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a是什么好考嗎
一、先給答案:MBA是“管理能力加速器”,好不好考得看你“缺什么”
如果你正在職場上摸爬滾打,大概率聽過“MBA”這個詞。有人說它是“鍍金神器”,考了就能升職加薪;也有人說它是“智商稅”,花錢買文憑而已。今天咱們不聊虛的,就從“到底什么是MBA”和“普通人能不能考上”這兩個核心問題,掰開揉碎了說清楚。
二、MBA到底是什么?別被“碩士”倆字騙了,它本質是“實戰課”
很多人以為MBA就是“工商管理碩士”,跟其他碩士一樣,上課考試拿文憑。但如果你真這么想,可能從一開始就跑偏了。
MBA的核心不是“學知識”,而是“練能力”。普通碩士側重理論研究(比如經濟學碩士研究市場規律),但MBA更像“管理實戰訓練營”——老師會拿真實企業案例讓你分析(比如“為什么某奶茶品牌能3年開5000家店”“某互聯網公司裁員背后的戰略失誤”),同學之間會組隊模擬做項目(從市場調研到財務預算,再到團隊管理,全程練一遍)。
舉個例子:我之前認識一個做會計的女生,工作5年一直想轉管理崗,但總被說“只會算賬,不懂業務”??糓BA時,她在課堂上做過一個“餐飲連鎖品牌擴張計劃”的項目,從選址、成本控制到員工培訓,全流程跟團隊磨了3個月。畢業后去面試,老板直接問她項目細節,她把當時的方案和反思一說,當場就拿到了運營經理的offer。
所以你看,MBA教的不是“知識點”,而是“怎么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”。它更適合那些想從“執行者”變成“管理者”,或者想跨行業、跨職能發展的人。
三、說“MBA好考”的人,可能沒告訴你這3個“坑”
“好不好考”這個問題,得拆開看:筆試難不難?面試難不難?考上之后“讀”得難不難? 這三個環節,每個都可能讓你栽跟頭。
1. 筆試:看著簡單,實則“時間戰”
MBA筆試考兩門:英語二(難度介于四六級之間)和管理類聯考(數學、邏輯、寫作)。單看內容,好像不難——數學考的是高中知識(比如排列組合、幾何),邏輯是選擇題,寫作是議論文。但為啥每年還有那么多人栽在筆試上?
關鍵在“時間”。管理類聯考一共3小時,要做25道數學題、30道邏輯題、2篇作文(600字+700字),平均下來每道題不到2分鐘。我見過不少人數學題死磕半小時,最后作文寫不完;也有人邏輯題繞暈了,一道題磨5分鐘,后面直接沒時間做。
舉個真實例子:我同事小王,本科985,數學基礎不差,備考時覺得“高中知識怕什么”,結果第一次??迹瑪祵W花了70分鐘(超時20分鐘),邏輯只做了一半,作文寫得跟流水賬似的。后來他才調整策略:簡單題快速過,難題直接放棄,最后筆試才勉強過線。
2. 面試:比筆試更“狠”,看的是“你值不值培養”
如果你以為“筆試過線就能上”,那真是太天真了。尤其是985/211院校,面試權重能占到50%-70%,甚至有些學校“提前面試”過了,筆試只要過國家線就行(國家線一般比院校線低30-50分)。
面試到底面什么?不是問你“什么是SWOT分析”這種理論題,而是看你“有沒有管理潛力”。比如:
“你現在的工作中,遇到過什么團隊矛盾?怎么解決的?”(看溝通能力)
“如果給你100萬預算,你怎么幫公司開拓新市場?”(看戰略思維)
“為什么想考MBA?讀完之后打算干什么?”(看職業規劃是否清晰)
我有個朋友,工作8年,是公司的銷售冠軍,業績特別好,但面試時被刷了。后來才知道,面試官覺得他“只會賣東西,沒想過怎么帶團隊賣更多東西”——說白了,MBA要的是“未來的管理者”,不是“現在的執行者”。
3. 讀MBA:“花錢買罪受”是真的
就算你筆試面試都過了,讀MBA的“難度”才剛開始。學費就不說了,普通院校10萬-20萬,名校30萬-80萬都是常事。更累的是時間和精力——
我一個學長,在互聯網公司做運營,每周五晚上+周末全天上課,作業都是案例分析和小組報告,經常加班到半夜還要趕作業。有次他跟我說:“有天凌晨2點,我一邊改PPT一邊想,我圖啥?。俊钡髞硭客瑢W資源對接了一個大客戶,項目做完直接升職加薪,這才覺得“值了”。
所以,MBA不是“輕松拿文憑”,而是“用時間、錢、精力換機會”。如果你只是想混個學歷,勸你別考;但如果你真的想提升自己、拓展資源,它可能是個不錯的跳板。
四、“我能考上嗎?”3個標準幫你判斷
別聽別人說“難”或“不難”,得看你自己的情況。這3個問題,先問問自己:
1. 你有“管理相關經驗”嗎?
不是說必須當過高管,哪怕你帶過3個人的小團隊,或者負責過一個項目,都算。面試時,老師最怕的是“一張白紙”——比如剛畢業的學生(大部分院校要求本科畢業3年、???年才能考),或者一直做純技術崗、沒接觸過管理的人。
舉個反例:我表妹,本科畢業2年,在銀行做柜員,覺得“工作沒意思”想考MBA。我勸她再等等:“你現在面試說不出管理案例,考上了上課也跟不上(同學都是職場老鳥,討論的都是行業痛點),不如先爭取在工作中帶個小項目,攢點經驗?!?
2. 你能“擠”出多少備考時間?
職場人備考,最大的敵人是“沒時間”。如果你每天加班到10點,周末還要帶娃,那真的別輕易嘗試——筆試至少需要3-6個月的系統復習(每天2-3小時),面試要準備簡歷、練口語、模擬問答,這些都需要時間。
我見過最拼的一個考生,是個媽媽,孩子3歲。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背單詞,晚上孩子睡了之后學2小時,周末把孩子交給老公,自己泡圖書館。她說:“累是真的,但想到以后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,就覺得值。”
3. 你清楚“為什么考MBA”嗎?
“別人都考我也考”“想升職加薪”“想換工作”——這些理由太籠統了。你得想清楚:MBA能幫你解決什么具體問題?
比如:
如果你是技術崗(程序員、工程師),想轉產品經理,MBA的“市場營銷”“用戶分析”課程能幫你補短板;
如果你在小公司,想進大廠,MBA的校友資源(很多同學是大廠高管)能幫你內推;
如果你想創業,MBA的“財務報表分析”“風險控制”能讓你少踩坑。
想不清楚這個問題,就算考上了,也可能“讀了個寂寞”。
五、如果決定考,這3步能讓你少走彎路
如果你看完上面的內容,還是覺得“我想試試”,那這3個備考建議,你一定要記下來:
1. 先選“目標院?!?,再定“備考計劃”
別一上來就悶頭刷題,先看看你想考什么層次的學校:
普通院校:筆試過國家線(2023年國家線是167分,英語41分,管綜82分)基本就能上,面試壓力??;
211/985院校:建議參加“提前面試”(一般每年4-10月申請),面試過了筆試壓力小,否則筆試至少要考200分以上(滿分300分);
清北復交人等頂尖名校:不僅看成績,更看你的“行業地位”(比如是不是公司核心骨干、有沒有創業經歷),普通人慎選。
選好學校后,去官網看招生簡章,明確報考條件、考試科目、面試形式,再制定復習計劃(比如數學差就多花時間補基礎,英語好就把精力放在邏輯和寫作上)。
2. 筆試復習:抓“性價比最高”的部分
管理類聯考300分,數學75分、邏輯60分、寫作65分、英語100分。對大部分人來說,邏輯和寫作是“投入少、產出高”的部分——
邏輯:別靠語感,學方法(比如“削弱題型”“加強題型”的解題套路),刷真題時總結錯題,2個月就能從錯10道降到錯3道以內;
寫作:論證有效性分析(找邏輯漏洞)和論說文(議論文),都有模板,每周練1篇,找老師改一改,分數不會低;
數學:基礎題(占70%)一定要拿下,難題(占30%)別死磕,保住100分里的70分就行;
英語:背單詞(重點背真題里的高頻詞),練閱讀(占50分),作文背模板(小作文10種類型,大作文2種類型,各背一篇就行)。
3. 面試準備:“講故事”比“背理論”更重要
面試時,老師不想聽你背“管理學理論”,想聽你講“自己的故事”。準備3個核心故事:
過去的成就:比如“你負責的項目,怎么從0做到1,結果怎么樣?”(用數據說話,比如“業績提升30%”“成本降低20%”);
遇到的困難:比如“團隊意見不合時,你怎么協調?”(體現溝通能力和領導力);
未來的規劃:比如“讀完MBA,3年內想達到什么職位?需要學校提供什么資源?”(讓老師覺得“你值得培養”)。
另外,提前了解目標院校的“偏好”——比如有的學校喜歡“創業型人才”,有的喜歡“國企背景”,有的看重“公益經歷”,這些都能在面試中加分。
最后說句大實話
MBA不是“人生捷徑”,它更像一把“鑰匙”——能幫你打開“更高層次的圈子”“更廣闊的視野”,但能不能用好這把鑰匙,還得看你自己。
如果你現在正處于職場瓶頸,想提升管理能力、拓展人脈,且有時間和精力備考,那不妨試試;但如果你只是想“混個文憑”,或者連“為什么考”都沒想清楚,那還是別浪費錢和時間了。
畢竟,真正能讓你升職加薪的,從來不是一張文憑,而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mba_zx/44227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