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波斯語詩歌之父”是誰?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?
如果你對世界文學(xué)稍有涉獵,或許聽過但丁、莎士比亞、歌德的名字,但在遙遠(yuǎn)的波斯高原,有一位詩人用35年光陰寫就一部史詩,不僅拯救了瀕臨消失的波斯語,更成為整個波斯文化的“精神圖騰”。他就是被后世尊為“波斯語詩歌之父”的菲爾多西(Ferdowsi),而他留給世界最珍貴的遺產(chǎn),便是長達(dá)6萬余行的史詩《列王紀(jì)》(Shahnameh)——這部作品被譽(yù)為“波斯的《史記》”,至今仍是伊朗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替代的存在。
一、被時間選中的“語言守護(hù)者”:為什么是菲爾多西?
要理解菲爾多西為何能成為“波斯語詩歌之父”,得先回到他所處的時代。公元10世紀(jì)的波斯,正處在阿拉伯帝國統(tǒng)治下,阿拉伯語成為官方語言,波斯本土文化被邊緣化,甚至有學(xué)者悲觀預(yù)言:“再過百年,波斯語將從這片土地上消失。”
就在這樣的背景下,菲爾多西出生于霍拉桑地區(qū)(今伊朗東北部)的一個貴族家庭。他從小飽讀波斯古籍,對本土神話、歷史傳說爛熟于心,更對波斯語的命運(yùn)感到痛心。“如果連自己的語言都守不住,我們還算什么波斯人?”——這句他在書信里寫下的話,或許就是他動筆寫《列王紀(jì)》的初心。
當(dāng)時的文人要么改用阿拉伯語寫作,要么創(chuàng)作短小的抒情詩,沒人敢碰“用波斯語寫一部完整史詩”這樣的“不可能任務(wù)”。菲爾多西卻偏要逆流而上:他走遍波斯各地,搜集散落在民間的神話故事、英雄傳說,甚至翻越雪山拜訪部落長老,只為記錄那些即將被遺忘的“波斯記憶”。這種近乎偏執(zhí)的堅持,讓他最終成了波斯語的“拯救者”——《列王紀(jì)》問世后,波斯人突然意識到:原來我們的語言可以如此優(yōu)美、如此有力量。
二、用35年寫一部史詩:菲爾多西的“孤勇者”人生
菲爾多西的一生,幾乎就是為《列王紀(jì)》而活的。他從30歲動筆,寫到65歲才完成,整整35年。這期間,他經(jīng)歷了什么?
首先是貧困。為了專心寫作,他放棄了家族的產(chǎn)業(yè),生活常常捉襟見肘。有記載說,他曾在寒冬臘月沒錢買炭,只能裹著毯子在燈下寫作,手指凍僵了就呵口氣繼續(xù)。他的妻子心疼他:“你寫這些有什么用?能換來面包嗎?”他只是笑笑:“面包會有的,但波斯的故事不能沒有。”
其次是政治壓力。當(dāng)時的統(tǒng)治者馬赫穆德(伽色尼王朝蘇丹)起初承諾資助他,卻因?yàn)椤读型跫o(jì)》里歌頌了被阿拉伯人推翻的薩珊王朝,轉(zhuǎn)而對他施壓,甚至威脅要處死他。菲爾多西不得不帶著手稿四處流亡,有一次為了躲避追捕,他把部分手稿藏在空心的樹干里——這段經(jīng)歷,后來被伊朗人改編成民間故事,成了“文人堅守信念”的象征。
最讓人唏噓的是他的晚年。《列王紀(jì)》最終出版時,菲爾多西已經(jīng)70多歲,馬赫穆德送來了一袋金幣作為“賞賜”,但他拒絕了:“我寫這部書,不是為了錢,是為了讓波斯人記得自己是誰。”據(jù)說他臨終前,還在修改詩中的一個韻腳,喃喃自語:“這一句,要讓千年后的人讀起來,還覺得有力量。”
三、《列王紀(jì)》:一部書,裝下波斯的千年記憶
如果說菲爾多西是“波斯語詩歌之父”,那《列王紀(jì)》就是他最驕傲的“孩子”。這部史詩到底講了什么?為什么能成為波斯文化的“圣經(jīng)”?
簡單來說,《列王紀(jì)》用詩歌的形式,記錄了從創(chuàng)世神話到薩珊王朝滅亡(公元651年)的波斯歷史,跨度長達(dá)4000多年。全書分三大部分:
神話時代:從“原人”凱尤馬爾斯創(chuàng)世,到暴君佐哈克被英雄法里東推翻,充滿奇幻色彩;
英雄時代:這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,主角是“波斯第一英雄”魯斯塔姆——他像中國的“孫悟空”一樣,一生充滿傳奇:單槍匹馬殺死惡龍,在“七道考驗(yàn)”中救出被囚禁的國王,最后卻因誤會被親生兒子殺死。魯斯塔姆的故事,至今仍是伊朗電影、戲劇的熱門題材;
歷史時代:記錄了從居魯士大帝到薩珊王朝末代國王的真實(shí)歷史,既有王朝興衰的宏大敘事,也有宮廷斗爭的細(xì)節(jié)描寫。
菲爾多西的厲害之處,在于他把神話、傳說、歷史“熔于一爐”,用優(yōu)美的波斯語詩歌寫出來。比如描寫魯斯塔姆大戰(zhàn)惡龍的場景:“龍鱗像黑夜一樣黑,龍息像火山一樣燙,魯斯塔姆舉起戰(zhàn)斧,天地都在搖晃……”這樣的句子,不僅有畫面感,更充滿了波斯人崇尚的“勇氣”與“正義”。
更重要的是,《列王紀(jì)》里藏著波斯人的“文化密碼”:對“家國”的熱愛(“為了波斯的土地,我愿流盡最后一滴血”),對“智慧”的尊重(“知識比珠寶更珍貴,因?yàn)樗肋h(yuǎn)不會被搶走”),對“謊言”的唾棄(“謊言像毒藥,喝下去的人,心會先腐爛”)。這些價值觀,通過詩歌一代代傳下來,成了波斯文化的“根”。
四、不止《列王紀(jì)》:菲爾多西的“隱藏作品”
雖然《列王紀(jì)》是菲爾多西最著名的作品,但他并非只寫過這一部。不過要說明的是,由于歷史久遠(yuǎn),他的很多作品要么散佚,要么存在爭議,目前公認(rèn)可靠的“次要作品”主要有兩類:
一是抒情詩。菲爾多西年輕時寫過不少四行詩(類似中國的絕句),內(nèi)容多是對自然、愛情的感悟。比如這首:“玫瑰開了又謝,溪水漲了又落,只有心中的思念,像山一樣不會老。”語言清新,情感真摯,和《列王紀(jì)》的雄渾風(fēng)格完全不同。
二是書信體詩歌。他在流亡期間,曾給朋友寫過一些詩歌體書信,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心情。其中最有名的是《致馬赫穆德的詩》,詩里他沒有抱怨,反而寫道:“我不恨你,因?yàn)槟阕屛颐靼祝胬碛袝r需要獨(dú)自堅守。”這種豁達(dá),讓人看到他不僅是“史詩詩人”,更是有血有肉的“人”。
不過要強(qiáng)調(diào)的是,這些作品的影響力遠(yuǎn)不及《列王紀(jì)》,所以提到菲爾多西,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那部“用35年寫就的千年史詩”。
五、為什么今天我們?nèi)砸x菲爾多西?
可能有人會問:一個1000多年前的波斯詩人,和我們有什么關(guān)系?其實(shí),菲爾多西的故事,藏著兩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“答案”。
第一個答案是“文化的力量”。在阿拉伯文化的強(qiáng)勢沖擊下,菲爾多西用一支筆保住了波斯語,這告訴我們: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,更是一個民族的“靈魂”。今天,當(dāng)我們討論“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”時,菲爾多西的堅持,就是最好的榜樣——他證明了:只要有人愿意為文化“較真”,再弱小的火苗也能燎原。
第二個答案是“堅持的意義”。35年寫一部書,放在今天,可能很多人會覺得“太傻”:“為什么不寫點(diǎn)快餐文學(xué),早點(diǎn)出名賺錢?”但菲爾多西用一生告訴我們:真正有價值的東西,從來都需要“慢慢來”。就像他在《列王紀(jì)》里寫的:“橡樹不是一天長成的,偉大的事業(yè),需要耐心澆灌。”
如今,在伊朗的街頭,你隨處可見《列王紀(jì)》的引用:咖啡館的墻上刻著魯斯塔姆的詩句,孩子們的課本里選著他的故事,甚至紙幣上都印著菲爾多西的頭像。對伊朗人來說,他早已不是一個“古代詩人”,而是“永遠(yuǎn)的精神導(dǎo)師”。
菲爾多西曾說:“我用詩歌建造了一座永恒的宮殿,狂風(fēng)不能摧毀它,時光不能磨滅它。”1000多年過去了,這座“宮殿”依然矗立在世界文學(xué)的殿堂里。如果你有機(jī)會翻開《列王紀(jì)》,或許會突然明白:真正的偉大,從來不是驚濤駭浪,而是像菲爾多西這樣——用一生的熱愛,為自己的文化,寫下一首永不褪色的“情書”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yzzx/Persian/1209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