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MBA考試怎么準備-在職MBA如何備考
在職備考MBA,難的從來不是“考什么”,而是“怎么在上班、加班、生活瑣事里擠出時間,還能高效學進去”。我見過太多人一開始抱著“今年必上岸”的決心買了一摞書,結果三個月后書還嶄新,理由無非是“太忙了”“學不進去”“記不住”。其實在職備考沒那么玄乎,核心就三個字:目標清、時間夠、方法對。這篇文章會從痛點分析到具體執行,手把手教你怎么平衡工作和備考,少走彎路,高效上岸。
一、先搞清楚:在職備考,你到底在和什么“較勁”?
別急著買書刷題,先停下來想想:你為什么覺得難?我問過50個在職備考的朋友,90%的人會說“沒時間”“基礎差”“沒方向”——這就是在職備考的“三座大山”,也是你必須先跨過的坎。
1. 時間:“白天搬磚,晚上只想躺平”,碎片時間怎么用?
在職黨最缺的是“整塊時間”。早上7點起,通勤1小時,上班8小時(可能還加班),晚上回家做飯、陪家人,等真正能坐下看書時,往往已經9點后了,這時腦子早就“轉不動了”。
我之前有個學員,互聯網公司運營,每天加班到10點是常態,她說“打開數學書,看著那些公式像看天書,眼皮打架打到想把書吃了”。這不是她不努力,而是時間錯配——用身體最累的時間學最難的內容,純屬浪費。
2. 基礎:“數學英語忘光了”,撿起來要多久?
很多人畢業5年以上,數學還停留在“1+1=2”,英語單詞只記得“abandon”。我見過一個32歲的考生,第一次做數學真題,10道題錯8道,當場崩潰說“我可能不是讀書的料”。
其實不用慌,MBA考試難度不算高:數學考的是初高中知識(比如應用題、幾何、代數),英語是四六級水平,邏輯和寫作更是“從零開始也能學”。關鍵是別想著“一口氣吃成胖子”,從基礎慢慢撿,比盲目刷題有用10倍。
3. 方向:“院校太多,政策太亂”,怎么選才不踩坑?
“北大MBA和人大MBA選哪個?”“提前面試到底要不要參加?”“非全和全日制有啥區別?”這些問題能把人繞暈。我見過有人因為糾結選校,磨蹭到9月還沒開始復習,最后只能裸考陪跑。
記住:選校比復習更重要。目標定太高,努力半天夠不著;目標太低,考上了又后悔。而且現在很多院校有“提前面試”,通過了筆試分數線能降幾十分,這可是在職黨的“捷徑”,千萬別錯過。
二、第一步:定目標——“我到底為什么考MBA?”
備考前先問自己:你考MBA是為了“轉行跳槽”“升職加薪”,還是“拓展人脈”?不同目標,選校和復習策略完全不同。
1. 明確“需求”:別為了“考而考”
如果想轉行(比如從技術轉管理、從傳統行業轉互聯網),優先選名校(清北復交人、浙大、南大等),這些學校的校友資源和品牌背書,能幫你敲開新行業的門;
如果想在本行業晉升(比如從普通員工到管理層),可以選區域強校(比如華南理工、西安交大,在當地認可度高),性價比更高;
如果只是想混個學歷,那選錄取線低、學費便宜的院校(比如一些雙非院校),復習壓力小很多。
我有個朋友,在國企做行政,想轉金融行業,一開始糾結“考本地211還是沖上海交大”,后來想明白“金融圈認名校”,咬牙沖交大,最后提前面試通過,筆試壓線上岸,現在在券商做投行,年薪翻了3倍。目標清晰,努力才有方向。
2. 選校“三步走”:沖刺+穩妥+保底
定好需求后,選校別只盯一所,至少準備3個檔次:
沖刺檔:比你當前水平高一點(比如你現在模考能考180分,選錄取線200分的學校);
穩妥檔:和你水平匹配(模考180分,選錄取線170-180分的學校);
保底檔:確保能考上(模考180分,選錄取線160分左右的學校)。
選校時重點看這3個信息:提前面試政策(有沒有、什么時候開始)、歷年分數線(國家線還是自主劃線)、學費和學制(別考上了才發現學費太貴讀不起)。各校政策每年會微調,具體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。
三、核心難題:時間管理——“怎么在上班和備考間‘走鋼絲’?”
在職備考,時間不是“擠”出來的,是“規劃”出來的。我見過每天學8小時卻效率低下的人,也見過每天學3小時卻穩上岸的人,關鍵在“怎么用時間”。
1. 全年時間軸:別等到最后才慌
在職備考至少要留6-8個月,分4個階段:
3-5月:打基礎(數學撿公式、英語背單詞、邏輯學入門);
6-8月:強化(分模塊刷題,比如數學主攻應用題,邏輯主攻論證題);
9-10月:真題沖刺(近10年真題至少刷2遍,總結錯題);
11-12月:模考+復盤(每周1次模考,按考試時間來,適應節奏)。
如果現在已經7月了,別慌,壓縮基礎階段,直接從強化開始,重點抓真題,照樣有機會。
2. 每日時間:碎片時間“積少成多”,整塊時間“攻堅”
碎片時間(每天2小時):通勤時用APP背單詞(推薦“墨墨背單詞”,可以自己導入MBA高頻詞);午休時做1篇英語閱讀或10道邏輯題(別刷手機了,刷道題不香嗎?);睡前30分鐘復盤當天學的知識點(比如在腦子里過一遍數學公式)。
整塊時間(每周8-10小時):周末早上9點-12點(和考試時間同步),集中學數學或邏輯(這兩科需要動腦);晚上7點-9點學英語或寫作(相對輕松)。
重點提醒:別追求“每天學滿8小時”,在職黨做不到!保證“每天高效3小時”,比“磨洋工8小時”有用。比如你今天加班到11點,那就別硬撐著看書,早點睡,第二天早起1小時學,效率更高。
3. 拒絕“完美主義”:完不成計劃也沒關系
我見過有人因為某天沒學夠4小時,就焦慮到第二天擺爛,最后干脆放棄。別這樣!備考是“持久戰”,偶爾偷懶、計劃沒完成太正常了。
我的建議是:每周定“最低目標”(比如至少學20小時,做50道數學題),完成了就給自己獎勵(看場電影、吃頓好的),沒完成也別自責,下周補上就行。心態穩,才能走得遠。
四、各科備考:別盲目刷題,方法比努力更重要
MBA考4科:英語二(100分)、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(200分,包括數學75分、邏輯60分、寫作65分)。各科特點不同,復習方法也不一樣。
1. 英語二:“單詞+真題”是王道,別搞花里胡哨
單詞:別背大綱5500詞,直接背“MBA高頻詞”(大概2000個,網上能找到總結好的)。每天背50個,早上背新的,晚上復習,用“艾賓浩斯遺忘曲線”記,記得牢。
閱讀:占40分,得閱讀者得天下!不用做模擬題,把近10年真題的閱讀刷3遍:第一遍做題,第二遍逐句翻譯(搞懂長難句),第三遍總結題型(細節題、主旨題怎么錯的)。
作文:小作文(書信)和大作文(圖表)各背2-3個模板,但別直接抄!比如模板里的“in my opinion”,換成“from my perspective”,避免和別人重復。
2. 數學:“基礎+題型”,別死磕難題
數學考25道題,75分,大部分是基礎題(簡單+中等題占80%),難題只有5道左右,別死磕難題,把基礎題拿下就贏了。
第一步:過教材(推薦陳劍《數學高分指南》),把小學到高中的公式過一遍(比如等差數列求和、三角形面積公式),記不住就寫在卡片上,每天看。
第二步:分題型刷題(應用題、幾何、概率等),每個題型總結“解題套路”。比如應用題里的“工程問題”,公式就是“工作總量=效率×時間”,遇到題先套公式,再找已知條件。
錯題本:只記“典型錯題”(比如思路錯了、公式記錯了),別什么題都記,浪費時間。
3. 邏輯:“別靠感覺,靠公式和套路”
邏輯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新學科,別怕,它有規律可循。
形式邏輯(占30%):記公式!比如“如果A,那么B”等價于“非A或B”,“只有A,才B”等價于“BA”,背熟公式,做題像做數學一樣套就行。
論證邏輯(占60%):抓“論點和論據”。比如題目說“因為A,所以B”,削弱題就找“ A和B沒關系”“有其他原因導致B”,加強題就找“A能推出B”“排除其他原因”。
綜合推理(占10%):難但題少,學會“代入法”“排除法”,做不出來別糾結,直接蒙(考試時別在一道題上耗太久)。
4. 寫作:“別裸考,模板+素材提前準備”
寫作分“論證有效性分析”(30分)和“論說文”(35分),都有套路,提前準備能拿高分。
論證有效性分析:找邏輯漏洞!比如“偷換概念”(把“銷量”說成“利潤”)、“以偏概全”(用一個例子推出普遍結論),每個漏洞寫一段,先指出問題,再分析為什么錯,最后總結。
論說文:積累素材!多記企業案例(比如華為的創新、新東方的轉型)、名人名言(比如德魯克的管理名言),開頭亮觀點,中間用2-3個例子論證,結尾總結升華。每周寫1篇,讓朋友幫忙看看,別自己悶頭寫。
五、最后想說:在職備考,拼的不是智商,是“不放棄”
我帶過很多在職考生,有35歲寶媽邊帶娃邊備考,有程序員每天加班到11點還堅持學1小時,他們都不是“學霸”,但最后都上岸了。他們的共同點是:目標清晰,節奏穩,不內耗。
你可能會在某個深夜崩潰,覺得“我為什么要這么折磨自己”;可能會看到同事下班聚餐而你在啃書,覺得“太委屈了”。但請記住:現在多吃一點苦,未來就能多一分選擇權。
備考就像跑馬拉松,不用一開始就沖刺,保持自己的節奏,一步一步往前跑,終點就在那里。加油,你比自己想象中更能堅持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mba_zx/75591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