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強化孩子的正念
摘要
正念不是讓孩子“坐著發呆”,而是幫他們學會“和自己好好相處”——既能專注當下不被分心帶跑,也能在情緒翻涌時穩穩接住自己。對孩子來說,正念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像學走路、說話一樣,需要在日常小事里慢慢練的“心理肌肉”。這篇文章會從“孩子為什么需要正念”說起,拆解3個家長最頭疼的養育痛點,再給出5個能直接上手的家庭練習方法,附具體場景案例,幫你和孩子一起把正念變成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事。
先搞懂:孩子為什么需要正念?這3個痛點你家娃可能也有
前幾天在小區游樂場,碰到鄰居媽媽蹲在地上哄孩子:“積木倒了就倒了,哭什么呀?媽媽再給你搭一個不行嗎?”孩子卻哭得更兇,一邊跺腳一邊喊:“我不要!就要原來那個!”鄰居嘆氣:“這孩子,一點小事就炸毛,脾氣怎么這么差?”
你有沒有發現,現在的孩子好像越來越“難帶”:寫作業時鉛筆掉了撿三分鐘,窗外有鳥叫能盯著看十分鐘;遇到一點挫折就崩潰,玩具拼不好、游戲輸了,眼淚立馬掉下來;晚上躺床上翻來覆去,嘴里念叨“明天要考試”“怕考不好”……
這些問題,其實都和孩子的“心理調節能力”有關。而正念,就是幫孩子鍛煉這種能力的“工具”。
痛點1:注意力像“漏風的篩子”,做什么都三分鐘熱度
幼兒園老師說“你家娃上課總走神”,小學老師反饋“作業磨磨蹭蹭,半小時的題能做兩小時”——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,而是他們的大腦前額葉還沒發育成熟,控制注意力的“肌肉”太弱,很容易被外界干擾(比如同學翻書的聲音、自己衣服上的圖案)。
痛點2:情緒像“過山車”,開心時上天,難過時鉆牛角尖
孩子的情緒感知力其實很強,但“情緒管理力”幾乎為零。他們像不會游泳的人掉進水里,一有情緒就只能亂撲騰:生氣了就打人摔東西,害怕了就躲起來不說話,傷心了就停不下來哭——不是“脾氣壞”,是他們不知道“怎么讓自己平靜下來”。
痛點3:總被“過去的事”或“未來的事”困住,活不在當下
我女兒前段時間總說“不想上幼兒園”,問她為什么,她說“上次老師批評我了”(其實是兩周前的事);還有的孩子會擔心“明天考試考不好怎么辦”“媽媽會不會不要我”,這些“沒發生的事”讓他們焦慮得吃不下飯。孩子的大腦還分不清“現實”和“想象”,很容易被這些念頭牽著走。
而正念能幫孩子做什么?簡單說,就是教他們:把注意力拉回“現在”,把情緒“接住”而不是“被帶著跑”,把念頭“看見”而不是“陷進去”。就像給孩子的心里裝了個“小剎車”,遇到問題時能自己“踩一腳”,而不是只能等大人來救場。
別把正念搞得太復雜!3歲+孩子能懂的“正念是什么”
很多家長一聽“正念”,就覺得是“盤腿打坐”“念經”,擔心孩子坐不住、聽不懂。其實對孩子來說,正念可以很簡單——就是“用眼睛看、用耳朵聽、用鼻子聞、用手摸,認真感受現在正在發生的事”。
我試過用女兒愛吃的草莓給她解釋:“正念吃草莓,就是你先看看草莓是什么顏色,上面有沒有小點點;再聞聞它香不香;咬一口的時候,慢慢嚼,感受它是酸的還是甜的,汁水流到嘴巴里是什么感覺——不是狼吞虎咽吃完,而是‘和草莓好好玩一會兒’。”她聽完馬上拿起草莓,邊看邊聞,吃的時候還閉著眼睛說:“媽媽,草莓在我嘴巴里跳舞呢!”
所以,教孩子正念,第一步是“把抽象變具體”:
對3-6歲的孩子:用“游戲”“玩具”“食物”做載體,比如“正念吃餅干”“聽聲音找寶藏”;
對7歲以上的孩子:可以用他們熟悉的場景舉例,比如“寫作業時,鉛筆掉到地上,你不用罵自己‘怎么這么笨’,就撿起來,繼續寫——這就是正念”。
記住:孩子不需要“理解”正念的定義,只需要在體驗中學會“專注當下”和“管理情緒”的感覺。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車,沒人先講“力學原理”,摔幾次、練幾次,身體自然就記住了平衡的感覺。
5個“零門檻”家庭正念練習,每天10分鐘,孩子不知不覺變專注、情緒穩
練習1:“五感觀察法”——吃飯、走路、玩玩具時都能練,專治分心
核心邏輯:用“看、聽、聞、嘗、觸”五個感官,把注意力錨定在當下正在做的事上。孩子分心時,不是批評“你怎么又走神了”,而是用五感引導他們“回到現在”。
具體步驟(以“正念吃水果”為例):
1. 讓孩子拿起一個水果(比如蘋果),先“看”:“寶貝,你看這個蘋果是什么顏色的?上面有沒有小坑坑?形狀像什么?”(引導觀察細節,避免“一眼帶過”);
2. 再“聞”:“把蘋果湊到鼻子旁邊,聞一聞,是什么味道?是香香的,還是有點酸酸的?”;
3. 然后“摸”:“用手摸一摸,蘋果皮是光滑的還是有點粗糙?涼不涼?”;
4. 接著“嘗”:“咬一小口,先別急著咽,讓蘋果在嘴巴里轉一轉,感受一下是什么味道?甜不甜?有沒有汁水流出來?”;
5. 最后“聽”:“嚼的時候,耳朵聽聽有沒有聲音?是‘咔嚓咔嚓’還是‘軟軟糯糯’的?”
日常場景延伸:
走路時:“我們來聽聽腳踩在地上的聲音,‘嗒嗒嗒’還是‘沙沙沙’?”
玩積木時:“你現在搭的這塊積木是什么形狀?摸起來硬不硬?放在哪里能讓它不倒?”
效果:我女兒以前吃飯10分鐘吃完,現在用“五感吃法”能吃20分鐘,而且很少邊吃邊玩玩具了——因為她發現“認真吃的時候,草莓好像更甜了”。
練習2:“情緒天氣預報”——每天5分鐘,幫孩子學會“看見”自己的情緒
核心邏輯:孩子發脾氣時,不是“制止”,而是先教他們“給情緒貼標簽”。就像天氣預報能告訴我們“今天下雨要帶傘”,“情緒天氣預報”能讓孩子知道“我現在是什么情緒,需要做什么”。
具體步驟:
1. 每天固定時間(比如早餐后、睡前),和孩子玩“情緒天氣預報員”游戲:“今天你的心里是什么天氣呀?是晴天(開心)、陰天(有點難過)、雨天(生氣),還是多云(有點擔心)?”
2. 如果孩子說“雨天”,追問細節:“哦?哪里下雨了?是因為積木倒了嗎?還是媽媽剛才批評你了?”(幫他把模糊的情緒說清楚);
3. 接著問:“那你想讓‘雨天’變‘晴天’嗎?我們可以一起做什么?比如抱一抱、深呼吸,還是去陽臺看看云朵?”
案例:上周女兒因為玩具被弟弟搶走大哭,我沒說“別哭了”,而是蹲下來問:“寶貝現在心里是‘大暴雨’嗎?雨下得好大,都把你淋哭了對不對?”她邊哭邊點頭。我繼續說:“那我們一起‘呼——’把烏云吹走好不好?”她跟著我深呼吸兩次,哭聲慢慢小了,說:“媽媽,現在是‘小雨’了。”
關鍵: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(“這有什么好哭的”),而是讓他知道“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,就像天氣會變一樣,情緒也會走”。
練習3:“氣球呼吸法”——孩子發脾氣、緊張時,3分鐘快速平靜的“急救包”
核心邏輯:當人情緒激動時,呼吸會變快變淺,大腦會缺氧,更容易沖動。“氣球呼吸法”通過“深吸氣、慢呼氣”,讓氧氣進入大腦,幫孩子快速冷靜。
具體步驟:
1. 讓孩子把手放在肚子上,想象肚子里有一個小氣球;
2. 吸氣時,嘴巴閉緊,用鼻子慢慢吸,讓“氣球”鼓起來(肚子變大),數“1-2-3”;
3. 呼氣時,嘴巴撅成“小喇叭”,慢慢把氣吐出來,讓“氣球”癟下去(肚子變小),數“1-2-3-4-5”(呼氣時間比吸氣長,效果更好);
4. 重復3-5次,邊做邊說:“氣球鼓起來啦……氣球癟下去啦……”
適用場景:
孩子哭鬧、打滾時:“我們一起讓肚子里的氣球變大大好不好?”(用游戲化語言轉移注意力,比“別哭了”更有效);
考試前、上臺表演前緊張:“偷偷在桌子底下玩氣球呼吸,沒人會發現哦。”
注意:如果孩子一開始學不會“肚子呼吸”,可以讓他躺著,在肚子上放一個輕一點的玩具(比如小毛絨熊),觀察玩具“升起”(吸氣)和“落下”(呼氣),這樣更直觀。
練習4:“聲音尋寶”——鍛煉專注力的“聽覺游戲”,隨時隨地能玩
核心邏輯:通過“聽聲音”把注意力從“胡思亂想”拉回“當下”,尤其適合注意力不集中、容易分心的孩子。
具體步驟:
1. 讓孩子閉上眼睛(或戴眼罩),當“聲音偵探”;
2. 家長說:“現在請你聽聽,房間里有什么聲音?”(引導他關注近處的聲音,比如冰箱運行聲、窗外的鳥叫聲);
3. 進階版:“我們來比賽,看誰聽到的聲音多?你聽到了3種,我聽到了4種哦——我還聽到你呼吸的聲音呢!”
升級玩法:
戶外版:去公園時,讓孩子聽“樹葉的聲音”“小朋友的笑聲”“風吹過耳朵的聲音”;
睡前版:躺在床上,聽“自己的心跳聲”“被子摩擦的聲音”,幫孩子從“想明天的事”轉移到“感受身體”,更容易入睡。
效果:我帶女兒玩過幾次后,她現在會主動說:“媽媽,你聽!外面有小鳥在唱歌!”——以前她走路只會看手機,現在開始留意身邊的聲音了。
練習5:“身體掃描”——幫孩子放松緊繃的身體,緩解壓力和焦慮
核心邏輯:孩子緊張、焦慮時,身體會不自覺緊繃(比如攥緊拳頭、肩膀聳起),但他們自己可能沒察覺。“身體掃描”就是讓孩子“從頭到腳”感受身體的每個部位,把緊繃的地方“松開”。
具體步驟(以睡前為例):
1. 讓孩子躺在床上,閉上眼睛,全身放松;
2. 家長用溫柔的聲音引導:“現在我們來看看你的小腦袋——頭皮有沒有緊繃?讓它松一松……再看看你的小眼睛,剛才看動畫片累不累?現在讓眼睛閉緊,再睜開,然后輕輕閉上,放松……”
3. 依次掃描額頭、鼻子、嘴巴、脖子、肩膀、手臂、肚子、腿、腳,每個部位說:“現在讓XX(部位)放松下來,像棉花一樣軟……”
4. 最后說:“現在你的全身都放松啦,像躺在云朵上一樣舒服,我們要睡覺咯。”
適用場景:
孩子因為考試、比賽緊張時:“我們來掃描一下身體,看看哪里在‘用力’?把它松開就不緊張啦。”
孩子說“肚子疼”“頭疼”但檢查沒生病時:可能是情緒引起的身體緊繃,掃描后往往會說“媽媽,我好像不疼了”。
家長注意:這3個“坑”別踩,不然正念練習只會讓孩子更抗拒
坑1:把正念當“管教工具”,強迫孩子“必須練”
有的家長看孩子分心,就說:“你怎么又走神?快練正念!”——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“正念是懲罰”,反而更抗拒。正念的核心是“自愿”和“接納”,孩子不想練時,不用強迫,可以換個時間,或者用他喜歡的方式(比如邊玩玩具邊練呼吸)。
坑2:追求“立竿見影”,練兩天沒效果就放棄
就像學騎車需要時間,正念對孩子大腦的改變也是慢慢積累的。我女兒練了3個月“情緒天氣預報”,才開始在發脾氣時主動說“我現在是雨天”——別指望練一次孩子就變專注、情緒穩,堅持每天10分鐘,比“偶爾練1小時”更有用。
坑3:家長自己做不到,卻要求孩子“必須做到”
如果你自己焦慮時只會大吼大叫,卻讓孩子“要平靜”;自己刷手機停不下來,卻讓孩子“別分心”——孩子是學不會的。正念不是“教孩子”,而是“和孩子一起學”:你焦慮時試試“氣球呼吸”,分心時和孩子玩“聲音尋寶”,孩子會模仿你的樣子,慢慢把正念變成習慣。
其實,強化孩子的正念,本質上是幫他們建立“和自己相處的能力”——不被分心帶走,不被情緒控制,不被念頭困住。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但從今天起,和孩子一起試試“正念吃一顆草莓”“玩一次聲音尋寶”,你會發現:孩子的專注力、情緒管理力,就藏在這些日常的小事里,慢慢發芽、長大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wenda/647303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杭州博沃思整理的如何強化孩子的正念全部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