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老年人交談的技巧
咱們身邊是不是常有這樣的場景:想陪爸媽或家里老人聊聊天,可沒說幾句就冷場了;要么就是老人反復(fù)說過去的事,你插不上話,只能干巴巴聽著;有時候想勸他們別太節(jié)儉,結(jié)果話一出口就成了“頂嘴”……其實啊,和老年人聊天,真不是“隨便說說話”那么簡單,里面藏著不少能讓彼此都舒服的小門道。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,怎么和家里的長輩聊天能更順暢、更暖心,讓他們愿意說,咱們也樂意聽。
為什么和老人聊天總“卡殼”?先搞懂這幾個“隱形障礙”
說實話,很多時候咱們覺得和老人聊不到一塊兒,不是誰的錯,而是忽略了彼此之間的“差異”。這些差異就像溝通里的“小坎兒”,不提前留意,聊著聊著就容易“絆住腳”。
第一個坎:生理變化帶來的“接收差異”
人上了年紀,聽力、視力、反應(yīng)速度都會慢慢變化。比如你說話像“機關(guān)槍”似的快,老人可能只聽清一半;你指著手機上的小字說“這個新聞特有意思”,老人瞇著眼半天看不清,自然沒興趣接話。還有些老人怕麻煩晚輩,聽不清也不好意思總問“你再說一遍”,只能笑著點頭,其實根本沒明白你在說啥。
第二個坎:記憶特點帶來的“話題循環(huán)”
咱們年輕人聊天,話題總跟著“新鮮事”走,今天聊熱搜,明天聊新電影。但老人的記憶里,最鮮活的往往是年輕時的經(jīng)歷——比如他們怎么認識的、養(yǎng)孩子多不容易、過去的苦日子怎么熬過來的。這些事他們可能說過十遍八遍,但每次說都像第一次想起,因為那些經(jīng)歷是他們?nèi)松镒钌羁痰摹板^點”。咱們覺得“又說這個”,其實是沒get到:對他們來說,重復(fù)說這些,是在確認“我經(jīng)歷過,我被記得”。
第三個坎:價值觀的“時代鴻溝”
老人的消費觀、生活習(xí)慣,大多和他們成長的年代有關(guān)。比如他們舍不得扔舊東西,可能是因為挨過餓、受過窮,“浪費”在他們看來是天大的事;他們總勸你“早點結(jié)婚生子”,可能是因為在他們的年代,“成家立業(yè)”就是人生的“標準答案”。如果咱們直接說“您這想法太老了”,其實是否定了他們一輩子的生活經(jīng)驗,換誰聽了心里都不舒服。
掌握這5個技巧,和老人聊天像“老朋友嘮嗑”一樣自然
其實和老人聊天,就像學(xué)騎自行車——剛開始覺得難,找對方法了,就會越來越順。下面這幾個技巧,都是身邊人試過管用的,你可以直接“抄作業(yè)”。
技巧一:先“調(diào)頻”再開口,讓老人“聽得清、接得住”
和老人聊天,第一步不是“說什么”,而是“怎么說”。就像聽收音機,得先調(diào)到對的頻率,聲音才能清楚。
調(diào)語速:把“倍速”降到0.75倍
咱們平時和朋友聊天,語速可能像“1.5倍速播放”,但對老人來說,太快了大腦來不及反應(yīng)。可以試試把語速放慢,一句話說完稍微停半秒,給他們留個“消化”的時間。比如不說“今天我去超市買了菜順便取了快遞回來做了飯”,而是拆成短句:“今天我去超市了,買了您愛吃的西紅柿。回來路上取了個快遞,是給您買的襪子,您摸摸軟和不?”
調(diào)音量:別扯著嗓子喊,但要“咬字清楚”
很多人覺得老人聽力不好,就使勁喊,其實老人可能只是“高頻聽力”下降(比如“s、sh”這類音聽不清),大聲喊反而讓他們覺得吵。正確的做法是:稍微提高一點音量,但重點是“咬字清晰”,比如把“這件事”說成“這-件-事”,每個字稍微分開一點,比扯著嗓子喊管用多了。
調(diào)用詞:把“新詞匯”翻譯成“老人能懂的話”
年輕人嘴里的“yyds、絕絕子、內(nèi)卷”,老人聽著像“天書”;說“我在網(wǎng)上買的”,不如說“就是以前咱們?nèi)ペs集,現(xiàn)在不用出門,人家把東西送到家”;說“這個APP能視頻”,不如說“這個小方塊(指手機),按一下就能看見遠方的小姑,就像她站在咱們面前一樣”。用他們熟悉的事物打比方,溝通瞬間“無障礙”。
技巧二:用“回憶錨點”打開話匣子,讓老人“有話說、愿意說”
很多人發(fā)愁“和老人沒話題聊”,其實老人的人生就是一座“故事寶庫”,關(guān)鍵是你會不會“尋寶”——找對“回憶錨點”,他們能跟你聊上一下午。
錨點1:具體的“老物件”
家里的老照片、舊家具、老人常用的東西,都是最好的話題引子。比如拿起一張老照片問:“媽,這張照片是您和我爸在哪兒拍的呀?當時您穿的這件衣服真好看,誰給您買的?”老人看到照片,記憶一下子就被激活了,會告訴你照片背后的故事,甚至連帶說出更多過去的事。
錨點2:他們“擅長的領(lǐng)域”
每個老人都有自己的“拿手絕活”,可能是做飯、種菜、織毛衣,也可能是講過去的歷史。比如你可以說:“爸,您以前在工廠是技術(shù)能手,我記得您修收音機特別厲害,您給我講講當時怎么修的唄?我現(xiàn)在手機壞了都不知道咋辦。” 夸他們“厲害”,其實是給他們“被需要”的感覺,他們會特別樂意分享。
錨點3:“和他們相關(guān)”的小事
別總聊自己的工作、煩惱(除非他們主動問),多聊點和他們有關(guān)的事。比如:“樓下張阿姨今天問我,您上次教她腌的蘿卜干咋那么脆,她也想學(xué)著做,您啥時候有空再教教她?” 老人聽到“自己的經(jīng)驗被別人認可”,會特別有成就感,話匣子自然就打開了。
技巧三:把“否定”換成“補臺”,聊天不嗆火、更暖心
和老人聊天最容易“翻車”的,就是直接否定他們的想法。比如他們說“隔夜菜熱一熱還能吃”,你直接說“不行!隔夜菜有亞硝酸鹽,吃了會生病!” 老人聽了肯定不樂意:“我吃了一輩子都沒事,你就是瞎講究!” 其實換個說法,效果完全不一樣。
公式:先肯定+再補充+給臺階
比如老人堅持要吃隔夜菜,你可以說:“媽,我知道您是怕浪費,過日子仔細慣了(肯定)。不過醫(yī)生說,夏天天氣熱,菜放冰箱超過8小時,亞硝酸鹽會變多,吃了可能鬧肚子(補充)。要不咱們今天少做一點,剛好夠吃,明天想吃再做新鮮的,您看行不?(給臺階)” 先認可他們的初衷(怕浪費),再給出具體理由,最后讓他們做決定,老人更容易接受。
再舉個例子:老人非要給孩子穿很多衣服,你別說“穿太多會熱出病”,可以說:“爸,您是怕孩子凍著,心疼孩子(肯定)。不過現(xiàn)在屋里有暖氣,穿太厚孩子一跑就出汗,風(fēng)一吹反而容易感冒(補充)。咱們給他穿件薄棉襖,外面套個馬甲,熱了能脫,冷了能穿,您覺得呢?(給臺階)” 這樣說,老人覺得你懂他的心意,自然愿意聽你的。
技巧四:學(xué)會“接住”重復(fù)的話,聽懂“話背后的情緒”
幾乎每個老人都會反復(fù)說某幾件事:“你小時候啊,我?guī)闳ペs集,你非要買那個糖人”“當年我上班,每天走十里地,腳都磨破了”……很多人聽煩了,要么敷衍點頭,要么打斷說“您都說八百遍了”。其實老人重復(fù)說這些,不是“記性差”,而是在表達一種情緒——可能是懷念過去的美好,可能是想讓你知道“我為你付出過”,也可能只是覺得“孤單,想有人陪我說說話”。
正確的做法:不打斷,回應(yīng)“情緒”而不是“內(nèi)容”
比如老人又說“你小時候買糖人”,你別不耐煩,可以笑著說:“是啊,我還記得呢!當時您不給我買,我還坐地上哭鼻子,最后您還是給我買了,那糖人甜了我好幾天(回應(yīng)內(nèi)容)。現(xiàn)在想想,那時候您工資才多少錢啊,還給我買那么貴的糖人,肯定舍不得給自己買好吃的吧(回應(yīng)情緒)?” 老人聽到你記得細節(jié),還懂他的不容易,心里會特別暖,可能還會跟你說更多當時的心情。
如果實在聽太多次,可以“輕輕轉(zhuǎn)移話題”
比如老人說了五遍“當年上班走路”,你可以說:“爸,您那時候真不容易,現(xiàn)在可好了,出門有公交有地鐵。對了,昨天我坐公交,看到咱們小區(qū)門口新開了個公園,里面有好多老人在打太極,您不是喜歡太極嗎?改天我陪您去看看?” 先回應(yīng)他的情緒,再自然地把話題轉(zhuǎn)到新的、他可能感興趣的事上,既不傷人,又能讓聊天繼續(xù)。
技巧五:用“小事邀約”代替“沒事常來”,讓陪伴更實在
咱們常對老人說“有空我就來看您”“沒事常給您打電話”,但“有空”“沒事”太模糊了,老人聽了心里沒底。不如換成具體的“小事邀約”,讓他們知道“你真的想陪他”。
比如打電話時不說“有空再聊”,而是“媽,明天上午10點我給您打電話啊,您記得那會兒別出門,咱們聊聊您昨天看的那個電視劇”——具體到時間和話題,老人會覺得“你把我放在心上了”,甚至?xí)崆捌诖@個電話。
去看望老人時,別光說“我?guī)湍牲c啥”,直接上手做具體的小事:“爸,我?guī)湍咽謾C里的字體調(diào)大一點,這樣您看新聞不用瞇眼”“媽,您上次說洗衣機有點響,我看看是不是管子沒放好”。比起空泛的“我來陪您”,這些動手做的小事,更能讓老人感受到“被關(guān)心”。
其實啊,和老年人聊天,技巧只是“工具”,最核心的是“用心”——用心聽他們沒說出口的情緒,用心理解他們的經(jīng)歷,用心讓他們知道“你在乎他”。有時候,哪怕你什么都不說,只是坐在他們身邊,聽他們慢慢說,幫他們遞杯水,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陪伴。畢竟對老人來說,比起“聊什么”,更重要的是“有人愿意和我聊”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67292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