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審員包含哪些工作職責
凌晨一點的寫字樓,財務部小張還在對著電腦里的內審報告嘆氣——上周內審員王哥來檢查,指出他們部門的費用報銷流程少了“部門經理二次復核”環節,要求三天內整改。小張嘟囔:“不就是走個流程嗎,至于這么較真?”
如果你也覺得“內審員就是來挑刺的”,那可能真的誤會了這個崗位。內審員,本質上是企業的“免疫系統”:既要幫公司查漏洞、防風險,又要當“醫生”開藥方,甚至還要做“教練”教大家怎么把流程走得更順。今天就掰開揉碎聊聊,一個合格的內審員,到底要扛下哪些具體工作?
一、日常工作:從“制度體檢”到“流程找茬”,全年無休的“合規守門員”
很多人以為內審員只在“審計項目期”忙,其實日常工作早就把日程表塞滿了。
1. 制度梳理:給公司的“游戲規則”挑錯字
任何企業都有一堆管理制度:財務報銷、采購招標、人事考勤、數據安全……這些制度是不是真的能用?有沒有互相矛盾的地方?比如財務制度說“5000元以上報銷需總經理簽字”,但采購制度又寫“緊急采購可先執行后補流程”,這倆碰到一起怎么辦?
內審員的日常之一,就是定期“翻字典”——把所有現行制度過一遍,標紅不合理的條款,找業務部門溝通:“你看這條,如果真按這個執行,基層員工每天光填表單就得兩小時,效率太低了,咱們是不是得改改?”
舉個例子:某互聯網公司內審員發現,新出臺的“遠程辦公考勤制度”只寫了“每日打卡兩次”,卻沒規定“系統故障時怎么補卡”。結果上線第一天就有20多個員工因系統崩潰漏打卡,差點引發勞資糾紛。最后還是內審員牽頭,加了“郵件報備+部門經理確認”的補充條款,才解決問題。
2. 流程穿行測試:假裝自己是“業務小白”走流程
制度沒問題了,執行層面會不會走樣?這就需要“穿行測試”——內審員假裝成業務經辦人,從頭到尾走一遍真實流程。比如報銷差旅費,他會自己填一張報銷單,看是不是真的要經過“經辦人-部門經理-財務-總經理”四個環節,每個環節會不會有人“人情審批”(比如部門經理直接跳過審核簽字),財務會不會認真核對發票真偽。
真實案例:某制造企業內審員測試采購流程時,故意在供應商資質里放了一份過期的營業執照,結果采購專員沒發現就通過了初審。內審員當即指出:“如果這是個騙子公司,咱們可能損失上百萬。不是不信任你,但流程里必須加‘資質有效期系統自動校驗’這一步。”
二、核心項目:從“風險雷達”到“問題解剖刀”,審計項目全流程操盤
除了日常“巡邏”,內審員最重要的工作是牽頭審計項目——小到某個部門的費用審計,大到全公司的內控體系評估,都需要他們從頭到尾負責。
1. 審前準備:把“靶子”立清楚,別打偏
接到審計任務后,內審員第一步不是沖去翻憑證,而是先做“功課”:
明確審計目標:這次審計是查“費用有沒有亂花”,還是“新業務流程有沒有風險”?目標不同,方法完全不一樣。
收集背景資料:比如審銷售部門,得先搞清楚公司的銷售政策(提成怎么算、客戶分級標準是什么)、行業平均水平(同類公司壞賬率多少),甚至銷售團隊的人員變動(最近是不是換了負責人,會不會有流程銜接問題)。
制定審計計劃:哪天查哪個部門?需要對方提供什么資料(合同、憑證、會議紀要)?要不要訪談一線員工?這些都得寫進計劃里,不然現場審計時可能手忙腳亂。
老內審員的經驗:“審前準備做得好,現場審計效率能提一倍。有次我審供應鏈,提前兩周就把近三年的供應商名單、采購金額、價格波動表整理出來,現場直接指著異常數據問‘為什么這家供應商的價格比市場價高20%’,對方根本沒法糊弄。”
2. 現場審計:既要“火眼金睛”查證據,又要“情商在線”聊問題
到了現場審計階段,內審員得切換成“偵探模式”:
查資料:翻憑證、看合同、核系統數據,甚至要去倉庫數庫存(比如賬上寫著“100臺設備”,實際是不是真有100臺,有沒有損壞或被挪用)。
訪談:找業務部門負責人、一線員工聊天。但訪談不是“審問”,得講究技巧。比如想知道“報銷流程是不是有漏洞”,不能直接問“你們是不是經常虛報費用”,而是說“你覺得現在報銷最麻煩的地方是什么?有沒有哪次覺得流程不合理?”
踩過的坑:剛入行的內審員小李,第一次審計時直接跟財務經理說“你們的現金管理有問題”,對方當場黑臉,后面怎么要資料都不配合。后來帶教師傅教他:“先肯定對方的工作,再說‘我們發現有個小細節,可能你們平時太忙沒注意,一起看看怎么優化?’——伸手不打笑臉人,審計不是對抗,是合作解決問題。”
3. 報告撰寫:把“專業黑話”翻譯成“老板能看懂的人話”
審計結束后,內審員要寫報告——但這份報告不是給同行看的,是給管理層(甚至老板)看的。如果通篇都是“內控缺陷”“風險敞口”“實質性漏洞”,老板可能直接扔一邊。
好的審計報告得做到:
問題要具體:不說“費用控制不嚴”,而說“2023年Q3銷售部有12筆招待費無客戶簽到表,涉及金額5.8萬元”。
原因要挖到根:不說“員工不按流程走”,而說“報銷系統未設置‘無簽到表無法提交’的強制校驗,且部門經理未接受過費用審核培訓”。
建議要能落地:不說“加強管理”,而說“3個月內完成報銷系統升級,增加簽到表上傳校驗功能;下季度組織部門經理參加費用審核專項培訓”。
金句:“審計報告不是‘判決書’,是‘體檢報告’——既要指出哪里有病,還要告訴醫生怎么治,病人怎么養。”
4. 整改跟蹤:從“發現問題”到“解決問題”,不當“甩手掌柜”
最容易被忽略的,是審計后的整改跟蹤。有些內審員覺得“報告交了就完事”,但實際上,只有問題真的改了,審計才有意義。
比如審計時發現“采購招標少了3家供應商比價”,業務部門答應“下個月整改”。一個月后,內審員要去復查:是不是真的找了3家比價?有沒有書面記錄?系統里有沒有留下痕跡?如果沒整改,還要分析原因——是業務部門不重視,還是整改需要的資源(比如系統開發)沒到位?必要時得向管理層匯報,推動問題解決。
真實故事:某上市公司內審員發現子公司“存貨積壓超3000萬元”,要求3個月內清理。但子公司負責人陽奉陰違,只處理了500萬。最后內審員直接把整改情況寫進了給董事會的報告,董事長親自督辦,才在半年內完成全部清理,避免了資產減值風險。
三、特殊場景:當公司“遇到事兒”,內審員要當“應急隊員”
除了常規工作,內審員還要應對各種“突發狀況”:
1. 新業務/新法規落地:提前“排雷”
公司要開拓新業務(比如跨境電商、直播帶貨),或者新法規出臺(比如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反商業賄賂法》),內審員得提前介入:
新業務的流程怎么設計才合規?(比如跨境電商的稅務申報、直播帶貨的收入確認)
新法規對現有業務有什么影響?(比如數據安全法要求“用戶數據本地化存儲”,IT部門的服務器是不是得調整?)
舉個例子:2023年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出臺后,某科技公司內審員立刻牽頭評估——公司的AI產品有沒有“未標注訓練數據來源”的問題?用戶協議里有沒有寫“AI生成內容的責任歸屬”?最后推動產品部門在兩周內完成了合規調整,避免了被監管處罰的風險。
2. 投訴/舉報核查:當“內部紀檢委”
如果收到員工舉報“某經理收受供應商回扣”,或者客戶投訴“合同條款有陷阱”,內審員要負責核查:
調聊天記錄、銀行流水、合同文件,判斷舉報是否屬實;
如果屬實,要形成調查報告,提交給管理層或紀檢部門;
即使不屬實,也要分析“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舉報”(比如是不是部門溝通不暢導致誤會),提出改進建議。
3. 危機事件應對:在“亂局”中找線索
公司遇到危機(比如財務造假傳聞、數據泄露事件),內審員往往是第一個被拉去“查真相”的。這時候要頂住壓力,從混亂的信息中梳理線索:
數據泄露是內部員工操作失誤,還是外部黑客攻擊?
財務異常是會計差錯,還是有人故意做假賬?
老內審員的感慨:“有次公司被曝‘產品質量不合格’,網上吵得沸沸揚揚。老板讓我們三天內查清楚是不是生產流程有問題。那三天我們幾乎沒合眼,調了三個月的生產記錄、質檢報告,最后發現是某批次原材料供應商偷偷換了料。雖然累,但能幫公司查清真相、挽回聲譽,值了。”
寫在最后:內審員不是“公司的對立面”,是“業務的合伙人”
聊了這么多職責,你可能會覺得:內審員要懂財務、懂業務、懂法律、懂IT,還得會溝通、會寫報告,簡直是“十項全能選手”。
確實,這份工作不容易——既要堅持原則,又要靈活變通;既要指出問題,又要幫人解決問題。但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,企業才能在快速發展中少走彎路,在復雜環境中守住底線。
下次再遇到內審員來“檢查工作”,別急著抵觸。他們不是來挑刺的,是來幫你一起把工作做得更穩、更好的“隱形隊友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nsyzx/24339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