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研究生參加聯考嗎-讀幾年-有什么用
最近后臺總收到類似的留言:“工作5年,想考個在職研究生,但完全搞不懂規則——到底要不要參加聯考?要讀幾年?花這么多時間和錢,真的有用嗎?”
作為接觸過幾百位在職研學員的“過來人”,今天就用最實在的話,把這三個核心問題講清楚。全文沒有空話,全是干貨,不管你是30歲想突破職場瓶頸,還是剛工作2年想提前鋪路,看完這篇至少能少走3年彎路。
一、在職研究生到底要不要參加聯考?——先搞懂這兩種“玩法”,別白瞎時間備考
“要不要聯考”這個問題,答案不是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“看你選哪種報考方式”。目前在職研究生主要有兩種路徑,差別大到像“考研”和“進修”的區別,選錯了可能白忙活大半年。
1. 非全日制研究生:必須參加全國聯考,難度堪比“在職版高考”
如果你刷到過“在職考研黨凌晨5點背書”的新聞,大概率說的就是這種。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唯一能拿“雙證”(畢業證+學位證)的在職研類型,所以和全日制研究生共用一套考試體系——必須參加每年12月底的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(也就是“聯考”),過線后還要參加學校復試,全流程和應屆生考研幾乎一樣。
舉個例子:2024年管理類聯考(MBA、MPA等專業)國家線是175分(英語44分、管綜88分),看著不高?但對在職人士來說,白天上班、晚上備考,英語單詞可能十年沒碰過,數學公式早忘光了,想考到175分并不容易。我之前有個學員,做市場的,連續考了兩年才過線,用他的話說:“比當年高考還累,畢竟那時候是全職備考,現在是‘擠時間’備考。”
聯考考什么?分專業大類:
管理類聯考(MBA/MPA/MEM等):考兩門,管理類綜合能力(數學+邏輯+寫作)和英語二,總分300分;
非管理類專業(如教育學、計算機、醫學等):考四門,政治+英語+專業課一+專業課二,總分500分。
劃重點: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畢業證上會注明“非全日制”,但國家明確規定其效力和全日制研究生等同,考公、評職稱、落戶都認。如果你所在的單位(比如國企、事業單位)看重“雙證”,或者你未來想進體制內,優先選這種——但前提是你能扛住聯考壓力。
2. 同等學力申碩:不用參加聯考,先上課后考試,適合“怕考試星人”
如果你一聽到“全國聯考”就頭大,或者平時工作忙到連周末都要加班,那可以看看“同等學力申碩”。這種方式的流程是:先報名參加學校的在職研修班(不用考試,提交資料審核通過就能上),學完課程后再參加“申碩統考”——注意,這里的“統考”和非全日制的“聯考”不是一回事,難度低很多。
申碩統考只考兩門:外語(英語、法語、日語等可選)和學科綜合(比如工商管理考《工商管理綜合》),滿分100分,60分合格,而且單科成績可以保留4-5年(不同學校政策不同),意思是今年過一門,明年再考另一門就行,壓力小很多。我認識一個做會計的女生,35歲,孩子剛上小學,就是選的同等學力,利用碎片時間復習,兩年就拿到了學位證。
但要注意:同等學力申碩只能拿學位證,沒有畢業證,學歷還是本科。所以如果你單位升職明確要求“碩士學歷”(注意是“學歷”不是“學位”),那這種方式可能不適合;但如果只是想提升專業能力、拿個碩士學位(比如很多外企更看重學位),性價比很高。
怎么選?30秒自測表
需求場景 | 選非全日制研究生(聯考) | 選同等學力申碩(先學后考) |
---|---|---|
想要雙證(畢業證+學位證) | ||
只想拿學位證,提升專業能力 | ||
備考時間充足(每天2-3小時) | ||
備考時間緊張(每周3-5小時) | ||
目標是體制內/國企升職 | 看單位要求(部分認學位) |
二、在職研究生讀幾年?——別被“學制2年”忽悠,真實時間成本得算清
“學制2年”是很多學校宣傳的賣點,但在職讀研究生,實際花的時間往往比“學制”長。畢竟你不是全日制學生,上課、寫論文都得“見縫插針”,這些“隱藏時間成本”一定要提前知道。
1. 非全日制研究生:2-3年,管理類專業最快,醫學類最慢
非全日制的學制比較固定,大部分專業是2-3年,具體看學校和專業:
管理類專業(MBA/MPA等):普遍2年,部分學校有“1.5年快速班”(但要求每周末上課,適合時間自由的人);
工科/文科專業(如計算機、教育學):2.5年居多,因為需要做實驗、寫長篇論文;
醫學類專業:3年起步,甚至有4年的,畢竟醫學對專業度要求高,臨床實踐也需要時間。
但注意:學制≠畢業時間。比如你2025年9月入學,學制2年,理論上2027年6月畢業,但如果論文答辯沒通過,可能要延期半年到1年。我之前有個學員,讀MBA時剛好趕上公司上市,忙到論文改了3遍才過,硬生生多花了半年時間。
2. 同等學力申碩:課程1.5-2年+申碩2-3年,總周期可能更長
同等學力的時間更“彈性”,但總周期可能比非全日制還長:
課程學習階段:1.5-2年,周末或集中授課(比如每月集中4天),學完修滿學分就行;
申碩考試階段:課程結束后,你可以自己安排時間考申碩統考(每年3月報名,5月考試),單科成績保留4-5年,所以如果備考不順利,可能拖2-3年;
論文階段:通過統考后,還要寫論文、答辯,快則半年,慢則1年。
算下來,順利的話3-4年拿證,不順利可能5年。但好處是“邊學邊考”,壓力分散,適合不想辭職、又想系統學知識的人。
在職讀的“時間管理秘訣”:別信“碎片化學習”,要學會“整塊時間切割”
很多人覺得“在職讀就是利用碎片時間”,其實大錯特錯。備考聯考需要刷真題、背單詞,上課需要聽老師講案例,這些都需要“整塊時間”。我見過的順利畢業的學員,都有個共同點:每周固定留出2-3個“不可打擾時段”——比如周一、三晚上7-9點雷打不動復習,周末上午上課、下午寫作業,其他時間再處理工作和生活。
別想著“我能兼顧所有事”,該請假時請假,該推掉的無效社交就推掉。畢竟3年時間,咬咬牙就過去了,總比“考了3年還沒上岸”強。
三、花3年時間+10萬學費,在職研究生到底值不值?——這3個“隱性價值”比學歷本身更重要
“讀在職研有用嗎?”這是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。說實話,如果你指望讀個在職研就“年薪翻倍”“馬上升職”,那大概率會失望;但如果你把它當成“長期投資”,會發現有些價值比學歷本身更值錢。
1. 打破“學歷天花板”:不是為了“有學上”,而是為了“有機會”
我之前在國企工作的表哥,32歲,部門副經理干了5年,每次競聘經理都卡在“碩士學歷”這一條。他本科是普通二本,當年覺得“工作后學歷沒用”,結果真到升職時才發現,學歷不是“能力證明”,而是“入場券”——沒有這張券,你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。
后來他考了非全日制MBA,學費12萬,讀了2年。去年終于競聘成功,年薪漲了8萬,算下來1年半就能回本。他說:“不是讀了MBA我能力突然變強了,而是它讓我有資格站到那個‘舞臺’上,去展示我本來就有的能力。”
現在很多行業(比如金融、互聯網大廠、高校)的中高層崗位,明著暗著要求“碩士學歷”。你可以說這是“學歷內卷”,但現實就是:當兩個人能力差不多時,學歷高的那個總會被多看一眼。
2. 把“工作經驗”變成“系統能力”:別讓“野路子”耽誤你的職業上限
很多人工作多年,經驗不少,但都是“碎片化”的——比如做銷售的知道怎么談客戶,卻不懂市場營銷的底層邏輯;做HR的會算工資,卻不知道組織架構設計的方法論。在職研究生的課程,剛好能幫你把這些“野路子經驗”系統化。
我有個學員是做新媒體運營的,平時寫文案、做活動很厲害,但總覺得“差點意思”。讀了傳播學在職研后,她突然明白:“原來我之前做的‘爆款文案’,背后是‘使用與滿足理論’;做用戶增長,本質是‘意見領袖傳播模型’。”現在她跳槽去了一家上市公司做品牌總監,薪資翻了一倍多。
課程不是“水課”,尤其是好學校的在職研,老師會結合最新案例講(比如MBA會分析“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”,教育學碩士會討論“AI對教學的影響”),這些內容比你自己啃書、看公眾號文章要高效得多。
3. 人脈破圈:你的同學,可能是未來的“事業合伙人”
在職研究生的同學,大多是和你同行業或相關行業的職場人——有國企中層、外企經理,也有創業者、自由職業者。這些人脈不是“加個微信就算認識”,而是一起上課、小組討論、熬夜寫論文建立的信任關系。
我認識一對學員,一個做供應鏈管理,一個做電商運營,上課討論“庫存周轉率”時發現彼此資源互補,畢業后合伙開了家電商代運營公司,現在年營收過千萬。還有個做律師的學員,通過同學接到了好幾個企業法律顧問的案子,一年多賺了幾十萬。
當然,人脈不是“功利性社交”,而是“價值互換”。你自己有能力、有資源,才能和別人平等對話。但至少,在職研給了你一個“認識同頻的人”的機會,這比在酒桌上遞名片靠譜多了。
寫在最后
在職研究生不是“萬能藥”,但它是給“有準備的人”的“加速器”。如果你正處于職業瓶頸期,想提升學歷、系統學知識,或者單純想逼自己跳出舒適區,那它值得考慮;但如果你只是跟風“考研熱”,或者指望“躺平拿證”,那還是省省時間和錢吧。
最后提醒:以上信息基于2024年最新政策整理,具體報考條件、考試科目、學制等可能因學校和專業略有差異,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。
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再去行動——畢竟,3年時間,足夠讓一個人脫胎換骨了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ueli/2021/1109/726805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聚創教育整理的在職研究生參加聯考嗎-讀幾年-有什么用全部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