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計如何做好監督工作
摘要
會計監督不是“挑刺找茬”,而是企業財務安全的“最后一道防線”。做好監督,關鍵要跳出“埋頭做賬”的慣性,從“事后算賬”轉向“全程把關”——既要懂業務、會溝通,又要抓重點、防風險,更要把“監督”變成“服務業務的助推器”。本文結合10年財務實操經驗,拆解會計監督的3大核心場景、5個落地方法,幫你既守住底線,又贏得業務信任。
一、先聊聊會計監督的“真實痛點”: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些難?
咱們做會計的,提起“監督”倆字,多少有點“頭疼”。
要么是“人情關”難破:銷售部老王拿著一張“模糊不清”的差旅費發票來報銷,笑著說“都是老同事了,通融通融”,你批還是不批?
要么是“業務不配合”:采購部說“合同都簽完了,你才說付款條件有問題,早干嘛去了?”,搞得你像“馬后炮”;
要么是“風險看不見”:明明流程都走了,憑證也齊了,但總覺得哪里不對勁,可又說不上來具體風險點……
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?其實監督難,不是因為咱們“太較真”,而是沒找對方法——監督的本質,是“幫業務把好關”,而不是“給業務設障礙”。
二、做好監督,先抓住“3個關鍵節點”:從源頭堵風險,比事后補救更重要
會計監督不是“等問題來了再處理”,而是要把“關卡”設在業務發生的全流程。這3個節點,一個都不能漏:
(一)事前監督:合同、預算“先過審”,別等錢花了才發現坑
很多會計覺得“監督就是審發票、看憑證”,其實大錯特錯!事前監督才是“性價比最高”的環節。比如合同審核,我見過一家公司因為會計沒提前介入,簽了個“付款后才發現對方沒開票資質”的合同,最后錢付了,稅抵扣不了,老板氣得拍桌子。
具體怎么做?記住“三看”:
1. 看付款條件:合同里的付款節點是否合理?比如“預付款比例超過30%”要警惕(除非是長期合作的優質供應商);有沒有“驗收合格后付款”的條款?別讓錢付了,貨不對板。
2. 看發票約定:明確寫清“提供合規增值稅專用發票”“開票內容與實際業務一致”,避免后期對方用“普票”“個人抬頭發票”搪塞。
3. 看違約責任:如果對方延遲交貨、質量不達標,怎么扣錢?這些條款越細,后期財務處理越主動。
舉個例子:之前我們公司采購部談了個設備合同,寫的“預付50%,到貨后付50%”。我審核時發現,設備需要安裝調試,萬一到貨后調試不合格怎么辦?后來改成“預付30%,到貨驗收合格后付60%,質保期滿付10%”,雖然采購部覺得麻煩,但后來對方果然調試出了小問題,咱們直接扣了10%尾款,對方沒話說。
(二)事中監督:報銷、付款“盯細節”,別讓“小疏忽”變成“大麻煩”
日常報銷和資金支付,是會計接觸最多的監督場景。這里最容易出問題的,往往是“不起眼的小事”——比如一張發票的備注欄沒填、行程單和機票時間對不上、付款賬號和合同賬號不一致……
分享一個“四步審核法”,親測有效:
1. “票實核對”:發票內容和實際業務是否一致?比如銷售部報銷“客戶招待費”,發票開的是“辦公用品”,這就有問題(可能是拿其他發票湊數)。
2. “流程核對”:審批手續齊不齊?比如大額支出有沒有總經理簽字?采購有沒有申購單、驗收單?別覺得“領導口頭同意就行”,書面證據才是“護身符”。
3. “數據核對”:金額對不對?比如差旅費報銷,高鐵票120元,報銷單填150元,多報的30元可能是“順手多寫”,但積少成多就是風險。
4. “賬號核對”:付款時,務必核對收款方賬號、戶名和合同一致!之前有公司會計沒核對,把錢打到了對方“已注銷的舊賬號”,追了3個月才拿回來,差點造成損失。
提醒:遇到“模糊地帶”別猶豫,直接問!比如員工拿“手撕定額發票”報銷,問清楚“具體在哪消費的?為什么沒有機打發票?”,別怕對方覺得你“事兒多”,你的職責就是“把好這道關”。
(三)事后監督:賬務、報表“回頭看”,用數據發現“隱藏風險”
賬做完了、報表出了,監督就結束了?當然不是!事后監督是“查漏補缺”的關鍵——通過數據分析,發現之前沒注意到的風險點。
3個必做動作:
1. “科目余額抽查”:比如“其他應收款”里有沒有長期掛賬的“員工借款”?超過3個月沒核銷的,趕緊催(可能是員工忘了報銷,也可能是挪用公款)。
2. “異常數據追蹤”:某個月的“管理費用”突然比上月多20%?查明細!是不是有大額不合規支出混進來了?比如我之前發現“辦公費”里有一筆“奢侈品包包”的發票,原來是行政拿錯了單子,及時退了回去。
3. “跨部門對賬”:定期和業務部門對賬,比如和倉庫對“庫存商品”數量,和銷售對“應收賬款”回款,避免“賬實不符”還沒人發現。
三、最容易被忽略的“溝通技巧”:監督不是“對立”,是“一起解決問題”
很多會計監督做不好,不是能力不夠,是“不會說話”。你板著臉說“這發票不合規,不能報”,對方肯定抵觸;但你換個說法:“王哥,這發票備注欄沒填,我幫你問了稅務局,這樣可能沒法抵扣,我教你怎么讓對方重開,下次就不會麻煩了”,效果完全不同。
分享3個“讓業務配合”的溝通公式:
1. “指出問題+后果+解決方案”:
錯誤:“這合同付款條件有問題,不能簽!”
正確:“張姐,合同里寫‘預付款100%’,萬一對方不發貨,咱們錢就打水漂了(后果)。要不改成‘預付30%,發貨后付50%,驗收合格付20%’?我之前和XX供應商就是這么簽的,很穩妥(方案)?!?
2. “提前介入,別等事后”:
主動和業務部門說:“你們下次談合同前,把草稿發我看看,財務這邊幫你把把關,省得簽完了再改麻煩?!?提前介入,對方會覺得你是“幫忙”,而不是“挑錯”。
3. “用數據說話,別空講道理”:
業務部門覺得“監督太嚴影響效率”?你可以說:“上個月咱們因為發票不合規,退了5筆報銷,光快遞費就花了200塊,還耽誤了大家領錢(數據)。如果咱們第一次就把發票開對,是不是更省時間?”
四、給會計的“監督能力提升清單”:這些工具和習慣,幫你事半功倍
做好監督,光有方法還不夠,還得有“趁手的工具”和“靠譜的習慣”:
1. 建一個“監督清單”:把日常監督的關鍵點列出來(比如發票審核看“四要素”:抬頭、稅號、內容、備注),新手照著做,老手也能避免遺漏。
2. 善用“信息化工具”:比如用財務軟件設置“報銷規則預警”(超過5000元自動提醒需要總經理審批),用Excel做“風險臺賬”(記錄發現的問題、整改情況),效率翻倍。
3. “政策學習不能?!?/b>:稅務政策、會計準則經常變,比如2024年新出的“電子發票報銷新規”,你要是不知道,監督時就可能出錯。建議關注“國家稅務總局”官網、“會計視野”等公眾號,每周花1小時學習。
最后想說:監督是會計的“天職”,也是“保護自己”的鎧甲
有會計朋友問:“監督太嚴,會不會被同事排擠?” 我想說:真正的專業,是讓別人知道“你的嚴格是為了大家好”。這些年我見過不少案例:因為監督不到位,會計被牽連承擔責任;也見過因為監督做得好,幫公司避免幾十萬損失,最后被老板器重。
記?。簳嫳O督不是“得罪人”,是在“保護公司,也保護自己”。把每一次監督都當成“修煉”,你會發現,自己不僅能成為“財務把關人”,更能成為“業務信賴的伙伴”。
(注:本文政策內容基于現行會計準則及稅法規定,若后續有調整,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wenda/674281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鄭州思訓家口才學校整理的會計如何做好監督工作全部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