卡殼?因為口語考的不是“你認識多少詞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把詞串成別人能聽懂的句子”。就像蓋房子,單詞是磚頭,句子才是承重墻——光有磚頭堆在那兒,永遠成不了房子。
2. 總想著“發(fā)音完美”才開口,結果永遠開不了口
我大學時有個室友,學英語特別較真,每個音標都要對著詞典練半小時,可就是不敢跟外教說話。她說“怕說錯被笑話”。后來外教跟她說:“我教過那么多學生,發(fā)音最標準的未必說得最流利,敢開口的一定進步最快。” 真的,外國人聽你說英語,更在意“你想表達什么”,而不是“每個音準不準”——就像咱們聽外國人說中文,哪怕帶口音,只要能懂,誰會揪著“聲調不對”不放呢?
3. 只學“孤立的句子”,沒在“場景里練”
你可能背過“Where is the bathroom?”(廁所在哪),可真在商場里想問“請問電梯旁邊的衛(wèi)生間怎么走”,是不是還是不知道怎么說?因為真實交流里,句子從來不是孤立的,它得結合場景、語氣、甚至表情。脫離場景學口語,就像學游泳只在岸上比劃,一下水還是會沉。
二、5個“接地氣”的練習方法,今天就能開始做
別再羨慕“張口就來”的人了,他們不過是用對了方法,并且堅持了下去。下面這5個方法,都是我和身邊人親測有效的,不用花錢報班,在家就能練,關鍵是“簡單、可操作”。
方法1:從“自言自語”開始,先讓嘴巴“習慣說英語”
很多人不敢開口,是因為“怕說錯”“沒人聽”。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:自己跟自己說!不用管語法對不對,先讓嘴巴“動起來”。
具體怎么做?
選一個你每天都在做的事,比如“做早餐”“通勤”“敷面膜”,把你正在做的、想的,用英語“碎碎念”出來。
比如做早餐時:“I need to fry an egg. The pan is hot now. Oh, I should add a little salt. Wait, the egg is burning! Quick, turn down the heat…”(我要煎個蛋。鍋熱了。哦,該加點鹽。哎呀,蛋要糊了!快,把火調小……)
通勤時:“The bus is late again.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today. I hope I can get a seat. If I stand for 40 minutes, my legs will be tired…”(公交車又晚點了。今天人好多。希望能有個座。要是站40分鐘,腿該累了……)
為什么有用? 這種“無壓力表達”能幫你擺脫“怕犯錯”的心理,而且說的都是你熟悉的事,詞匯和句子都簡單,容易堅持。我剛開始練的時候,說一句要想半天,還老說錯,但堅持一周后,嘴巴就“順”多了——現在敷面膜時,都能自言自語說三分鐘。
方法2:“影子跟讀法”:跟著母語者“鸚鵡學舌”,練流利度和發(fā)音
如果你覺得自己說英語“磕磕巴巴”,或者“發(fā)音怪”,一定要試試“影子跟讀法”。簡單說,就是跟著母語者的音頻“同步復述”,像影子一樣跟著說。
具體步驟(以BBC 6 Minute English為例,語速適中,話題日常):
1. 盲聽1遍:先別跟讀,專注聽內容,大概知道講了什么(比如這期講“怎么緩解壓力”)。
2. 逐句跟讀:打開音頻,放一句,暫停,跟讀一句。重點模仿3個東西:
語速:別刻意放慢,盡量跟上原聲的速度;
停頓:注意哪里該停頓(比如逗號、句號), native speaker說話不是一口氣到底的;
語氣:陳述句降調,疑問句升調,驚訝時聲調會提高(比如聽到“Really?”,原聲可能會說“Reeeally?”,帶點拖音)。
3. 脫稿復述:跟讀完3遍后,不看文本,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內容講出來(不用全講,說3-5句核心就行)。
舉個例子:音頻里說“Many people feel stressed because they have too much work to do.”(很多人因為工作太多感到壓力大),你跟讀時,注意“stressed”的尾音/d/要輕,“because”的“be”可以弱讀成/b?/,而不是重讀/bi:/。
我之前發(fā)音特別“中式”,比如把“think”說成“sink”,把“three”說成“tree”,就是靠跟讀BBC練過來的——現在雖然不算完美,但至少外國人能聽懂,還夸過我“聽起來很自然”。
方法3:“場景化劇本法”:把常用場景寫成“劇本”,自己演兩遍
前面說過,口語差的一大原因是“脫離場景”。那咱們就反著來:把你生活中“高頻用到英語的場景”列出來,寫成“小劇本”,自己當演員,練熟了就能直接用。
哪些場景算“高頻”? 比如:
點餐(“我要一個漢堡,加番茄不加洋蔥,再來杯冰可樂”);
問路(“請問地鐵站往哪走?大概要走多久?”);
面試(“請介紹一下你自己”“你為什么想來我們公司”);
聊天(“你周末去哪兒玩了?”“最近看了什么好電影?”)。
具體怎么做?
1. 選1個場景,比如“點餐”,寫下10句你可能會說的話和對方可能會問的話(可以參考外賣軟件的英文界面,或者搜“restaurant English phrases”):
服務員:“May I take your order?”(可以點餐了嗎?)
你:“Yes, can I get a cheeseburger with extra tomatoes, no onions, please? And a medium Coke with ice.”(是的,我要一個芝士漢堡,多加番茄,不要洋蔥。再來一杯中杯冰可樂。)
服務員:“For here or to go?”(在這吃還是帶走?)
你:“To go, please.”(帶走,謝謝。)
2. 自己分角色“對話”:左手拿手機當“服務員”,右手當“自己”,大聲說出來,注意語氣(比如“please”要說得客氣,問句尾音上揚)。
3. 第二天換個場景,重復上面的步驟。
我一朋友準備出國旅游,就用這個方法練了“點餐、問路、住酒店”三個場景,到了國外真用上了——她說在餐廳點完餐,服務員還說“Your English is good!”,把她高興壞了。
方法4:“錯誤收集本”:把說錯的句子記下來,每天改3句
別怕犯錯,錯誤其實是最好的老師。但很多人說完錯話就忘了,下次接著錯——這就是為什么進步慢。
正確的做法是:準備一個“錯誤本”,把說錯的句子記下來,每天花5分鐘改一改。
比如你想說“我昨天去了公園”,說成了“I go to park yesterday”,就記下來,然后查正確的說法:“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”,旁邊標上錯誤原因:“時態(tài)錯了(昨天過去時,用went);park是可數名詞,前面要加the”。
再比如想說“我喜歡吃蘋果”,說成“I like eat apple”,記下來,正確的是“I like eating apples”,錯誤原因:“l(fā)ike后面加動詞ing;apple可數,用復數apples”。
怎么收集錯誤?
自言自語或跟別人對話時,說錯了立刻在手機備忘錄里記關鍵詞(比如“昨天公園”“喜歡蘋果”);
晚上花5分鐘回憶當時想說什么,把錯誤句子寫下來,再查正確說法(用詞典App或問英語好的朋友);
每天早晚讀2遍改好的句子,形成肌肉記憶。
我之前總把“現在完成時”和“一般過去時”搞混,比如“我吃過飯了”說成“I ate”,后來記在錯誤本上,改成“I have eaten”,讀了一周,現在再也沒錯過。
方法5:“低壓力對話”:從“安全區(qū)”開始,慢慢走出舒適圈
光自己練還不夠,最終還是要跟真人對話。但如果你害怕“跟陌生人說英語”,可以先從“低壓力場景”開始,比如:
和英語好的朋友練:找個也在學英語的朋友,約定每周用英語聊30分鐘(話題隨便,比如“最近看的劇”“喜歡的歌手”),說錯了互相糾正,不用緊張。
用英語角App:比如“Cambly”“italki”,上面有外教,第一次聊可以選“free talk”(自由聊天),很多外教都很耐心,會引導你說(比如他們會問“Where are you from?”“What do you do for fun?”,你跟著回答就行)。
參加線下英語角:很多城市的圖書館、咖啡館有免費英語角,里面都是想練口語的人,大家水平差不多,沒人會笑話你。
我第一次跟外教聊天時,緊張到聲音發(fā)抖,說了三句就卡殼了。外教看我尷尬,就笑著說:“Let's talk about something easy—what's your favorite food?” 我一下子放松了,開始說“我喜歡火鍋,特別是毛肚和鴨腸……” 說著說著就忘了緊張,最后還聊了20分鐘。所以你看,只要邁出第一步,后面就越來越順。
三、最后提醒:3個“坑”別踩,越練越倒退
方法說了不少,但如果踩了這些坑,再多努力也是白費:
1. 別只練“發(fā)音”不練“表達”
發(fā)音重要,但“能讓人聽懂”比“發(fā)音完美”更重要。我認識一個印度朋友,口音很重,但他能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跟外國人溝通毫無壓力;反而有些中國人,發(fā)音標準,卻因為怕說錯,一句話都說不完整。記住:口語的核心是“溝通”,不是“表演”。
2. 別用“書面語”說口語
寫作文可以說“In my opinion”“Therefore”,但口語里, native speaker更愛說“I think”“So”“Well”。比如想說“我覺得這個電影不好看”,別說“In my opinion, this movie is not good”,說“I think this movie is not good”或者更口語化的“It's not my cup of tea”(不合我胃口)。
3. 別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”
口語進步靠的是“積累”,不是“突擊”。每天練20分鐘,比周末一次性練2小時效果好10倍。你可以定個小目標:“每天晚飯后10分鐘自言自語+10分鐘影子跟讀”,堅持一個月,保證能看到變化。
其實啊,英語口語真的沒有那么玄乎。它就像學騎車,一開始搖搖晃晃,甚至會摔倒,但練得多了,身體自然就有了“感覺”。別害怕犯錯,別追求完美,從今天開始,選一個方法試起來——哪怕只是自言自語說5分鐘,也是進步。
相信我,當你有一天能跟外國人自如聊天,或者看懂無字幕美劇時,你會感謝現在愿意開口的自己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Spoken_English/75463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