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培養(yǎng)孩子英語興趣
摘要: 孩子抵觸英語、學(xué)了就忘、覺得“沒用”?其實不是孩子沒天賦,而是我們沒找對“打開方式”。培養(yǎng)英語興趣的核心,不是逼孩子背單詞、練句型,而是讓英語和孩子的“快樂”“成就感”“好奇心”掛鉤——用他們喜歡的動畫片當教材,把單詞藏進玩具里,讓對話變成親子游戲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會結(jié)合10年一線教學(xué)和身邊真實案例,給你6個能立刻上手的落地方法,幫孩子從“被迫學(xué)”變成“主動要”。
一、先搞懂:孩子為什么會討厭英語?
咱們當爸媽的都有過這種經(jīng)歷:買了一堆繪本、報了昂貴的班,可孩子一看到英語書就跑,一說“該學(xué)英語了”就噘嘴。其實問題不在孩子,而在我們對“學(xué)英語”的理解跑偏了。
我鄰居家男孩小宇,三年級前英語考試總不及格,媽媽急得天天盯著背單詞,結(jié)果孩子看見英語課本就哭。后來我跟小宇媽媽聊,才發(fā)現(xiàn)她每天讓孩子做的是“抄寫20個單詞+跟讀30分鐘課文”——這對一個8歲孩子來說,跟“罰抄”沒區(qū)別。
孩子討厭英語的3個真相:
1. “抽象又無聊”:課本里的“apple”“banana”,對沒見過真實場景的孩子來說,就是一串無意義的字母,遠不如動畫片里的“汪汪隊”有趣;
2. “只有壓力沒反饋”:背錯了被批評,考差了被比較,孩子感受不到“學(xué)會英語”的成就感,反而覺得“英語=痛苦”;
3. “跟我沒關(guān)系”:孩子會想“我為什么要學(xué)這個?我跟同學(xué)說話用中文,看動畫片有字幕,英語對我沒用啊!”
所以,培養(yǎng)興趣的第一步,是把英語從“任務(wù)”變成“孩子生活里的一部分”,而且是“好玩的一部分”。
二、用孩子的“心頭好”當“鉤子”:興趣從“喜歡”開始
你觀察過嗎?孩子沉迷動畫片時,能跟著臺詞念出“汪汪隊,出發(fā)!”;玩游戲時,能記住各種裝備的名字。其實,孩子天生就會為“喜歡的東西”主動學(xué)習(xí),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英語“掛”在這些“心頭好”上。
1. 從“動畫片/兒歌”切入:讓耳朵先“熟悉”英語
幾乎沒有孩子能拒絕動畫片。但選片有講究,不是隨便找一部就行。
實操步驟:
選“孩子能看懂畫面”的:比如2-5歲選《藍色小狗布魯伊》(Bluey),每集5分鐘,講的是一家四口狗狗的日常,畫面簡單,劇情都是孩子熟悉的“玩游戲”“過生日”,不用字幕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;6歲以上可以看《小豬佩奇》英文版,臺詞短、重復(fù)多,比如“Peppa loves jumping in muddy puddles”,孩子跟著跳幾次就記住了。
“盲聽+互動”代替“跟讀”:別一上來就逼孩子“跟我讀”,先讓他“純看”,看完問他“布魯伊剛才玩了什么游戲呀?”“佩奇為什么笑了?”,等孩子對劇情熟悉了,再在他看的時候,你跟著臺詞輕輕念,孩子會不自覺模仿——這比硬逼效果好10倍。
我同事家女兒朵朵,以前對英語一點興趣沒有,后來每天看2集《藍色小狗布魯伊》,3個月后竟然會說“Let's play hide and seek!”(我們玩捉迷藏吧),還主動拉著媽媽玩這個游戲。
2. 把“玩具/游戲”變成“英語教具”:邊玩邊學(xué)才不抵觸
孩子玩積木時,你可以說“Can you pass me the red block?”(能把紅色積木遞給我嗎?);玩過家家時,假裝去“超市購物”,說“I want an apple, please.”(我想要一個蘋果)。
舉個例子:我兒子4歲時沉迷恐龍玩具,我就把恐龍卡片上的英文名字念給他聽:“This is a T-Rex, it has sharp teeth.”(這是霸王龍,它有鋒利的牙齒)。一開始他只是聽,后來自己拿著卡片說“T-Rex! Roar!”(霸王龍!吼!)——你看,根本不用刻意教,玩著玩著就記住了。
關(guān)鍵原則:別把玩具變成“考試現(xiàn)場”,比如孩子玩積木時,你別問“紅色怎么說?說不對就不能玩了”。而是自然融入,比如你遞給他積木時,隨口說一句英語,就像說中文一樣平常。
三、讓英語“活”在生活里:孩子才會覺得“有用”
很多孩子覺得英語“沒用”,是因為他們只在課本和課堂上接觸英語。其實生活里處處都是“用英語”的機會,關(guān)鍵是我們要學(xué)會“創(chuàng)造場景”。
1. 日常小事“英語化”:從“吃飯睡覺”開始滲透
不用刻意安排“英語時間”,而是把英語變成生活的“背景音”。比如:
早上起床:“Time to wake up! Did you sleep well?”(該起床啦!睡得好嗎?)
吃飯時:“This is rice, that is fish. Which one do you want?”(這是米飯,那是魚,你想吃哪個?)
出門前:“Put on your shoes. Let's go outside!”(穿上鞋,我們出門啦!)
一開始孩子可能沒反應(yīng),甚至?xí)f“媽媽你說中文”,但你堅持“自己說”,不說教、不強迫,慢慢孩子就會習(xí)慣。我朋友家孩子,媽媽堅持這樣做了半年,有天孩子突然說“媽媽,I want milk”(我要牛奶)——這就是“輸入”到“輸出”的自然過程。
2. 用“小任務(wù)”給孩子“成就感”:讓他覺得“我能行”
興趣的核心是“正反饋”——孩子覺得“我學(xué)會英語,能解決問題/得到表揚”,才會更愿意學(xué)。
簡單任務(wù)舉例:
讓孩子當“家庭翻譯官”:買進口零食時,讓他看包裝上的“milk”“sugar”,問他“這是什么意思呀?”;
玩“英語小老師”游戲:讓孩子教你說英語,比如“媽媽不會說‘恐龍’的英語,你能教教我嗎?”孩子會特別有成就感;
做“英語小卡片”:和孩子一起把他喜歡的東西(玩具、零食、動畫片角色)畫下來,寫上英文名字,貼在家里對應(yīng)的地方,比如冰箱上貼“milk”,門上貼“door”。
我見過一個二年級孩子,因為幫媽媽看懂了進口餅干包裝上的“no nuts”(不含堅果),避免了過敏,從此對英語特別上心——因為他真切感受到“英語有用”。
四、家長別當“老師”,要當“玩伴”:你的態(tài)度決定孩子的興趣
很多家長一提到“教英語”就緊張:“我英語不好,怕教錯怎么辦?”其實根本不用“教”,你只需要“陪孩子玩英語”。
1. 放下“完美主義”:“說錯也沒關(guān)系”
你不用語法正確、發(fā)音標準,只要敢開口就行。比如你想說“把杯子遞給我”,哪怕說成“Give me cup”,孩子也能懂。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“英語是用來交流的,不是用來考試的”。
我有個學(xué)生家長,自己英語發(fā)音帶口音,但她每天陪孩子讀英文繪本,哪怕讀錯了,孩子指出來,她就笑著說“哦對哦,媽媽記錯了,你真棒!”——孩子反而更愿意糾正她,也更敢開口說。
2. 多“鼓勵”少“糾錯”:保護孩子的“表達欲”
孩子說英語時,別總盯著“語法錯了”“發(fā)音不對”。比如孩子說“I eat apple yesterday”,你別立刻打斷“應(yīng)該是ate”,而是先肯定“你會用yesterday啦,真棒!我們可以說‘I ate an apple yesterday’,要不要跟媽媽說一遍?”
記住:孩子愿意開口說,比說得“對不對”更重要。一旦他因為怕說錯而不敢開口,興趣就徹底沒了。
五、避坑指南:這3件事千萬別做
最后提醒大家,有些“努力”其實在毀掉孩子的興趣,一定要避開:
1. 別用“別人家孩子”對比:“你看XX都會背100個單詞了,你怎么才會10個?”——對比只會讓孩子覺得“我不行”,反而更抵觸;
2. 別把“學(xué)英語”和“獎勵/懲罰”掛鉤:“你今天背完單詞才能看電視”“考不到90分就不準玩”——這樣孩子會把英語當成“負擔(dān)”,而不是“樂趣”;
3. 別急于求成:今天教了“apple”,明天就問“昨天教的蘋果怎么說?”孩子記不住就生氣——語言學(xué)習(xí)是“積累”的過程,給孩子多一點時間。
其實,培養(yǎng)孩子英語興趣的本質(zhì),就是讓他覺得“英語是好玩的、有用的、能給我?guī)砜鞓返摹薄2挥觅I多貴的教材,不用報多好的班,從孩子喜歡的動畫片、玩具、日常小事入手,用耐心和陪伴當“催化劑”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孩子對英語的興趣,可能就在某個玩游戲的瞬間、某句你隨口說的英語里,悄悄萌芽了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41132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