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加夏令營對孩子有幫助嗎
前幾天和閨蜜聊天,她盯著手機上的夏令營宣傳頁嘆氣:“你說給孩子報夏令營到底有沒有用?怕他去了吃苦,又怕暑假在家天天抱著平板,眼睛都要看壞了?!逼鋵嵅恢顾蹅儺敯謰尩奶岬较牧顮I,多少都有點“選擇困難”——這錢花得值不值?孩子能學到啥?會不會只是換個地方“托管”?
我的答案是:有用,但得選對。 真正有價值的夏令營,不是帶孩子去景點打卡、住豪華酒店,而是給他們一個“暫時離開舒適區(qū)”的機會:離開爸媽的包辦,自己整理行李;離開熟悉的朋友圈,和陌生伙伴合作;離開“必須考第一”的壓力,純粹為了興趣探索。今天就結(jié)合幾個身邊真實的例子,聊聊夏令營到底能給孩子帶來哪些“課本外的成長”。
一、離開爸媽的72小時,孩子突然“長大了”——獨立能力的“加速鍵”
同事小林的兒子樂樂,今年9歲,在家是典型的“小皇帝”:早上要媽媽幫穿衣服,書包要爸爸整理,吃水果都得切好擺盤。去年暑假,小林咬咬牙給他報了個5天4夜的“自然探索營”,出發(fā)前樂樂抱著媽媽哭:“我不會洗衣服,晚上會想你?!苯Y(jié)果第五天接孩子時,小林差點沒認出來——樂樂背著自己的書包,手里還拎著個小袋子,里面整整齊齊疊著換下來的T恤和襪子。
“老師說,第一天晚上他洗襪子,泡沫弄了一地,急得快哭了,是同屋的小哥哥教他‘先泡再搓’?!毙×中χf,“現(xiàn)在在家,他居然主動要求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’,上周我加班晚了,他還煮了兩碗泡面,雖然面條有點糊,但我吃得眼淚都快下來了。”
你看,孩子的獨立能力,從來不是“教”出來的,而是“逼”出來的。在夏令營里,沒有家長跟在后面收拾爛攤子:被子疊不整齊會被老師提醒,衣服洗不干凈只能自己再返工,吃飯要自己排隊打飯、吃完收拾碗筷。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,恰恰是孩子建立“自我管理”意識的第一步——原來離開爸媽,我也能把自己照顧好。
二、從“不敢說話”到“小組發(fā)言人”——社交能力的“實踐課”
鄰居家的小雨是個內(nèi)向的小姑娘,在學校里很少舉手發(fā)言,見了陌生人就往媽媽身后躲。去年她媽媽給她報了個“小小主持人夏令營”,初衷是想讓她“練練膽”,結(jié)果結(jié)營演出時,小雨居然作為小組代表,站在臺上講了5分鐘的“如何和陌生人打招呼”,雖然聲音有點抖,但全程沒卡殼,臺下的媽媽激動得直拍視頻。
后來小雨媽媽才知道,夏令營里有個“破冰游戲”:每個孩子要隨機抽一張卡片,根據(jù)卡片上的角色(比如“迷路的游客”“賣冰淇淋的小販”),和其他小朋友搭話。小雨一開始緊張得說不出話,老師沒催她,而是讓她先當“聽眾”,看別的小朋友怎么說。第三天,她抽到“圖書館管理員”,需要提醒“大聲說話的同學”保持安靜,她猶豫了半天,終于小聲說了句:“請你輕一點,其他同學在看書?!本褪沁@句小小的話,讓她找到了自信。
很多家長擔心“內(nèi)向的孩子會被孤立”,其實夏令營的環(huán)境反而更包容。老師不會給孩子貼“害羞”“膽小”的標簽,而是通過小組任務(比如一起搭帳篷、排演短劇、完成科學實驗),讓每個孩子都有“被需要”的角色:不愛說話的孩子可能擅長畫畫,負責記錄;活潑的孩子可能擅長組織,負責分工。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會慢慢發(fā)現(xiàn):原來我不用“變成外向的人”,也能和別人好好合作。
三、原來孩子的“天賦”藏在這里——興趣探索的“試錯場”
朋友家的朵朵,從5歲開始學鋼琴,每周雷打不動兩節(jié)課,可每次練琴都像“上刑”,坐在琴凳上磨磨蹭蹭,彈錯了還發(fā)脾氣。去年暑假,朵朵媽媽沒再逼她練琴,而是報了個“藝術(shù)體驗營”,里面有陶藝、戲劇、即興舞蹈、手工扎染,每天換著花樣玩。
沒想到,朵朵對“即興戲劇”著了迷。有次老師讓大家扮演“森林里的小動物”,朵朵演一只“找不到家的小兔子”,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,到后來自己加臺詞:“松鼠哥哥,你見過我的胡蘿卜房子嗎?它是橙色的,屋頂有三片大葉子?!毖莸絼忧樘?,她居然真的紅了眼眶。結(jié)營時,她拉著媽媽的手說:“媽媽,我不想學鋼琴了,我想學戲劇,可以嗎?”
現(xiàn)在的孩子,被家長安排了太多“有用”的興趣班:鋼琴、奧數(shù)、英語……卻很少有機會接觸“沒用但喜歡”的東西。夏令營就像一個“興趣超市”,孩子可以短時間內(nèi)體驗多種活動,不用考慮“考級”“比賽”,純粹為了開心去嘗試。可能有的孩子試了一圈發(fā)現(xiàn)“都不喜歡”,但至少排除了一個選項;有的孩子像朵朵一樣,突然找到“讓眼睛發(fā)光”的事——這種“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熱愛”,比任何“技能證書”都更能驅(qū)動孩子成長。
四、“輸了比賽”卻笑了——抗挫折能力的“真實課堂”
表哥的兒子小宇,是個“好勝心”特別強的孩子:下棋輸了會摔棋盤,考試沒考第一會哭鼻子。去年他參加籃球夏令營,決賽時他們隊以1分之差輸了,小宇當場就蹲在地上哭,怎么勸都沒用。
我以為老師會說“沒關(guān)系,你們已經(jīng)很棒了”,結(jié)果老師蹲下來問他:“你覺得剛才最后那個球,我們還有機會贏嗎?”小宇哽咽著說:“如果我傳球再快一點……”老師點點頭:“對,那下次我們可以練‘快速傳球’。輸了比賽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進步,對不對?”那天晚上,小宇沒再哭,而是拉著隊友在操場復盤戰(zhàn)術(shù),直到天黑。
現(xiàn)在的孩子,大多在“表揚聲”里長大:畫畫涂歪了,家長說“真有創(chuàng)意”;考試考砸了,老師說“下次努力”。但生活不是童話,總有輸贏和不如意。夏令營里的“小挫折”——比賽輸了、任務沒完成、被隊友誤解……恰恰是孩子學習“面對失敗”的最佳時機。在這里,老師不會替他們“擺平”問題,而是引導他們思考:“哪里沒做好?下次可以怎么改進?”當孩子發(fā)現(xiàn)“失敗不可怕,我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好”,這種抗挫折能力,會成為他們未來面對人生風雨時最硬的“底氣”。
給家長的3個“避坑提醒”
當然,不是所有夏令營都能帶來這些成長。我見過有的家長花了一萬多給孩子報“貴族營”,結(jié)果孩子每天就是“坐車參觀景點+拍打卡照”,回來除了曬黑一圈,啥也沒記住。所以報夏令營前,這3件事一定要想清楚:
1. 別只看“硬件”,看“孩子的參與度”:豪華酒店、明星導師不如“孩子能動手做什么”。課程表里如果全是“參觀”“聽講”,果斷pass;如果有“自己搭帳篷”“小組策劃活動”“解決突發(fā)問題”,這樣的營才值得去。
2. 別追求“全能”,聚焦“1個核心目標”:想讓孩子練獨立,就選“生活自理+戶外挑戰(zhàn)”的營;想讓孩子練社交,就選“團隊合作+角色扮演”的營。貪多嚼不爛,一個暑假能讓孩子在一個方面有進步,就值了。
3. 提前和孩子“做功課”:出發(fā)前和孩子一起收拾行李,列好“需要自己做的事”(比如每天洗澡、整理床鋪);告訴孩子“遇到問題可以找老師,但先試試自己解決”。讓孩子有“心理準備”,比直接“扔”進夏令營更重要。
其實說到底,夏令營不是“托管班”,也不是“精英速成班”,它更像一個“成長實驗室”——讓孩子在安全的環(huán)境里,體驗“離開舒適區(qū)”的小挑戰(zhàn),學會自己做決定、自己解決問題、自己面對輸贏。這些課本外的能力,或許不會立刻體現(xiàn)在成績單上,但會慢慢變成孩子骨子里的“底氣”,讓他們未來走得更穩(wěn)、更遠。
所以,如果問我“參加夏令營對孩子有幫助嗎”,我會說:“試試吧,你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強大?!?/p>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wenda/794843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黃埔軍瀚特訓營整理的參加夏令營對孩子有幫助嗎全部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