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客戶進行寒暄的方法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:和客戶約在會議室見面,剛坐下就搜腸刮肚想找點話說,結果憋出一句“最近天氣挺熱的”,客戶禮貌性笑笑,然后空氣突然凝固?或者微信上給客戶發消息,打完“X總好”就不知道接什么,生怕說多了打擾,說少了顯得敷衍?
其實,寒暄不是“沒話找話”,更不是浪費時間的客套——它是打開客戶心防的“鑰匙”,是建立信任的“第一步”。做好了,客戶會覺得“這人懂我”;做不好,可能還沒開始談正事,就已經在心里給你打了“不專業”的標簽。
今天這篇文章,咱們就聊聊“怎么和客戶寒暄不尷尬、還能拉近距離”。從底層邏輯到具體場景的實操方法,再到新手最容易踩的坑,全給你講透。看完你會發現:原來自然的寒暄,真的有方法可循。
一、先搞懂:寒暄的本質不是“聊天”,是“找共鳴”
很多人覺得寒暄難,是把它當成了“表演”——非要顯得自己情商高、會說話,結果越想表現越僵硬。其實,真正有效的寒暄,核心是“找到共同點”。
你想啊,客戶每天見那么多人,為什么要記住你?要么你說的話讓他覺得“哎,這人跟我有點像”,要么你聊的事戳中了他的“小在意”。比如:
客戶桌上擺著孩子的照片,你說“這是您家小朋友吧?看著跟您一樣愛笑”(戳中“為人父母的驕傲”);
冬天見面,你搓著手說“今天風太大了,我騎車過來耳朵都凍紅了,您平時通勤怎么過來呀?”(用“共同的生活體驗”拉平距離);
線上溝通時,客戶朋友圈剛發了爬山的動態,你可以說“看您發的朋友圈,上周去爬XX山了?我去年也去過,山頂的風景確實絕了!”(用“共同經歷”建立連接)。
記住:寒暄不是“我要表現什么”,而是“我能和你聊點什么”。放下“必須說漂亮話”的負擔,從“觀察”和“傾聽”開始,反而更容易找到共鳴點。
二、3個高頻場景+3個實用公式,新手直接套用
不同場景下,寒暄的“打開方式”不一樣。比如線下見面和微信聊天,節奏、話題深度都得調整。下面這3個場景,是工作中最常遇到的,每個場景給你一個“萬能公式”,照著用基本不會出錯。
場景1:初次見面(線下拜訪/會議)——從“環境細節”切入,安全又自然
初次見面最忌諱“查戶口式提問”(“您多大了?哪里人?”),也別一上來就夸“您真年輕/真厲害”(顯得刻意)。最安全的切入點,是“眼前的環境”——客戶的辦公室、會議室,甚至你們見面的地點,都藏著話題。
公式:觀察細節+具體描述+自然提問
舉個例子:
看到客戶辦公室有綠植:“您這盆綠蘿養得真好啊,葉子油亮亮的,我自己養的總黃葉,您平時是不是有什么小技巧?”(細節:綠蘿狀態;描述:油亮亮、不黃葉;提問:養植技巧——客戶大概率會分享,甚至主動帶你看其他植物)
會議室墻上掛著公司活動照片:“這是你們團建去海邊拍的吧?看著天氣特別好,當時玩了什么項目呀?”(細節:團建照片;描述:海邊、天氣好;提問:具體活動——客戶會回憶開心的事,情緒立刻放松)
冬天見面,客戶穿了件有設計感的外套:“您這件外套版型真好看,顏色也特別顯氣質,是最近新買的嗎?”(細節:外套版型/顏色;描述:顯氣質;提問:購買時間——如果客戶說“穿好幾年了”,還能接“那保養得真好,看來您很會挑衣服”)
關鍵:提問要“開放式”,別問“是不是”“好不好”,要問“怎么做到的”“當時怎么樣”“有什么感受”——客戶有話可說,寒暄才能持續下去。
場景2:線上溝通(微信/電話)——用“時間錨點”或“共同事件”破冰
線上寒暄比線下難,因為看不到表情和環境,很容易“尬聊”。這時候,用“時間錨點”(比如當下的時間、節日)或“共同事件”(比如之前聊過的事、行業熱點)開頭,會更自然。
公式:時間/事件+個人感受+關聯客戶
舉幾個例子:
周一上午微信溝通:“X總,周一上午是不是都特別忙?我剛開完早會,感覺腦子還沒轉過來,您今天上午節奏快嗎?”(時間錨點:周一上午;個人感受:忙、腦子沒轉過來;關聯客戶:您的節奏——客戶大概率會說“是啊,一堆事”,然后就能順著聊工作節奏)
節日前后:“X總,昨天冬至您吃餃子了嗎?我們家包了三種餡,結果我媽非說我調的餡太咸,您家平時誰做飯呀?”(時間錨點:冬至;個人感受:被媽媽吐槽;關聯客戶:家里做飯的人——生活化話題,拉近距離)
聊過合作細節后:“X總,上次您說你們團隊在趕XX項目,這兩天進度順利嗎?我上周幫客戶趕項目,連續熬了兩個通宵,現在看到PPT都怕了,您團隊效率高,應該沒這么緊張吧?”(共同事件:之前聊的項目;個人感受:熬通宵、怕PPT;關聯客戶:團隊效率——既關心客戶,又用自嘲拉平距離)
提醒:線上寒暄別太長,3-5句話就夠。目的是讓客戶感受到“你記得他”“你有關心他”,不是真要聊半小時——畢竟大家都忙,適可而止更顯分寸。
場景3:老客戶維護——用“記憶點”喚醒關系,比“群發祝福”更有用
老客戶寒暄最容易犯的錯是“群發式關心”(“X總,節日快樂”“最近還好嗎”)——客戶收到一堆類似消息,根本記不住你。真正有效的老客戶寒暄,是“喚醒你們之間的專屬記憶”。
公式:回憶共同經歷+細節描述+當下關心
比如:
之前和客戶一起參加過展會:“X總,還記得去年上海展會嗎?咱們在展臺聊到閉館,您當時說特別看好XX技術,今年你們團隊是不是在這方面有新動作了?”(共同經歷:上海展會;細節:聊到閉館、XX技術;當下關心:新動作——客戶會覺得“你居然記得我說過的話”,好感度瞬間拉滿)
給客戶寄過特產:“X總,上次給您寄的老家蘋果,您嘗了嗎?我媽說今年雨水少,甜度比去年還高,您要是覺得好吃,過段時間我再給您寄點,家里還有好幾箱呢。”(共同經歷:寄蘋果;細節:媽媽說的話、甜度;當下關心:是否好吃、是否需要再寄——用“生活化細節”顯得真誠,不是刻意討好)
知道客戶有個小習慣:“X總,您上次說每天早上必喝一杯手沖咖啡,我最近試了個新豆子,口感和您之前說的那款有點像,回頭給您寄點嘗嘗?您平時買豆子都在哪挑呀?”(共同經歷:客戶的習慣;細節:手沖咖啡、新豆子;當下關心:購買渠道——記住客戶的“小偏好”,比說十句“您辛苦了”更有用)
核心:老客戶寒暄,“具體”比“熱情”更重要。別泛泛地說“好久不見”,而是說“上次見面您穿的那件藍色襯衫,我印象特別深”——細節越具體,客戶越覺得“你重視我”。
三、避開這5個“坑”,寒暄不尷尬、還加分
知道了“怎么說”,還得知道“不能說什么”。下面這5個坑,新手特別容易踩,一定要避開:
坑1:聊“敏感話題”——薪資、年齡、婚姻、健康,提都別提
除非客戶主動說,否則絕對不要問“您多大了”“結婚了嗎”“一個月掙多少”“最近是不是瘦了,身體還好嗎”——這些話題很容易讓客戶不舒服。比如客戶最近減肥失敗,你說“您是不是胖了”,哪怕是開玩笑,也可能讓對方尷尬。
坑2:過度“打探隱私”——客戶的家事、公司內部矛盾,少打聽
有的人為了“拉近距離”,會問“您孩子學習怎么樣”“你們公司最近是不是在裁員”——這些屬于“隱私邊界”。客戶愿意說,你就聽;客戶不說,千萬別追問。記住:寒暄是“建立連接”,不是“查戶口”。
坑3:上來就“推銷”——寒暄時提產品,等于把客戶推遠
“X總,最近我們新出了個產品,特別適合您……”——如果你一寒暄就說這個,客戶會立刻警覺:“他找我就是為了賣東西”。寒暄的目的是“拉近距離”,不是“直接轉化”。先讓客戶覺得“你是個有趣/真誠的人”,后面談業務才會更順利。
坑4:沒話找話硬聊——沒話題時,“安靜”比“尬聊”更體面
有時候實在找不到話題,別硬憋。可以微笑著說“那我們先看看資料?”或者“您先忙,我等您幾分鐘”——安靜但不尷尬,比沒話找話強。真正的高情商,是接受“偶爾的沉默”。
坑5:只說不聽——客戶說話時,別打斷、別玩手機
寒暄是“雙向溝通”,不是你一個人說。客戶說話時,要看著對方眼睛,點頭回應,偶爾插一句“是嗎?”“后來呢?”——讓客戶感受到“你在認真聽”。最忌諱客戶說話時你玩手機、東張西望,或者急著打斷說“我也是我也是”——顯得特別沒禮貌。
四、老銷售不說的“進階技巧”:讓客戶記住你的“小細節”
如果你想讓客戶不僅“不反感”,還能“記住你”,可以試試這兩個“小心機”:
技巧1:用“自嘲”拉平距離,比“吹牛”更討喜
沒人喜歡和“完美的人”聊天,但大家都喜歡和“真實的人”相處。適當自嘲一下,反而能讓客戶放松。比如:
遲到了幾分鐘:“實在不好意思X總,我剛才在樓下找停車位,繞了三圈才找到,感覺自己像個路癡,您平時開車來這邊也好找車位嗎?”
聊到運動:“我之前辦了張健身卡,結果一年去了不到5次,現在都過期了,您平時怎么堅持鍛煉的?求經驗!”
自嘲不是貶低自己,而是用“小缺點”讓客戶覺得“哦,他和我一樣,也有搞不定的事”——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。
技巧2:記住“客戶的小事”,下次見面“精準投喂”
比如客戶上次說“最近睡眠不好”,下次見面可以帶一小包助眠的茶,說“X總,上次聽您說睡眠不太好,我媽給我寄了點酸棗仁茶,我覺得還不錯,給您帶了一小包試試”;客戶說“喜歡周杰倫的歌”,下次微信聊天可以發一句“剛聽到周杰倫的《晴天》,突然想起您之前說喜歡他的歌,是不是瞬間回到青春了?”
這些“小事”可能客戶自己都忘了,但你記住了,還“用行動回應”——客戶會覺得“他居然把我的話放在心上”,信任感直接拉滿。
最后想說:
寒暄的核心,從來不是“話術”,而是“真誠”。你是不是真的關心客戶,是不是真的想了解他,對方其實能感覺到。
技巧只是“輔助”——比如幫你找到話題、避開尷尬,但真正打動人的,是你眼里的笑意、認真的傾聽,以及那句“我記得你說過……”
下次和客戶見面,別緊張,就把他當成一個“想認識的新朋友”——聊聊天氣,說說生活,問問他最近的小煩惱或小開心。聊著聊著你會發現:原來自然的寒暄,就像呼吸一樣簡單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69737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