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別人交談怎么占據主動權
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:跟有些人聊天,明明你是主角,聊著聊著就成了聽眾,最后還不知道自己說了啥?或者想聊點重要的事,結果被對方帶跑偏半小時,正事一句沒提?又或者遇到陌生人,開口三句就冷場,只能尷尬地低頭玩手機?
其實啊,交談中的“主動權”,不是搶話筒當主角,也不是非要壓過對方一頭,而是像開車時握著方向盤——你不用一直猛踩油門,但能悄悄把話題引到你想聊的方向,讓雙方都聊得舒服,還能達到你想要的目的(比如拉近距離、解決問題、傳遞觀點)。
今天就結合我自己踩過的坑和觀察到的規律,分享幾個能立刻上手的方法,幫你從“被動接話”變成“主動控場”。
一、先戳戳你的痛點:為什么你總在“被動聊天”?
在說方法前,先看看你是不是也中了這幾個“被動陷阱”:
陷阱1:沒準備,全靠臨場反應
比如相親時,對方問“你平時喜歡做什么?”你說“也沒什么,就看看劇、散散步。”然后對方“哦”一聲,話題就死了。不是你無趣,是你沒提前準備“能延伸的話題”——光說“看劇”太籠統,要是說“最近在追《某某劇》,里面有個職場情節特別真實,你平時工作中遇到過類似的事嗎?”話題不就打開了?
陷阱2:被“提問式聊天”帶著跑
有些人聊天像查戶口:“你哪人啊?”“做什么工作的?”“工資多少?”你老實回答完,對方又問下一個,你全程像在“答題”,根本沒機會說自己想說的。
陷阱3:怕尷尬,不敢“打斷”跑偏的話題
朋友跟你吐槽工作,從同事矛盾說到老板壞話,再扯到三年前的舊事,你想聊自己最近的項目,又怕打斷她顯得不禮貌,結果硬生生聽了一小時,自己的事一句沒說。
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?其實主動權不是天生的,是靠“刻意設計”練出來的。接下來這幾個方法,你看完就能用。
二、核心方法1:提前準備“話題錨點”,別打無準備之仗
我以前總覺得“聊天要自然,準備話題太刻意”,后來發現:真正自然的聊天,都是“有備而來”的。就像演員上臺前要背臺詞,你聊天前花5分鐘準備“話題錨點”,就能避免90%的冷場。
什么是“話題錨點”?就是3-5個你熟悉、對方可能感興趣,還能延伸的核心話題。準備時記住兩個原則:
錨點要“自帶鉤子”,能勾出對方的話
別選“今天天氣不錯”這種沒營養的,要選“有細節、能提問、能分享”的話題。比如:
對同事:“你上周朋友圈發的那個露營,看著風景超好!是在哪啊?我最近也想周末出去走走,求攻略~”(細節+提問)
對客戶:“我看你們公司最近上新了XX產品,聽說研發了半年?這里面肯定有不少故事吧?”(結合對方信息+好奇提問)
按“場景+對象”定制錨點,別搞一刀切
見不同的人,錨點要不一樣:
見領導/客戶:錨點往“對方的需求”靠,比如“您之前提到團隊最近在抓效率,我們部門上周試了個新工具,效果還不錯,您要不要聽聽?”(先滿足對方需求,再引到自己想聊的事)
見新朋友:錨點往“共同交集”靠,比如“咱們是通過XX介紹認識的,他之前說你特別擅長XX,快給我講講怎么做到的?”(用中間人當橋梁,減少陌生感)
相親/約會:錨點往“生活細節”靠,比如“我看你朋友圈總發做飯的照片,你最拿手的菜是什么?我上次學做紅燒肉,差點把鍋燒了,哈哈~”(分享自己的“小糗事”,拉近距離)
我自己的習慣是,見面前5分鐘在手機備忘錄里寫3個錨點,比如“1. 對方最近發的朋友圈內容;2. 我們的共同經歷(比如同校、同行業);3. 最近的熱點事件(比如新上映的電影、大家都在聊的社會新聞)”。親測有效,再也不會見面說“嗨,你好”之后就沒詞了。
三、核心方法2:用“問題鏈”牽著聊,別被問一句答一句
聊天時最被動的狀態,就是“對方問,你答”。比如對方說“你周末干嘛了?”你說“在家躺了兩天。”對話結束。但如果你會用“問題鏈”,就能把“答題模式”變成“互動模式”。
用“開放式問題”打開話題,避免“是/否”回答
封閉式問題(比如“你喜歡吃辣嗎?”)只能得到“是/否”,開放式問題(比如“你平時吃飯喜歡重口還是清淡?有沒有哪家店讓你吃完還想再去的?”)才能讓對方多說。
舉個例子:
對方:“你工作忙嗎?”(封閉式)
普通回答:“還行,挺忙的。”(話題死)
問題鏈回答:“最近確實忙,不過忙的是個新項目,挺有意思的——我們在做一個XX產品,需要跟用戶聊需求,上周見了個阿姨,她的想法讓我顛覆了之前的設計(分享細節)。你呢?你最近工作上有沒有遇到什么‘意料之外’的事?”(先回答+分享細節+反問對方)
用“封閉式問題”收窄方向,別讓話題跑太遠
有時候對方聊嗨了會跑偏,比如你想聊合作,對方卻一直說旅游,這時別硬打斷,用封閉式問題“拉回來”:
對方:“我上次去新疆,那風景絕了,尤其是喀納斯湖……”(跑偏)
你:“聽著就想去!對了,你剛才說你們團隊年底要拓展西北市場(重復對方之前提過的重點),新疆是不是也在計劃里?(封閉式問題,拉回主題)”
關鍵技巧:“回答+分享+提問”三連擊
這是我從一個主持人朋友那學的“萬能公式”,不管對方問什么,都能用這個結構接話,既不冷場,又能掌握節奏:
回答對方問題(1句話)
分享一個相關的細節/故事(2-3句話,帶點個人感受)
反問對方一個問題(把球踢回去)
比如對方問:“你平時下班喜歡干嘛?”
回答:“一般會看看書或者健身。”
分享:“最近在看一本講溝通的書,里面說‘聊天時少評價多提問’,我試了下,發現跟同事聊天確實順暢多了,以前總忍不住打斷別人。”
提問:“你下班一般怎么放松?有沒有什么‘解壓神器’推薦?”
你看,這樣一來,對話就像打羽毛球,有來有回,而不是你一個人在“單打獨斗”。
四、核心方法3:3個“隱形控場”技巧,悄悄掌握節奏
有時候你準備了話題,也用了問題鏈,但還是覺得“節奏不在自己手里”。這時候可以試試這幾個“小動作”,對方幾乎察覺不到,但你已經悄悄掌控了方向。
重復對方的“關鍵詞”,把跑偏的話題拉回來
聊天時對方很容易跑題,比如你聊項目進度,對方突然說起“昨天看到的八卦”。別急著打斷,等他說完一句,你重復他之前提到的“關鍵詞”,就能自然拉回:
對方:“對了,我昨天刷到XX明星的瓜,太離譜了……”(跑題)
你:“哈哈,確實離譜(先共情)。對了,你剛才說項目里那個數據報表(重復關鍵詞),我們是今天下班前要給客戶嗎?(拉回主題)”
用“是的,而且……”代替“但是”,別讓對方覺得被否定
很多人想表達不同意見時,習慣說“但是……”,比如對方說“這個方案我覺得風險太大”,你說“但是我們已經做過調研了”,對方會覺得被反駁,容易抵觸。換成“是的,而且……”,先承接再引導:
對方:“這個方案風險太大了。”
你:“是的,風險確實需要考慮(承接),而且我們可以先做個小范圍測試,收集用戶反饋后再調整,這樣既能控制風險,又能驗證想法,你覺得呢?(引導)”
主動“停頓留白”,讓對方跟著你的節奏走
聊天時別一直說不停,說完一段話后,故意停頓1-2秒,看著對方的眼睛微笑。大多數人會下意識接話,這時候你就能聽對方說,同時判斷接下來聊什么。
比如你說完“我上次去參加行業峰會,發現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做AI客服,你覺得這對咱們這種傳統行業來說,是機會還是挑戰?”然后停頓,對方自然會開始表達觀點,你就掌握了“傾聽+觀察”的主動權。
五、遇到“突發狀況”怎么辦?3個應急方案
就算準備再充分,也可能遇到意外:比如被問到不會的問題、突然冷場、對方太強勢……這時候別慌,試試這幾個“應急方案”。
被反問到“不會的問題”:坦誠+轉移,別硬撐
有人聊天喜歡“考”對方,比如“你對XX政策怎么看?”如果你不懂,別裝懂,坦誠說“我不太了解”,然后立刻轉移:
“這個我還真不太懂,你突然問我,我腦子都懵了(自嘲化解尷尬)。不過你既然問了,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吧?快給我講講,我正好學習一下~”(把問題拋回去,還顯得謙虛)
話題突然冷場:用“場景聯想”救場,別干坐著
冷場時最尷尬的是雙方都低頭玩手機,其實身邊到處都是“救場素材”:桌上的咖啡、對方的衣服、窗外的天氣……隨便抓一個就能聊:
看到對方戴的手表:“你這手表挺特別的,是朋友送的還是自己買的?我一直想買塊手表,但總挑不好。”
看到窗外下雨:“今天這雨下得好大,你早上怎么來的?我剛才打車等了20分鐘,司機師傅說這雨一下,路都堵成停車場了。”
對方太強勢,一直打斷你:用“共情+強調重點”柔化
遇到喜歡搶話、打斷別人的人,硬碰硬只會吵架,不如先共情,再用“我剛才說到……”強調自己的重點:
對方(打斷你):“你說的這個不對,我覺得應該是……”
你(等他說完,微笑):“你這個角度挺有意思的(共情),不過我剛才說到我們團隊的方案里,有個數據可能你沒注意到(強調重點),就是XX用戶反饋,他們其實更在意……”(繼續說自己的事,語氣要溫和但堅定)
最后想說:主動權的本質,是“讓雙方都舒服”
很多人覺得“占據主動權”就是要“贏”,其實不是。真正的主動權,是讓聊天變成“雙向奔赴”——你既能表達自己想表達的,對方也愿意說他想說的,最后兩個人都覺得“跟你聊天真舒服”。
剛開始練的時候,可能會覺得“刻意”,甚至有點“別扭”,沒關系,就像學開車,一開始要想著怎么踩油門、打方向盤,熟練了就成了本能。你可以從下次和朋友聊天開始,試試準備3個“話題錨點”,用“回答+分享+提問”的方式接話,慢慢就會發現:原來聊天真的可以不尷尬,還能聊出你想要的結果。
說到底,聊天是門手藝,多練幾次,你也能成為“控場高手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72146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