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考研可以報幾個學校-是雙證嗎-對工作的作用
最近總收到后臺留言:“每天下班只想癱著,卻還要逼自己啃考研書,到底值不值?”“想考又怕考不上,更怕考了對工作沒用,糾結到失眠……”
作為帶過300+在職考研黨的“過來人”,今天就把大家最關心的三個問題——能報幾個學校、是不是雙證、對工作到底有沒有用,掰開揉碎講清楚。內容都是實戰干貨,沒有空話,看完你就知道要不要邁出這一步。
一、在職考研能報幾個學校?別貪心,“1個”可能是最優解
先說結論:學碩/專碩統考(大部分專業)只能報1個學校;少數單獨考試(如MBA提前面試)可報多個,但最終也只能確認1個。
很多人一開始會想:“多報幾個,總有一個能考上吧?”但在職考研和應屆生不一樣——你每天只有2-3小時復習時間,周末可能還要加班,根本沒精力應付多個學校的不同專業課、參考書、復試要求。
1. 統考:“1個志愿”是鐵律,別浪費時間做“多選題”
統考是大部分在職黨走的路子(比如教育學、計算機、醫學等專業),報名時在研招網只能填1個學校+1個專業。哪怕你同時復習A校和B校的內容,最終也只能選一個“下注”。
我之前帶過一個學生,同時準備了211院校的新傳和雙非院校的馬克思,想著“沖不上211就去雙非”。結果呢?兩邊的專業課重點不一樣,她每天在兩本完全不同的參考書里切換,最后兩門都只考了80多分,雙雙落榜。
建議:提前3-6個月確定目標校,用“排除法”篩選——先看專業排名(比如想考會計,優先選有MPAcc認證的學校),再看報錄比(別碰那種報錄比20:1以上的“卷王”),最后看復試線(最好比自己目前模考成績高20分以內,踮踮腳能夠到)。
2. 特殊情況:提前面試可“多投”,但別超過3個
像MBA、MEM、MPA這類管理類聯考專業,很多學校有“提前面試”(簡稱“提面”)。你可以同時申請3-5所學校的提面,拿到多個“提面通過”后,再在研招網填1個志愿(選提面通過的學校)。
但注意:提面也需要花時間準備。比如申請某985的MBA,你要寫3000字的申請材料(職業規劃、管理經驗、行業見解),還要準備個人面試(抽題回答+英語口語)。我見過有人同時申請6所學校,結果材料寫得敷衍,面試時連“為什么讀MBA”都說不清楚,最后一個提面都沒通過。
建議:提面選“1所沖刺+1所穩妥+1所保底”,最多3所。比如你在互聯網做運營,目標是進大廠管理層,沖刺校選清北復交MBA,穩妥校選本地211,保底校選雙非但行業認可度高的學校(比如廣東的暨南大學MBA,在珠三角企業很吃香)。
3. 沒考上能調劑嗎?在職黨調劑比應屆生難10倍
如果一志愿沒考上,理論上可以調劑,但在職黨(尤其是非全日制)的調劑名額少得可憐。大部分學校的非全日制專業只招一志愿,就算有調劑,也優先要“本科985/211+高分落榜”的考生。
去年有個學生考MBA,一志愿差5分沒進復試,想調劑到隔壁省的雙非學校,結果對方明確說:“我們非全調劑只要有5年以上管理經驗的,你工作才3年,不符合。”最后只能二戰。
總結:在職考研別想著“廣撒網”,把1個目標校吃透,比貪多嚼不爛靠譜100倍。
二、在職考研是雙證嗎?別被“單證”坑了,這3類情況要分清
“雙證”指的是畢業證+學位證,這是職場上最認可的憑證。但不是所有在職考研都能拿雙證,關鍵看你選的“報考類型”。
1. 非全日制研究生:100%雙證,和全日制“效力相同”
2016年教育部改革后,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實行“統一考試、統一劃線、統一培養標準”,畢業都發雙證(畢業證上會注明“非全日制”,但學位證和全日制一樣)。
比如你考非全日制MBA,畢業后會拿到“工商管理碩士畢業證”和“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證”,考公、評職稱、落戶(部分城市)都能用。我之前公司的HR說:“現在看簡歷,非全雙證和全日制一樣認可,反而是那些只有學位證的‘單證’,直接pass。”
注意:非全日制專業不多,主要集中在MBA、MPA、法律(法學)、工程管理等“應用型專業”,像純文科(如歷史學)、純理科(如數學)很少招非全,想跨考的同學要提前查目標校的招生簡章。
2. 同等學力申碩:只有單證(學位證),含金量差一截
“同等學力申碩”不是統考,是先上課(學制2-3年),修完學分后參加“申碩考試”,通過后寫論文答辯,最后拿學位證(沒有畢業證)。
這種方式適合“只想提升學歷鍍金,不在乎畢業證”的人,比如國企老員工評職稱,可能只需要學位證。但如果你想跳槽、考公,單證基本沒用——公務員考試明確要求“全日制學歷”或“非全日制雙證”,單證連報名資格都沒有。
提醒:很多機構會把“同等學力申碩”包裝成“在職研究生”,報名前一定要問清楚:“畢業發雙證還是單證?”別花了幾萬塊,最后拿個沒用的證。
3. 單獨考試:雙證,但門檻極高,普通人別碰
“單獨考試”是部分學校針對“國企/事業單位定向培養”的考生,招生名額極少(一個專業可能只招1-2人),要求“本科畢業滿4年+單位推薦+與單位簽定向協議”(畢業后必須回原單位工作)。
這種方式能拿雙證,但和普通在職黨沒關系——你要是在私企上班,根本沒資格報;就算在國企,單位愿不愿意推薦、愿不愿意給你保留職位,都是未知數。
總結:想拿雙證,就選“非全日制研究生統考”;單證慎選,除非你明確知道自己要用它來做什么(比如評職稱)。
三、在職考研對工作的作用?別迷信“立刻升職加薪”,但這4個好處很實在
“考了研工資能翻倍嗎?”“老板會因為我讀研給我升職嗎?”說實話,別抱這種“速成”心態。在職考研對工作的作用,更像“長期投資”——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回報,但3-5年后,差距會越來越明顯。
1. 薪資:不是“立刻漲”,而是“上限更高”
剛讀研時,你的工資可能和同事沒區別,甚至因為要交學費(非全MBA一年學費普遍5-10萬),手頭更緊。但畢業后,你的“薪資天花板”會提高。
我認識一個做HR的姐姐,30歲考了非全人力資源碩士,之前在小公司月薪8k,畢業后跳槽到上市公司,月薪直接漲到15k。她說:“小公司可能不看學歷,但大公司的招聘要求里,‘碩士及以上’是硬門檻,你沒有,連面試機會都沒有。”
2. 晉升:不是“必選項”,但可能是“加分項”
很多公司的中層管理崗,會優先考慮“高學歷+經驗”的員工。比如你和同事業績差不多,但你有碩士學歷,晉升時領導可能會覺得你“更有潛力”。
我前同事小李,在銀行做客戶經理,工作5年一直沒升職。后來考了非全MPA(公共管理碩士),畢業那年正好分行招部門主管,要求“本科以上學歷,有管理類相關背景優先”。他拿著雙證去面試,最后真的競聘成功了,現在團隊里帶5個人。
3. 轉行:給“想換賽道”的人一個“跳板”
如果你厭倦了現在的工作,但又沒勇氣裸辭,考研可能是“低成本轉行”的機會。比如做了3年程序員,想轉產品經理,可以考MBA(學市場營銷、用戶分析);做了5年護士,想轉醫療管理,可以考MPA(學公共政策、醫院管理)。
我朋友老王,32歲從土木工程師轉行做知識產權律師,就是靠考非全法律(非法學)碩士。他說:“沒讀研前,我投律所簡歷,人家一看我本科是土木工程,直接不理。讀研期間,我跟著導師做知識產權案子,畢業時已經有3個項目經驗,律所才愿意要我。”
4. 人脈:認識“同頻”的人,比課本知識更值錢
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學,大多是“有3-5年工作經驗的職場人”,來自不同行業(互聯網、金融、醫療、教育等)。平時上課小組討論、課后聚餐,其實是在積累“高質量人脈”。
我MBA班上有個同學,做跨境電商的,另一個同學在海關工作,兩人聊著聊著發現能合作(一個需要清關資源,一個有政策信息),后來真的一起做了個項目,現在每年分紅幾十萬。這種“同學資源”,是你在原來的圈子里很難接觸到的。
當然,在職考研也有“副作用”——你可能要犧牲周末和朋友聚會的時間,要在加班到10點后強撐著看2小時書,甚至會因為壓力大跟家人吵架。但就像我一直說的:職場上沒有“穩賺不賠”的選擇,只有“愿不愿意為未來下注”的勇氣。
最后提醒:文中關于報考政策、招生名額等信息,以目標院校當年招生簡章和教育部最新通知為準。
在職考研這條路,難走,但值得。畢竟,你今天多啃的一頁書,可能就是明天多一個選擇的底氣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ueli/2021/1103/72604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