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高小學學生語文成績
每次期中期末考完試,總能在家長群里看到這樣的消息:“孩子語文又考砸了,字詞錯一片,作文寫得像流水賬,愁得我頭發都白了!”“明明每天都在刷題,可成績就是上不去,到底哪兒出了問題?”
其實咱們當家長的都知道,小學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,成績不好不僅影響當下,還會拖累以后的閱讀理解和寫作。但語文提分真不是“刷題就能解決”的事——它更像蓋房子,得先打牢地基(字詞基礎),再裝好發動機(閱讀能力),最后學會輸出(寫作表達),還得配上“加速器”(學習習慣)。今天就結合我帶娃和身邊老師朋友的經驗,給大家分享一套“能落地、見效快”的小學語文提分法,從基礎到閱讀再到寫作,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步驟,看完就能用。
一、抓牢基礎:字詞是“地基”,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
很多家長總覺得“字詞簡單,孩子多寫寫就會了”,但你仔細看孩子的試卷就會發現:拼音標錯聲調、形近字混淆(比如“己、已、巳”)、詞語搭配不當(“提高成績”寫成“增加成績”)……這些“小錯誤”積累起來,光基礎題就能扣掉十幾分。
重點提示:低年級孩子識字別死記硬背,用“場景記憶法”記得牢、忘得慢。
1. 拼音:用“對比卡片”攻克易錯點
剛學拼音的孩子最容易混淆“b-d-p-q”“前鼻音-后鼻音”(比如“in-ing”“en-eng”)。我鄰居家孩子之前總把“冰(bīng)糖”讀成“bīn糖”,后來她媽媽做了套“對比卡片”:正面寫“冰(bīng)”,反面畫一塊帶寒氣的冰塊;旁邊放“賓(bīn)”,反面畫一個客人。每天讓孩子看5分鐘,邊看邊讀,兩周后考試拼音題就沒再錯過。
2. 識字:把漢字“搬進”生活場景
死記硬背“日、月、水、火”太枯燥,不如帶孩子逛超市時認標簽(“牛奶”“面包”),走路時認路牌(“東環路”“紅綠燈”),甚至看動畫片時暫停認字(比如《小豬佩奇》里的“泥坑”“恐龍”)。我兒子一年級時,就是通過認零食包裝上的字,一個月識字量從200漲到了400多,現在看到字就想“認一認”。
3. 詞語:積累+運用,別讓詞語“躺”在本子上
準備一個“詞語積累本”,讓孩子把課文里的好詞、課外書里的成語抄下來,但光抄沒用,得“用起來”。比如學到“五彩繽紛”,讓孩子造句:“晚霞像一幅五彩繽紛的畫”;看到秋天的落葉,問孩子:“能不能用‘翩翩起舞’形容落葉?” 我同事的女兒就是這樣,三年級時寫作文已經能用上“果實累累”“秋高氣爽”,比只會寫“葉子黃了”的同學生動多了。
二、閱讀是“發動機”:從“不愛讀”到“停不下來”的3個秘訣
“孩子一看書就走神,要么說‘看不懂’,要么翻兩頁就跑了!”這是很多家長的痛點。其實不是孩子不愛讀,是咱們沒選對書、沒找對方法。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要求:1-2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,3-4年級不少于40萬字——閱讀量上去了,理解能力、表達能力自然會提升。
1. 選書:別盲目跟風,按“年級+興趣”選才對
低年級(1-2年級):選帶拼音、圖畫多的繪本或橋梁書,比如《小豬唏哩呼嚕》(語言口語化,孩子能看懂)、《猜猜我有多愛你》(句子短,適合親子共讀)。
中年級(3-4年級):選故事性強的童話、科普書,比如《安徒生童話》《昆蟲記(少兒版)》,我兒子三年級時迷上《法布爾昆蟲記》,連“螳螂捕食”“蜜蜂筑巢”都能講得頭頭是道,寫觀察日記時素材根本用不完。
高年級(5-6年級):可以讀歷史故事、成長小說,比如《史記故事》《綠山墻的安妮》,幫孩子積累文化常識,理解復雜情感。
2. 親子共讀:別當“監工”,當“聊天搭子”
很多家長陪讀時總催“快點讀”“記住了嗎”,孩子自然反感。不如試試“互動提問法”:讀《小紅帽》時問孩子“如果你是小紅帽,看到外婆不對勁會怎么做?”;讀科普書時說“這個知識點媽媽都不知道,你講給我聽聽?” 我朋友每天睡前和女兒“聊書”20分鐘,半年后孩子不僅愛讀書,還學會了主動思考——上次考試閱讀理解“概括段落大意”,她女兒答得比班里學霸還全面。
3. 閱讀筆記:從“畫一畫”到“寫一寫”,幫孩子把書“讀進腦子里”
低年級:讓孩子畫“思維導圖”,比如讀《三只小豬》,畫三個房子(草房、木房、磚房),旁邊標上“誰蓋的”“結果怎么樣”。
中年級:用“彩虹筆記法”,不同顏色筆標重點:紅色圈好詞,藍色畫喜歡的句子,黑色寫一句感受(比如“我覺得小豬很聰明”)。
高年級:嘗試“摘抄+批注”,比如讀《西游記》,摘抄“火眼金睛”“騰云駕霧”,批注“孫悟空為什么能識破白骨精?因為他觀察仔細”。我表姐的兒子用這個方法,六年級時寫讀后感直接引用書里的句子,老師夸他“理解得深、用得活”。
三、寫作是“輸出口”:從“寫不出”到“寫得好”的4步訓練
“孩子寫作文像擠牙膏,300字能寫1小時,內容干巴巴的,全是‘今天我很開心’‘媽媽對我很好’。”其實寫作不是“憑空創造”,而是“把想說的話寫下來”,只要按這四步練,孩子很快就能“有話可寫”。
1. 先說后寫:讓孩子“把作文講出來”
低年級孩子寫字慢、表達能力弱,先從“說”開始。每天花5分鐘“看圖說話”:比如看一張“小狗追蝴蝶”的圖,讓孩子說“時間(早上)、地點(公園)、誰(小狗)、做什么(追蝴蝶)、心情(開心)”。我兒子二年級時,就是先“說”再“寫”,第一次寫看圖寫話就寫了100多字,比班里只會寫“小狗在玩”的同學詳細多了。
2. 積累素材:生活小事都是“寫作寶藏”
別總讓孩子寫“難忘的一天”“我的媽媽”這種大題目,不如從“小事”入手:“今天幫媽媽洗菜,菜葉上的水珠像珍珠”“同桌借我橡皮,我心里暖暖的”。準備一個“素材本”,讓孩子每天記一句“生活發現”,哪怕只有十幾個字。我同事的女兒堅持記素材,三年級寫《我的校園》時,寫出了“操場邊的梧桐樹葉子,秋天會變成金黃色,風一吹像小巴掌在鼓掌”,老師直接給了滿分。
3. 仿寫起步:從“抄句子”到“變句子”
剛學寫作的孩子可以“仿寫課文”。比如學了《秋天》里的“天空那么藍,那么高”,讓孩子仿寫“云朵那么白,那么軟”;學了《小蝌蚪找媽媽》里的“小蝌蚪游哇游,長出了兩條后腿”,仿寫“小貓咪跑哇跑,追上了蝴蝶”。仿寫多了,孩子自然就知道“怎么把句子寫生動”。
4. 修改習慣:別當“作文裁縫”,讓孩子自己改
很多家長喜歡直接幫孩子改作文,結果孩子越來越依賴。正確的做法是:讓孩子自己讀作文——讀的時候會發現“這句話不通順”“這里少了個字”;家長再引導提問:“這里寫‘開心’,能不能說說‘怎么開心的?是跳起來了還是笑出眼淚了?’” 我鄰居家孩子以前作文總被老師批“不具體”,現在寫完會自己加細節:“我考了100分,開心得把書包扔到沙發上,抱著媽媽轉了三圈”,老師夸他“畫面感強多了”。
四、習慣是“加速器”:3個“無痛”養成的語文小習慣
語文提分不是“突擊戰”,而是“持久戰”,這3個小習慣看似簡單,堅持下來效果比刷題還明顯。
1. 每日晨讀15分鐘:“磨耳朵”比“死記硬背”有用
不用讀太難的內容,低年級讀帶拼音的兒歌、古詩(比如《靜夜思》《春曉》),中高年級讀課文、成語故事。關鍵是“大聲讀”——讀的時候孩子能聽自己的發音,記住句子節奏。我兒子從一年級開始晨讀,現在讀課文比班里同學流利,背誦古詩也快很多,因為“讀熟了自然就記住了”。
2. 錯題本“二次過關”:別讓錯誤“重復犯”
準備一個“語文錯題本”,把每次作業、考試里的錯題抄下來(重點抄字詞、拼音、病句),每周五花20分鐘“二次重做”。比如“的、得、地”總用錯,就集中抄10個例句,讓孩子填空練習。我表姐的兒子堅持兩個月后,字詞錯題從每次10個減少到2-3個,基礎題正確率直接提升20%。
3. 生活中的“語文眼”:讓孩子發現“處處有語文”
等電梯時認廣告上的字,看電視時學主持人說話(比如“歡迎收看”“接下來”),聽故事時問“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”(比如聽《龜兔賽跑》學“半途而廢”)。我朋友帶女兒逛公園,看到荷花就說“這就是‘接天蓮葉無窮碧’呀”,現在孩子看到美景會主動說“媽媽,這里像‘小橋流水人家’”——語文敏感度就是這樣慢慢培養出來的。
五、家長避坑指南:別讓這些“好心”拖垮孩子
最后想說,很多時候孩子語文成績上不去,不是孩子不努力,是家長踩了“坑”:
別盲目報班:校內基礎沒打牢,報再多“閱讀寫作班”也沒用,先把課本上的字詞、課文吃透;
別總拿“別人家孩子”對比:每個孩子節奏不同,今天比昨天多認5個字、多寫100字作文,就是進步;
別代替孩子思考:作文別幫孩子寫,閱讀理解別直接告訴答案,多問“你怎么想的”“為什么這么選”,孩子才能學會獨立思考。
其實小學語文真的不難,它就像一棵小樹,字詞是根,閱讀是葉,寫作是花,習慣是陽光雨露——只要咱們不焦慮、不急躁,按孩子的節奏一點點澆灌,這棵“語文小樹”總會慢慢長大,枝繁葉茂。下次考試,說不定你家孩子就能給你一個驚喜呢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xzx/71138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