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興趣
摘要: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在為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發愁:單詞背了就忘、語法枯燥無味、開口就怕說錯……其實,興趣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正確的引導和體驗中慢慢培養起來的。本文結合10年一線教學經驗和認知心理學原理,從「破除畏難情緒」「建立成就感」「創造沉浸式環境」三個核心維度,分享8個可直接落地的實操方法,幫孩子從「被迫學」到「主動玩」,讓英語真正成為打開世界的鑰匙而非負擔。
一、為什么孩子一提英語就頭疼?破解3大認知誤區
「我家孩子就是沒語言天賦」「英語太難了,背單詞太痛苦」「學了用不上,不如多做幾道數學題」——這些想法是不是很熟悉?其實很多時候,孩子對英語的排斥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而是被錯誤的學習方式「勸退」了。
誤區1:把「考試工具」當成英語的全部
剛接觸英語就被要求背單詞、學語法、做習題,就像讓一個沒見過大海的人先學游泳理論,自然會感到枯燥。英語本質是「交流工具」和「文化載體」,當它只剩下ABCD和分數時,誰會喜歡呢?我見過不少學生,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徹底放棄,根源就在于把「考不好」和「學不會」劃上了等號。
誤區2:用成年人的「功利思維」代替孩子的「體驗思維」
家長常說「現在多吃苦,以后考高分」,但孩子的大腦對「未來收益」不敏感,他們只在乎「當下是否有趣」。就像我們不會強迫3歲孩子每天練鋼琴考級曲目,學英語也需要循序漸進。去年帶過一個五年級學生,媽媽每天逼他背50個單詞,結果孩子看到英語書就惡心,后來我們改用「英語動畫配音」的方式,他反而主動查生詞模仿發音,一個月積累了200多個詞匯。
誤區3:過度強調「標準」而扼殺「表達欲」
「語法錯了!發音不對!」這些話像一盆冷水,澆滅了孩子開口的勇氣。語言學習是「試錯」的過程,就像嬰兒學說話,先會說「媽媽抱」,再慢慢糾正語序。我班上有個女孩,二年級時英語成績墊底,但特別喜歡編故事。我們鼓勵她用畫畫+簡單英語句子記錄生活,哪怕滿篇語法錯誤也先表揚創意,半年后她不僅敢在課堂上演講,還拿了校級英語故事大賽二等獎。
二、從「怕英語」到「愛英語」:3個核心驅動力必須抓牢
(1)先「降低門檻」:讓孩子在「夠得著」的挑戰中建立自信
關鍵動作:把大目標拆解成「游戲化任務」
單詞記憶:用「場景聯想」代替死記硬背
不要讓孩子孤立背「apple」,而是問他:「你最愛吃的蘋果是紅色還是綠色?用英語怎么說?」把單詞和孩子的生活經驗綁定——喜歡打籃球就記「basketball、jump、run」,喜歡追星就記「singer、dance、concert」。我在課堂上會玩「單詞接龍+動作表演」,比如說到「happy」就要做開心的表情,「sleep」就要假裝睡覺,學生們笑得前仰后合,卻不知不覺記住了單詞。
語法學習:用「故事接龍」代替條文背誦
講「一般現在時」時,我會讓學生輪流編故事:「Tom eats a banana. He goes to school.」每個人加一句話,既練了語法又培養了想象力。比起「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」的規則,孩子對自己參與創造的故事印象更深。
真實案例:從「20分」到「80分」的逆襲
四年級的小宇剛轉來時,英語考試只能考20多分,作業本上全是紅叉。我們沒有逼他刷題,而是從他喜歡的「奧特曼」入手:先教他「Ultraman、monster、fight」等單詞,再讓他用簡單句子描述劇情。兩個月后,他主動問:「老師,‘光線技能’用英語怎么說?」現在他不僅能看懂英文動畫片段,考試也穩定在80分以上。
(2)再「創造反饋」:讓孩子感受到「我能行」的成就感
關鍵動作:設計「即時獎勵」和「可視化進步」
制作「英語成長樹」
在教室或家里貼一棵大樹,孩子每完成一個小任務(比如獨立讀完一本繪本、學會一首英文歌)就貼一片葉子,積累到10片葉子換一個小獎勵(比如看一部英文電影、買一本英文漫畫)。這種可視化的進步,比空洞的「你真棒」更有說服力。
搭建「低壓力展示平臺」
每周舉辦「英語小劇場」,讓孩子用英語表演課本劇、講笑話或介紹自己的玩具。重點不是說得有多好,而是敢于表達。有個內向的男孩,第一次上臺緊張得說不出話,后來我們讓他扮演「樹」,只需要說「I am a tree.」,慢慢的他開始主動申請臺詞多的角色,現在已經能主持班級英語活動了。
避坑提醒:獎勵要「具體」而非「物質化」
不要說「考100分就買游戲機」,而是「這次你主動用英語和外教打招呼,媽媽為你驕傲」。前者會讓孩子為獎勵而學,后者則強化了「努力本身就是收獲」的認知。
(3)最后「鏈接生活」:讓英語從「課本」走進「日常」
關鍵動作:把英語變成「可觸摸的生活體驗」
「家庭英語角」5分鐘計劃
每天固定5分鐘,用英語做一件小事:早餐時說說「This is bread, that is milk」,散步時認認「tree、flower、car」,甚至玩游戲時喊「ready, go!」「stop!」。不用刻意,重在積累。有個家長反饋,孩子現在吃水果前會主動問:「媽媽,‘草莓’是不是strawberry?」
用「興趣濾鏡」打開英語世界
喜歡看動畫片?從《小豬佩奇》到《汪汪隊》,英文版比中文版更原汁原味;喜歡玩游戲?試試英文版《我的世界》,為了建房子會主動查「block、door、window」;喜歡追星?讓他用英語給偶像寫一句祝福,哪怕只有「I love you」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這句話永遠不過時。
「英語+文化」的沉浸式體驗
學圣誕節時,帶孩子做姜餅人、裝飾圣誕樹,順便學「Santa Claus、gift、reindeer」;學食物主題時,一起做三明治,邊做邊說「bread、egg、tomato」。去年感恩節,我們讓學生給家人寫英文感謝卡,有個孩子寫「Thank you, Mom. I love your cooking.」,媽媽感動得發了朋友圈,說這是最好的感恩節禮物。
三、家長和老師必看:3個「反直覺」的引導技巧
(1)「不糾錯」比「狂糾錯」更有效
孩子說「I like apple」時,不要立刻打斷「應該是apples」,而是笑著回應「Me too! I like red apples.」用正確的表達重復一遍,孩子會下意識模仿。過度糾錯會讓孩子害怕犯錯,寧愿沉默也不愿開口。
(2)「當玩伴」比「當老師」更重要
與其坐在旁邊監督「快背單詞」,不如和孩子一起玩「英語猜謎」「單詞拼圖」。有個爸爸每天和兒子玩「英語版你畫我猜」,一個畫簡筆畫,一個用英語猜,半年后父子倆的詞匯量都漲了不少。
(3)「慢進度」比「趕進度」更扎實
不要追求「一周學完一冊書」,而是確保孩子真正理解并喜歡。我見過很多超前學的孩子,三年級就背完了五年級單詞,卻連簡單的對話都說不流利,反而因為「吃不消」失去興趣。語言學習就像煲湯,小火慢燉才能入味。
四、最容易被忽略的真相:興趣的核心是「掌控感」
為什么有的孩子玩游戲能通宵達旦,學英語卻坐不???因為游戲里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有即時反饋,每升級一次就有新的成就感,這種「我能掌控」的感覺讓人欲罷不能。學英語也是如此,當孩子發現「我能聽懂英文歌了」「我能看懂漫畫了」「我能用英語幫助別人了」,興趣自然會生根發芽。
作為家長和老師,我們不需要把孩子培養成「英語天才」,只需要幫他們找到「英語很好玩」的感覺。就像小時候我們不會因為「以后要當作家」才讀書,而是因為故事有趣才愛上閱讀。英語也一樣,當它變成孩子認識世界的眼睛、表達自我的嘴巴、連接他人的橋梁時,還用擔心他們沒興趣嗎?
最后想說,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,有的開花早,有的結果慢。少一點焦慮,多一點耐心,用對方法,靜待花開——這或許是培養興趣最好的「秘訣」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41260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