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概念英語教案怎么寫
剛接手新概念英語課時,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些問題:教案寫了半天,上課翻開一看全是理論,實操環節卡殼;想設計點互動游戲,學生要么覺得幼稚要么參與不起來;明明按教參寫的流程走,可學生語法還是混淆、單詞轉頭就忘……其實,寫好新概念教案沒那么玄乎,關鍵是抓住“學生適配”和“落地性”兩個核心。今天這篇文章,結合我5年新概念一線教學經驗,從“備課前準備—核心結構拆解—分冊撰寫技巧—避坑指南”四個維度,手把手教你寫出能直接用、效果看得見的教案,新手老師也能快速上手。
一、寫教案前,先想清楚這3個問題(避免白忙活)
很多老師寫教案時,一上來就翻教參、抄流程,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和學生實際脫節。其實,動筆前花10分鐘想清楚這3個問題,能讓教案效率翻倍。
1. “我的學生是誰?”——別用一套教案教所有學生
新概念的學生跨度很大:有小學三年級的孩子,也有職場充電的成人;有零基礎的初學者,也有想拔高語法的高中生。學生不同,教案的“打開方式”絕對不一樣。
舉個例子:教第一冊Lesson 3 “Sorry, sir.”(關于“帽子顏色”的對話),如果是小學生,教案里得加“顏色卡片游戲”“角色扮演小劇場”,甚至用動畫片片段引入;但如果是成人學生,他們更關注“怎么在實際場景中用”,教案就該設計“商場購物對話”“職場道歉場景模擬”,甚至延伸到“不同場合道歉的語氣差異”。
小提醒:備課時花2分鐘列個“學生畫像”:年齡、基礎(比如“學過26個字母,但語法幾乎為零”)、學習目的(應試/興趣/出國),后面寫每個環節都對照一下,避免“自嗨式設計”。
2. “這節課的‘靈魂’是什么?”——別讓學生學了個寂寞
新概念每課都有“核心目標”,可能是一個語法點(比如現在進行時)、一組詞匯(比如方位介詞),或者一個功能句型(比如問路)。教案的所有環節,都要圍繞這個“靈魂”轉,不然學生上完課只會覺得“熱鬧,但不知道學了啥”。
比如第二冊Lesson 7 “Too late”(過去完成時),核心目標就是“讓學生理解‘過去的過去’,并能用had done造句”。那教案里:熱身環節可以用“昨天做了什么”對比“前天做了什么”引入;呈現環節用時間軸畫出來(比如“小偷逃跑”和“警察到達”的先后順序);練習環節設計“故事接龍”,必須用過去完成時銜接……所有活動都指向“過去完成時”,學生才能真正吃透。
實操步驟:翻開課本,先圈出課后“重點句型”和“語法注釋”,把這2-3個點寫在教案最頂端,時刻提醒自己“別跑偏”。
3. “怎么讓學生‘動起來’?”——避免“老師講滿45分鐘”
我剛教書時,總怕學生聽不懂,一節課從頭講到尾,結果學生昏昏欲睡,我自己也累得不行。后來才發現:學生不是“容器”,是“參與者”。教案里至少要有3個“學生動起來”的環節(動腦、動手、開口),才能讓知識真正“內化”。
比如教第一冊Lesson 11 “Is this your shirt?”(物主代詞),可以設計:
動手: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文具,用“Is this your...?”互相提問;
動腦:給出圖片(比如“小明的書”“小紅的筆”),讓學生用物主代詞填空;
開口:小組編對話,用物主代詞描述“教室里的物品是誰的”。
學生在“用”的過程中,自然就記住了“my/your/his/her”的用法。
二、新概念教案的黃金結構(附模板,直接套用)
想讓教案清晰又實用,不用搞太復雜的格式。我總結了一套“5+1”結構(5個核心板塊+1個復盤區),新手直接填空就能用。
板塊1:教學目標(3個維度,別只寫“學會單詞”)
很多老師寫目標只寫“掌握新單詞XX”“學會句型XX”,這太片面了。完整的教學目標要包括3個維度:
知識目標:具體學什么(詞匯、語法、句型),比如“能認讀并拼寫5個顏色單詞(red, blue, green, yellow, black)”“掌握be動詞的一般疑問句(Is this...? Are these...?)及回答”。
能力目標:學了能做什么,比如“能用顏色單詞描述身邊的物品”“能聽懂并回應關于‘物品歸屬’的簡單對話”。
情感目標:對學生有什么潛移默化的影響,比如“培養用英語交流的興趣”“學會禮貌詢問他人物品”。
舉例(第一冊Lesson 5 “Nice to meet you”):
知識目標:掌握不定冠詞a/an的用法,認讀Mr./Mrs./Miss等稱呼詞;
能力目標:能向他人介紹自己并回應問候(Nice to meet you. — Nice to meet you, too.);
情感目標:學會用禮貌用語與人打招呼,培養友好交流的意識。
板塊2:教學重難點(別平均用力,抓關鍵)
“重點”是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(比如上面說的“靈魂目標”),“難點”是學生容易混淆或出錯的地方(比如a/an的區別,“He is”和“He’s”的縮寫)。教案里寫清楚重難點,上課時才能“有的放矢”。
怎么找難點? 可以參考教參的“注意事項”,或者回憶往屆學生常錯的地方。比如教“there be”句型時,學生容易把“there is”和“there are”搞混,那難點就寫“根據名詞單復數正確使用there is/are”,并在教案里設計針對性練習(比如“圖片配對”:左邊圖片是“一本書”,右邊選“there is a book”)。
板塊3:教學過程(45分鐘拆解,每個環節有“目的”)
這是教案的“肉”,要寫清楚“每個環節做什么、怎么做、多久做完”。我習慣按“熱身—呈現—練習—鞏固—總結”5步走,時間分配參考:熱身5分鐘,呈現10分鐘,練習15分鐘,鞏固10分鐘,總結5分鐘(可根據學生情況調整)。
熱身環節:激活舊知,拉近距離
別一上課就直奔新課,先用5分鐘讓學生“進入英語狀態”。可以復習上節課內容(比如“快速問答”“單詞接龍”),或者用生活場景引入(比如教“天氣”前,問“What’s the weather like today?”)。
舉例(第一冊Lesson 25 “Mrs. Smith’s kitchen”):
熱身:展示廚房圖片,問學生“What can you see in the kitchen?”(復習上節課學的“cup, glass, bottle”等單詞),學生回答后,自然過渡到“Today we’ll learn about Mrs. Smith’s kitchen”。
呈現環節:用“學生能懂的方式”講新知識
新概念的知識點有時比較抽象(比如時態、從句),直接講語法規則學生肯定懵。最好用“情景+直觀工具”呈現:
實物/圖片:教水果單詞就拿蘋果、香蕉進教室;
動作(TPR):教“stand up/sit down”時,帶著學生做動作;
時間軸/表格:教時態時,畫時間軸標清楚“過去、現在、將來”。
舉例(第二冊Lesson 19 “Sold out”,現在完成時):
呈現:老師手里拿一張電影票,說“I bought this ticket yesterday. Now I don’t have it. I have sold it.” 同時在黑板畫時間軸:“yesterday(買票) now(票沒了,已賣掉)”,用箭頭標出“過去的動作對現在的影響”,學生一看就懂。
練習環節:從“機械模仿”到“靈活運用”
練習不能只讓學生“跟讀”,要分層次:
機械練習:照葫蘆畫瓢(替換單詞、填空),比如“用‘He is...’造句,替換‘tall/short/happy’”;
意義練習:結合實際場景用(對話、描述),比如“小組討論‘你的好朋友長什么樣’,必須用今天學的形容詞”;
拓展練習:稍微拔高(編故事、解決問題),比如“用‘be going to’句型計劃周末活動”。
鞏固環節:游戲/任務,讓學生“玩中學”
學生練了15分鐘可能會累,用10分鐘做個小游戲或小任務,既能鞏固知識,又能調動積極性。推薦幾個新概念課堂超實用的活動:
“找錯誤”:老師故意說錯句子(比如把“Is this your pen?”說成“Are this your pen?”),學生搶答糾正;
“情景表演”:給一組圖片,讓學生用新句型編對話并表演;
“快速反應”:老師說中文,學生說英文單詞/句型(適合低年級)。
總結環節:讓學生“自己說”重點
別老師自己總結完就下課,把主動權交給學生:“今天我們學了什么?誰能說說‘a’和‘an’怎么用?” 學生說不出來的地方,老師再補充。這樣既能檢查學生掌握情況,又能加深記憶。
板塊4:板書設計(提前規劃,別上課現畫)
好的板書是“無聲的老師”,學生抬頭一看就知道重點。寫教案時,最好簡單畫個板書草圖,標清楚“標題、核心句型、語法點、圖片位置”。
原則:
分區:左邊寫新單詞,中間寫核心句型,右邊留空做練習或畫圖;
簡潔:別寫太多字,用符號、縮寫代替(比如“”表示“變成”,“?”表示疑問句);
突出重點:核心句型、易錯點用彩色粉筆標出來(比如“a”用紅色,“an”用藍色)。
板塊5:作業布置(別只抄單詞,加“實踐任務”)
作業是課堂的延伸,但別讓學生覺得是負擔。除了常規的“抄寫單詞、完成練習冊”,可以加1個“實踐任務”,讓學生在生活中用英語:
低年級:“回家用今天學的顏色單詞描述3件物品,明天告訴老師”;
高年級:“用過去完成時寫3句話,描述‘你昨天做某事之前,先做了什么’”(比如“I had breakfast before I went to school.”)。
復盤區(課后必寫,進步最快的方法)
教案不是寫完就完事了,課后花5分鐘填個“復盤表”:
哪些環節學生參與度高?(下次可以再用)
哪些知識點學生沒掌握?(下次課前復習)
時間分配是否合理?(比如練習環節超時了,下次壓縮)
堅持復盤,3個月后你會發現教案越來越“順手”。
三、分冊撰寫技巧(不同階段,重點不同)
新概念1-4冊難度差異大,教案側重點也要調整,別用同一套方法教所有冊別。
第一冊(入門級):重興趣、重基礎,多“玩”少“講”
第一冊學生大多是零基礎或初學者,重點是讓他們“不怕英語,愿意開口”。教案設計要:
多直觀工具:圖片、實物、動畫片、肢體語言,少講語法規則(比如教“this/that”,直接指著近處的書說“This is a book”,指著遠處的黑板說“That is a blackboard”);
活動時間短: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,每個活動別超過5分鐘,多換形式(比如“單詞卡片認讀快速問答小游戲角色扮演”);
重復!重復!重復! 新句型至少讓學生聽5遍、說3遍、練2遍,比如“Excuse me”,可以在熱身、呈現、練習環節反復出現。
第二、三冊(進階級):重語法、重邏輯,多“練”少“灌”
這兩冊開始接觸復雜語法(比如時態、從句、非謂語動詞)和長文章,學生容易覺得“枯燥”或“難理解”。教案要:
語法“可視化”:用表格對比時態(比如一般過去時vs現在完成時),用“樹狀圖”拆分長難句(主句+從句);
閱讀“拆解化”:教課文時,別讓學生直接翻譯,先設計問題鏈(比如“文章講了什么事?主人公為什么這么做?結果怎么樣?”),引導學生自己梳理邏輯;
加入“思維訓練”:比如學完議論文(第三冊有不少),讓學生用“觀點+理由+例子”的結構復述,甚至寫一段自己的看法。
第四冊(精通級):重深度、重應用,多“拓展”少“局限”
第四冊文章偏學術(歷史、文化、科學),學生目標多是“提升閱讀能力、積累高級表達”。教案要:
主題拓展:比如學“沙漠”相關文章,可以補充“沙漠化原因”“環保措施”等背景知識,讓學生用英語討論;
寫作輸出:每篇課文選1-2個高級句型(比如倒裝句、強調句),讓學生仿寫,或寫一篇“觀點文”應用這些句型;
批判性閱讀:引導學生思考“作者的觀點一定對嗎?有沒有其他角度?”,培養獨立思考能力。
四、新手老師最容易踩的5個坑(避坑指南)
寫教案時,這些“坑”我當年踩過,希望你別再犯:
1. 教案寫得太“滿”,上課趕進度
總想著“這也想教,那也想練”,結果45分鐘塞了8個環節,每個環節都匆匆過,學生啥也沒記住。建議:一節課重點抓2-3個核心目標,其他內容“可講可不講”的就刪掉。
2. 照搬教參,不結合學生實際
教參是“參考”不是“標準答案”。比如教參推薦用“看圖說話”引入,但你的學生是一群調皮的初中生,可能“猜謎游戲”更適合他們。建議:拿到教參先看“核心目標”,然后自己設計“學生喜歡的方式”。
3. 忽略“課堂突發情況”預案
比如你設計了“小組討論”,結果學生吵成一團沒人發言;或者設備突然壞了,PPT放不了。建議:教案里留個“備用方案”,比如“如果討論冷場,老師先示范一組;如果沒PPT,用板書+實物代替”。
4. 板書想到哪寫到哪,亂七八糟
上課想到一個點就寫一塊,學生抬頭看黑板像“找寶藏”。建議:提前在教案里畫板書草圖,甚至用便簽紙貼在講臺上提醒自己“左邊寫單詞,中間寫句型”。
5. 作業布置“一刀切”,不管學生基礎
班里學生基礎參差不齊,卻讓所有人做一樣的作業,結果好的學生“吃不飽”,差的學生“吃不了”。建議:設計“基礎題+提升題”,比如“基礎題:抄寫單詞;提升題:用單詞編對話”,讓學生選做或分層做。
寫教案不是“應付檢查”的任務,而是讓課堂更高效的“作戰地圖”。剛開始可能會覺得麻煩,甚至寫出來的教案和實際課堂脫節,但只要記住“學生為中心,目標為導向”,多實踐、多調整,你會發現:好的教案能讓你上課更自信,學生學得更投入。下次備課,試試從“學生畫像”開始,一步步搭建屬于你的“新概念教案框架”吧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yyxx/34484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