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現厭學心理怎么辦(情感引導與情緒管理)
摘要: 當孩子說“不想上學”“學習太累了”時,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焦慮、生氣,甚至覺得孩子“偷懶”“不懂事”。但其實,厭學不是孩子的“壞毛病”,更不是“叛逆”,而是他們內心情緒的“求救信號”——可能是壓力太大、找不到意義,或是遇到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。想要幫孩子走出厭學,關鍵不在“逼他學”,而在“懂他為什么不想學”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就從“情感引導”和“情緒管理”兩個核心角度,聊聊具體該怎么做:如何用對溝通方式讓孩子愿意開口,如何幫孩子把“不想學”的情緒轉化為“能學動”的動力,以及家長最容易踩的那些“坑”。
一、先別急著批評:孩子“不想學”背后,藏著你沒看見的情緒
咱們當家長的,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: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學,他磨磨蹭蹭說“不想去”;晚上寫作業(yè),沒寫兩行就把筆一扔,說“學習沒意思”。這時候你是不是火就上來了:“別人都能學,就你不行?”“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學,你還不珍惜?”
但你知道嗎?孩子說“不想學”,很少是真的“討厭學習本身”,而是討厭學習帶來的“負面感受”。我見過一個五年級的男孩,平時成績中等,突然有天說什么都不去上學。媽媽急得不行,以為是孩子偷懶,后來才知道,他數學考試連續(xù)兩次沒及格,老師在課堂上點名批評,同桌還笑他“笨”。他不是不想學,是怕了——怕再次失敗,怕被嘲笑,怕讓父母失望。
還有個初中生,家長總說“你只要好好學習,別的不用管”,結果孩子每天學到半夜,卻越來越沒動力。后來孩子跟我說:“我好像就是個學習機器,考好了爸媽開心,考不好他們嘆氣,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。”他不是不想學,是找不到學習的“意義感”,覺得自己只是在為別人而學。
所以,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時,第一步不是“解決學習問題”,而是先看見他的情緒:他是不是覺得壓力太大了?是不是遇到了挫折沒處說?是不是覺得自己再努力也沒用?只有先搞懂這些,后面的引導才有用。
二、情感引導:3個“溝通公式”,讓孩子愿意對你敞開心扉
很多家長說:“我也想跟孩子好好聊,但他根本不跟我說啊!”其實不是孩子不想說,是咱們的“溝通方式”把他“堵回去”了。比如孩子說“學習太累了”,你回“誰不累?我上班更累!”——這話沒錯,但孩子聽到的是“你不懂我”。試試下面這3個“溝通公式”,親測能讓孩子放下防備。
公式1:情緒共情公式——“我看到+我理解+如果是我,我也會”
核心邏輯:先接納孩子的情緒,再引導他表達。
錯誤示范:孩子說“我不想上學了”,家長:“又想偷懶?趕緊收拾書包去!”(否定情緒,孩子直接閉嘴)
正確示范:“媽媽看到你今天早上起來眼睛都是紅的,好像特別累(描述事實)。是不是最近學習壓力太大了,覺得有點撐不住了?(猜測情緒)如果是媽媽每天寫作業(yè)到12點,早上6點就得起,我可能也會覺得不想動(共情)。你愿意跟媽媽說說,是哪件事讓你這么累嗎?”
為什么有用?孩子的情緒被“看見”了,他才會覺得“你懂我”,才愿意繼續(xù)說。就像咱們自己委屈的時候,別人說“我知道你很難受”,是不是比“這有什么大不了的”更讓你想傾訴?
公式2:需求翻譯公式——“你其實是想說+具體需求”
核心邏輯:幫孩子把模糊的“不想學”,翻譯成具體的“我需要什么”。
場景:孩子寫作業(yè)時發(fā)脾氣:“這題太難了!我不寫了!”
錯誤示范:“難就不寫了?遇到點困難就放棄,以后能干什么?”(說教,孩子更煩躁)
正確示范:“你其實是想說,這道題想了半天都沒思路,覺得有點著急,也有點挫敗,對嗎?(翻譯情緒)要不要媽媽陪你一起看看,咱們先從簡單的步驟開始,或者你先休息5分鐘,喝口水再回來?(提供支持)”
原理: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,“不想學”可能是“我需要幫助”“我需要休息”“我需要肯定”的偽裝。幫他說出來,他會覺得“原來你明白我要什么”,抵觸心理自然就少了。
公式3:力量賦能公式——“你可以+具體行動+我相信你”
核心邏輯:別總說“你要加油”,而是告訴他“你可以怎么做”,幫他找回掌控感。
場景:孩子考試沒考好,垂頭喪氣:“我太笨了,肯定學不好了。”
錯誤示范:“這次沒考好沒關系,下次努力就行了!”(空泛鼓勵,孩子聽不進去)
正確示范:“媽媽知道你這次沒考好,心里肯定不好受(共情)。但‘學不好’不是因為你笨,可能是咱們之前的學習方法不太對(歸因客觀)。你可以試試把這張卷子的錯題分類,看看是計算錯了,還是知識點沒搞懂(具體行動)。媽媽陪你一起整理,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進步(賦能)。”
關鍵:孩子厭學,很多時候是覺得“我不行”“我控制不了”。給他具體的小步驟,讓他覺得“這件事我能做到”,信心慢慢就回來了。
三、情緒管理:4個小方法,幫孩子把“不想學”的情緒“消化掉”
光溝通還不夠,孩子自己也要學會管理情緒。畢竟咱們不能時刻陪著他,得讓他有能力自己處理“不想學”的煩躁、焦慮。這4個方法簡單好操作,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練。
1. 情緒命名法:“給情緒起個名字”
做法:當孩子煩躁時,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情緒:“你現在感覺怎么樣?是生氣、難過,還是有點害怕?”
例子:孩子寫作業(yè)磨磨蹭蹭,你可以問:“你是不是覺得‘寫作業(yè)好煩’?這種‘煩’的情緒,像不像一只小刺猬,扎得你坐不住?”
原理: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,給情緒“命名”能激活大腦的前額葉皮層,降低杏仁核的活躍度(杏仁核負責“戰(zhàn)斗或逃跑”反應),讓人從“情緒腦”切換到“理智腦”。孩子能說出“我現在很煩躁”,就已經冷靜一半了。
2. 壓力拆解法:“把大山變成小臺階”
場景:孩子看到一堆作業(yè)就頭疼:“這么多作業(yè),我肯定寫不完!”
做法:和孩子一起把任務拆成“小目標”。比如:“咱們先看語文,今天要寫生字和作文。生字有10個,先寫2個,休息2分鐘;作文先列個提綱,不用馬上寫完。你看,是不是像爬樓梯,一步一步來就不累了?”
原理:人對“模糊的大目標”會本能逃避,對“具體的小任務”更容易行動。就像咱們看到“打掃整個屋子”會覺得累,但“先擦桌子”就沒那么難。
3. 5分鐘“情緒出口”:允許孩子“暫時不想學”
關鍵:別把“不想學”當成洪水猛獸,給孩子5分鐘“擺爛時間”。
做法:告訴孩子:“如果你現在真的學不進去,可以告訴媽媽‘我需要5分鐘情緒時間’。這5分鐘里,你可以去陽臺吹吹風、畫畫、甚至發(fā)呆,不用學習,媽媽也不催你。但5分鐘后,咱們回來繼續(xù),好嗎?”
注意:時間要短(5-10分鐘),并且提前約定好“時間到了要回來”。這不是縱容孩子偷懶,而是給他一個“情緒緩沖帶”——就像咱們工作累了,刷5分鐘手機再回來,效率反而更高。
4. 家長做好“情緒容器”:你的冷靜,是孩子的“定海神針”
提醒:孩子的情緒很容易被家長影響。如果你看到孩子厭學就焦慮、發(fā)脾氣,孩子會更慌:“連媽媽都解決不了,我肯定更不行了。”
做法:當你忍不住想發(fā)火時,先深呼吸3次,心里默念:“他現在需要幫助,不是批評。” 哪怕你暫時不知道怎么辦,也可以說:“媽媽現在有點著急,咱們都冷靜10分鐘,再一起想辦法,好嗎?”
記住:你穩(wěn)定的情緒,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“情緒教育”。
四、避坑指南:這3種“好心做法”,其實在悄悄加重孩子的厭學
最后想提醒家長,有些你以為“為孩子好”的做法,可能正在把他推得更遠。看看你有沒有踩過這些坑:
坑1:用“獎勵”綁架學習——“考90分就給你買游戲機”
短期看,獎勵可能有用,但長期會讓孩子覺得“學習是為了獎勵”,而不是自己的事。一旦獎勵沒了,動力也就沒了。更糟的是,孩子會覺得“如果我考不好,就不值得被愛”。
正確做法:獎勵可以給,但要獎勵“努力的過程”,而不是“結果”。比如:“媽媽看到你這星期每天都認真整理錯題,這種堅持特別棒!”
坑2:過度比較——“你看隔壁XX,每次都考第一”
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,比較只會讓他覺得“我永遠不如別人”,要么自卑逃避,要么破罐子破摔。
正確做法:讓孩子和“過去的自己”比。比如:“你這次數學比上次多對了3道題,進步好大!”
坑3:代替孩子解決問題——“這題我教你,你照著寫”
家長總覺得“幫孩子省時間”,但其實剝奪了他“自己解決問題”的機會。孩子會覺得“我不行,必須靠媽媽”,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。
正確做法:多問“你覺得可以怎么做”,引導他自己想辦法。比如:“這道題你卡在哪里了?要不要先看看課本上的例題?”
寫在最后
厭學不是“病”,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道“情緒坎”。跨過這道坎,他不僅能重新找回學習的動力,更能學會如何面對壓力、管理情緒——這些能力,比分數本身更重要。
作為家長,我們不需要成為“完美父母”,但一定要做“愿意理解孩子”的父母。當你蹲下來,用他的眼睛看世界,用他的感受體會壓力,你會發(fā)現:那個“不想學”的孩子,其實只是需要一個擁抱、一句“我懂你”,和一次“我們一起試試”的機會。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(jié)奏,別急,慢慢來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wenda/875934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競思教育整理的出現厭學心理怎么辦(情感引導與情緒管理)全部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