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培養學生英語興趣
“孩子英語成績總上不去,一讓背單詞就磨磨蹭蹭,甚至偷偷把英語書藏起來——這是不是很多家長和老師的日常?”其實啊,咱們都走進了一個誤區:英語興趣從來不是“天生就有”的,而是像養花一樣,需要用對方法慢慢“養”出來的。那些一提英語就眼睛發亮的孩子,未必是天賦異稟,更可能是他們的英語學習里,藏著“不枯燥”“有用”“有成就感”這幾個關鍵詞。今天就結合我帶過300多個學生的真實經驗,聊聊怎么把英語從“不得不學的任務”,變成孩子愿意主動湊近的“朋友”。
一、先別急著“學”,先破掉“英語=考試”的魔咒
咱們當老師、當家長的,總習慣把“學英語”和“考高分”綁在一起:“好好學英語,以后中考/高考能加分”“這個單詞考試???,必須背下來”??赡阆脒^嗎?對孩子來說,“為了考試學”就像“為了看病吃藥”——沒人會喜歡吃藥,除非藥是甜的。
我之前帶過一個五年級的女生,每次上英語課都低著頭,單詞默寫總不及格。后來跟她媽媽聊天才發現,孩子從三年級開始,每次背單詞錯一個就要罰抄20遍,有次因為錯了5個,抄到晚上11點還在哭。從那以后,她看到英語書就緊張,覺得“英語就是來折磨我的”。
后來我做了個調整:先停掉所有“考試必背清單”,帶她用英語聊她喜歡的話題——她喜歡追星,我就找了她偶像的英文采訪片段,一句一句帶著她聽“哥哥剛才說‘I love my fans’是什么意思呀?”;她喜歡畫畫,我就教她用英語寫“這幅畫的名字是……”“這里用了紅色,紅色是red”。兩個月后,她主動問我:“老師,‘粉絲應援’用英語怎么說?我想寫在手抄報上。”
所以啊,培養興趣的第一步,是把英語從“考試工具”變回“交流工具”。別總盯著分數,先讓孩子覺得“英語能幫我做我喜歡的事”——喜歡打球的孩子,可以教他說“pass the ball”(傳球);喜歡做飯的孩子,一起看英文版的簡易食譜;哪怕是喜歡玩游戲的孩子,也能告訴他“游戲里的‘buff’‘debuff’其實是英語單詞”。當英語和“快樂”“喜歡”掛鉤,孩子才不會從一開始就抵觸。
二、用“孩子的語言”教英語,別硬塞“成人的邏輯”
很多時候孩子覺得英語難,不是因為他們笨,而是我們用了“大人覺得對”的方法,卻沒考慮“孩子能不能懂”。比如教語法,咱們總說“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”,可孩子哪懂什么“第三人稱”?不如換成他們能理解的場景。
我教低年級學生“be動詞”時,從來不說“am/is/are的用法”,而是編了個小故事:“英語里有三個‘小管家’,分別叫‘am’‘is’‘are’,它們的工作是介紹別人‘是誰/是什么’?!產m’只跟著‘I’(我)上班,所以‘I am a student’(我是學生);‘is’喜歡跟著‘一個人/一個東西’,比如‘He is a boy’(他是男孩)‘The cat is cute’(貓很可愛);‘are’最熱鬧,喜歡跟著‘兩個人以上’,比如‘We are friends’(我們是朋友)‘They are happy’(他們很開心)。” 孩子們聽完就記住了,還會自己造句:“My toys are on the desk”(我的玩具在桌子上)。
還有背單詞,別再讓孩子對著單詞表死記“apple-蘋果”了。試試“五感記憶法”:
視覺:指著蘋果說“This is an apple”,讓孩子看著蘋果的顏色、形狀記;
聽覺:模仿咬蘋果的聲音“crunch”,說“Eating an apple makes a crunch sound”;
觸覺:摸摸蘋果的光滑表面,說“The apple is smooth”;
嗅覺:聞一聞,說“The apple smells sweet”;
味覺:嘗一口,說“The apple tastes good”。
這樣記單詞,孩子記住的不只是“apple=蘋果”,還有一整個場景和感受,想忘都難。
記住:孩子的大腦是“場景化”的,不是“邏輯化”的。用他們熟悉的生活、喜歡的游戲、能感知的細節教英語,比講100遍語法規則管用100倍。
三、讓孩子“贏”在起點:成就感比“正確率”更重要
你有沒有發現?孩子玩游戲時,哪怕很難,也愿意一遍遍試,因為游戲會及時給反饋:“太棒了!你過關了!”“差一點,再試一次!”可學英語時,我們總盯著“錯了幾個”“這里不對”,孩子接收到的全是“否定信號”,久而久之就會想:“我肯定學不好英語,算了吧?!?
我班上有個小男孩,剛開始英語發音特別不標準,讀“thank you”總說成“三克油”,同學們笑他,他就再也不肯開口。后來我跟全班約定:“以后誰發音有進步,不管多小,我們都給他鼓掌?!?第一次他試著讀“hello”,雖然還是有點含糊,但比上次清楚了,我帶頭拍手,全班跟著拍。他臉紅紅的,卻偷偷笑了。后來他每天回家對著鏡子練10分鐘,現在不僅敢開口,還主動當起了“領讀員”。
培養興趣,一定要讓孩子嘗到“我能行”的甜頭。怎么做?
降低“成功門檻”:剛開始別讓孩子背長篇課文,先從“說一句完整的話”開始;別讓他做復雜的閱讀理解,先從“看懂圖片配的單詞”開始。比如學完“dog”“cat”,讓他指著家里的寵物說“This is my dog”,就算發音不標準,也要夸“你說得很清楚,媽媽聽懂了!”
及時給“具體反饋”:別說“你真棒”,要說“你今天主動用英語問老師‘Can I go to the bathroom?’,比昨天勇敢多了!”“這個單詞你昨天記錯了,今天寫對了,進步好大!”具體的表揚能讓孩子知道“我哪里做得好”,下次會更愿意嘗試。
允許“不完美”:孩子剛開始說英語,語法錯了、單詞說錯了都沒關系,先鼓勵他“敢說”。就像我們學走路時會摔跤,沒人會因為摔了一跤就再也不學走路,英語也是一樣——先“走穩”,再“跑快”。
四、把英語“搬進”生活:讓孩子覺得“英語有用”
你要是問孩子“為什么要學英語”,他可能會說“老師讓學的”“考試要考”。但如果他發現“英語能幫我看懂動畫片”“能跟外國小朋友打招呼”“能買到喜歡的進口零食”,興趣自然就來了。
我鄰居家有個三年級的孩子,以前最討厭英語,后來他媽媽帶他去迪士尼玩,排隊時遇到一個外國小朋友,孩子想分享零食,卻不知道怎么說?;貋砗笏鲃訂枊寢專骸啊@個很好吃,你要嗎?’用英語怎么說?” 從那以后,他每天都會學一兩句“生活英語”,比如“Can I have some water?”(我能喝點水嗎?)“This is my toy car.”(這是我的玩具車。)
生活里的“英語機會”其實到處都是,就看我們會不會“抓”:
看動畫/視頻:別總讓孩子看中文版,試試“雙語字幕”——先看帶字幕的,熟悉后關掉中文字幕,只留英文字幕;再后來關掉字幕,聽聲音猜意思。比如《小豬佩奇》《汪汪隊立大功》,語速慢、內容簡單,孩子很容易跟著學。我班上有個孩子,看完《蜘蛛俠》動畫版后,居然能說出“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”(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),還跟我解釋“這是蜘蛛俠的臺詞”。
逛超市/商場:指著商品包裝上的英文問孩子:“你看這個‘milk’是什么意思呀?”“‘chocolate’是不是你喜歡的巧克力?”遇到進口商品,一起猜包裝上的英文是什么意思,猜對了就當“小獎勵”。
過“英語小游戲時間”:每天花10分鐘,跟孩子玩“英語小游戲”——比如“單詞接龍”(每人說一個以對方單詞結尾字母開頭的單詞)、“我說你做”(說“touch your nose”,讓孩子摸鼻子)、“英語猜謎”(“It has a long nose, big ears. What is it?”——答案:elephant)。游戲的目的不是“學知識”,而是讓孩子覺得“英語很好玩”。
其實啊,培養孩子的英語興趣,說到底就是一句話:別把英語當“任務”,把它當“朋友”。當孩子覺得英語“不枯燥”“有用”“能讓我有成就感”,不用你催,他自己就會湊上去——就像喜歡玩積木的孩子,會主動琢磨怎么搭更高的塔;喜歡畫畫的孩子,會纏著要新的畫筆。
當然,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有的喜歡通過動畫學,有的喜歡通過游戲學,有的需要多鼓勵,有的需要多引導。但只要我們放下“必須考多少分”的焦慮,多花點心思“投其所好”,你會發現:那個曾經抵觸英語的孩子,總有一天會眼睛發亮地跟你說:“媽媽/老師,我今天又學到一句新的英語!”
這大概就是培養興趣最好的樣子吧——不是“逼”出來的,是“養”出來的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41234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