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師招聘考試考哪些科目
想考教師編制的你,是不是也曾對著五花八門的考試公告犯愁:“到底考哪幾科?”“教育基礎知識和公共基礎知識有啥區別?”“我報小學語文,要不要考數學?”作為輔導過近千名考編考生的“過來人”,今天就用最實在的話,把教師招聘考試的科目給你掰扯清楚——從通用核心科目到地區特色差異,再到備考避坑指南,一篇文章幫你搞定“考什么”這個頭等大事。
一、先搞懂:教師招聘考試的“通用核心科目”,90%的地區都跑不出這三類
不管你考小學、中學還是幼教,也不管你在哪個省份,教師招聘考試的科目設置其實有一套“底層邏輯”:選拔既懂教育規律,又有學科能力,還符合政策要求的老師。所以核心科目逃不出這三類,只是不同地區會根據需求調整組合和占比。
核心科目一:教育基礎知識(教綜)——當老師的“基本功手冊”
這科是教師招聘的“必考題”,幾乎所有地區都會考,分值占比通常在30%-50%。說白了,就是考查你對“怎么當老師”的底層認知,內容主要包括三大塊:
教育學:比如教育的起源、發展(夸美紐斯、赫爾巴特這些“大佬”的理論得記)、教學原則(直觀性原則、啟發性原則怎么用)、課程類型(什么是分科課程、綜合課程)、德育方法(說服教育法、榜樣示范法的區別)等。
舉個例子:考試可能會問“‘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’體現了什么教學原則?”(答案是啟發性原則,孔子的思想,是不是瞬間有印象了?)
心理學+教育心理學:心理學主要考認知過程(感覺、知覺、記憶)、個性心理(氣質、性格);教育心理學是重點,比如學習理論(桑代克的“試誤說”、奧蘇貝爾的“有意義學習”)、學習動機(耶克斯-多德森定律,動機太強反而效果差)、課堂管理(怎么處理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)等。
考生真實反饋:“教育心理學一開始覺得難,后來發現和實際教學結合緊密,比如講‘最近發展區’,就是說老師要教學生‘跳一跳夠得著’的內容,突然就懂了!”
教育法規+師德:這部分是“送分題”也是“踩分題”,常考《義務教育法》《教師法》《未成年人保護法》里的重點條款,比如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”“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分重點班”。師德部分主要考“三觀”(教育觀、學生觀、教師觀)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(愛國守法、愛崗敬業、關愛學生等)。
核心科目二:公共基礎知識(公基)——老師的“社會常識庫”
公基不是所有地區都考,但在山東、河南、安徽等省份是“常客”,分值占比一般在20%-40%。這科就像個“百科全書”,考的范圍廣但難度不算深,主要包括:
政治理論:最新的時政熱點(比如二十大報告里關于教育的表述)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(尤其是教育相關的論述)、黨史(重要會議、事件)等。
劃重點:每年的“兩會”教育政策、教師節總書記的講話,都是高頻考點,一定要關注。
法律常識:除了教綜里的教育法規,還可能考民法(比如物權、合同)、刑法(常見罪名)、行政法(行政處罰、行政復議)等,但難度不會超過“常識級”。
經濟+管理+公文:經濟部分考基礎概念(通貨膨脹、GDP),管理考行政管理理論(比如泰勒的科學管理),公文考格式(通知、請示怎么寫)和文種辨析(報告和請示的區別)。
提醒:公基復習不用追求“深挖”,重點在“廣撒網”,利用碎片化時間積累(比如每天看10分鐘時政新聞)。
核心科目三:學科專業知識——你教什么,就考什么
這科是“專業門檻”,100%的地區都會考,且分值占比往往最高(40%-60%),直接決定你能不能“站講臺”。簡單說:你報小學語文就考語文,報初中數學就考數學,報幼教就考學前教育專業知識。具體考什么?分兩類情況:
中小學學科:以“大學知識+中小學教材+教學法”為主。
舉個例子:
小學語文:可能考現代漢語(拼音、病句辨析)、古代漢語(古詩詞默寫與賞析,比如《岳陽樓記》的理解)、文學常識(魯迅的作品、唐宋八大家),還會結合小學教材考教學設計(比如設計《背影》的課堂導入環節)。
初中數學:考高中數學(函數、幾何)、大學數學(微積分入門),再加上初中教材里的重點章節(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重難點分析)。
幼教專業知識:更側重“學前教育理論+實操”,比如《3-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》(健康、語言、社會等五大領域的目標)、幼兒游戲指導(怎么組織角色游戲)、幼兒園活動設計(設計一節小班的美術活動《手指畫》),甚至可能考幼兒急救知識(比如孩子燙傷了怎么處理)。
二、注意!不同學段、地區,科目組合“花樣多”
前面說的是“通用科目”,但具體到考試,不同學段、地區的組合方式可能天差地別。這也是很多考生最容易踩坑的地方——“我以為考A,結果考了B”。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組合,幫你對號入座:
1. 中小學常見組合:“教綜+學科”或“教綜+公基+學科”
“教綜+學科”:全國大多數地區用這種組合,比如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。教綜和學科分開考(上午教綜、下午學科),或合在一張卷子里(教綜占30%,學科占70%)。
真實案例:我表妹去年考杭州小學語文,就是“教綜+學科”一張卷,學科部分占了120分(總分150),光作文就占了40分,考的是“以‘教育的溫度’為題寫一篇議論文”,直接關聯語文教學能力。
“教綜+公基+學科”:山東、安徽部分地區這么考,三科合卷或分卷。比如山東統考,公基(30分)+教綜(70分)+學科(100分),總分200分,學科占比最高。
2. 幼教特殊:“教綜+幼教專業知識”,偶爾加“技能測試”
幼教考試科目相對固定,基本是“教育基礎知識(側重學前教育部分)+幼教專業知識”,但很多地區會額外加“技能測試”(比如彈唱、舞蹈、繪畫),占比30%-50%。
舉個例子:南京幼教招聘,筆試考“教綜+幼教專業知識”,面試除了試講,還要考鋼琴彈唱(指定曲目)、即興舞蹈(給一段音樂編動作)、主題繪畫(比如“快樂的幼兒園”,30分鐘完成)。所以想考幼教的同學,專業技能千萬別落下!
3. 地區特色:這些“特殊科目”要警惕
有些地區會根據本地需求加考科目,比如:
江蘇蘇州:部分區考“行測”(和公務員行測類似,考言語、判斷、數量),占比20%;
廣東深圳:考“思維能力測試”(邏輯推理、資料分析),難度比行測低一些;
北京:部分市屬學校考“英語”(因為要雙語教學),題型類似四六級閱讀和寫作。
提醒:報名前一定要仔細看當地教育局發布的“招聘簡章”,里面會寫清楚“筆試科目及內容”,別想當然!
三、備考避坑指南:知道考什么后,這3件事馬上做
搞清楚科目只是第一步,接下來怎么備考?結合我帶過的考生經驗,分享3個“實戰技巧”,幫你少走彎路:
1. 第一步:找到“本地近3年考試大綱”,劃出“高頻考點”
每個地區的考試大綱(或簡章里的“筆試內容”)都會明確說明考什么。比如某地教綜大綱寫“重點考查教育學、教育心理學、教育法規”,那師德部分可能只考幾道選擇題,不用花太多時間。
怎么做:在當地教育局官網(比如“XX市教育局”)搜“教師招聘考試大綱”,找不到就找近3年的“筆試真題”(網上能買到回憶版),從真題里總結高頻考點(比如連續3年都考“學習動機理論”,那肯定是重點)。
2. 分階段復習:“基礎-強化-沖刺”,拒絕“一把抓”
基礎階段(2-3個月):通讀教材,把教綜、學科的知識點過一遍,用思維導圖梳理框架(比如教育學按“教育與社會-教育與人-課程-教學-德育”分塊)。
強化階段(1-2個月):主攻真題和錯題,教綜多做主觀題(簡答題、論述題),學科多練教學設計和案例分析(比如“如何設計一節數學課的小組合作環節”)。
沖刺階段(2周):背高頻考點+模擬考試,嚴格按考試時間做題,訓練答題速度(很多人因為寫不完作文丟分,一定要提前練)。
3. 學科復習:“中小學教材+大學知識”兩手抓
學科知識最容易“眼高手低”——覺得自己大學學過就沒問題,結果考中小學教材內容時反而丟分。
舉個例子:考初中英語的考生,常忽略小學英語教材里的“音標教學”“單詞記憶方法”,但考試可能考“設計一節小學三年級音標課的教學目標”,這就需要你熟悉中小學教材。
建議:找到目標學段的教材(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1-6年級),重點看每單元的“教學重難點”“課后習題”,這些都是考試常考的教學設計題素材。
寫在最后
教師招聘考試的科目雖然看起來復雜,但核心邏輯很簡單:選拔“會教書、懂教育、守規矩”的老師。只要你搞清楚本地的科目組合,針對性復習,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。記住,與其在“考什么”上焦慮,不如現在就去搜一份本地的考試大綱,把第一頁的“筆試科目”圈出來——這才是你備考的真正起點。
(注:各地教師招聘考試科目可能隨政策調整,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以當地官方最終公布的招聘簡章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xueli/2020/0728/653404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閩試教育整理的教師招聘考試考哪些科目全部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