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從小學口才有什么好處
你家孩子是不是也這樣:課堂上明明會的問題,老師一叫就臉紅到脖子根,支支吾吾說不出完整話;和小伙伴玩時,想加入游戲卻不知道怎么開口,只能在旁邊默默看著;甚至在家讓他復述學校的趣事,都說得顛三倒四,你得連蒙帶猜才能聽懂?
其實不止你家娃,現在很多家長都在為孩子的“表達力”發愁。但你可能沒意識到,從小學口才,根本不是讓孩子變成“小演說家”,而是給他們一把打開世界的鑰匙——這把鑰匙能幫孩子建立自信、理清思路、交到朋友,甚至悄悄影響未來的人生高度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,孩子早學口才,到底能收獲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。
一、自信不是天生的,口才是“底氣放大器”
我見過太多內向的孩子,不是不想說,而是“怕說錯”。有個朋友的女兒朵朵,一二年級時特別安靜,上課從不舉手,有次老師讓她讀課文,她站在那兒眼淚都快掉下來了,就是張不開嘴。后來朋友帶她學了半年口才,有次學校搞親子活動,朵朵居然主動舉手要當主持人。朋友說,那天看著女兒拿著話筒,雖然聲音有點抖,但眼睛亮亮的,把串詞說得清清楚楚,她偷偷在臺下抹了好幾次眼淚。
你看,口才訓練最直接的作用,就是幫孩子打破“表達恐懼”。剛開始可能只是對著鏡子說、對著玩偶說,慢慢敢在小組里說,最后能在幾十人面前說。這個過程中,孩子會發現:“原來我說話時,別人會認真聽;原來我表達的觀點,也能得到認可?!边@種“被看見、被肯定”的感覺,會像陽光一樣照進心里,讓他們慢慢相信“我能行”。
而且你發現沒?自信的孩子不是不緊張,而是緊張了也敢開口。就像學自行車,摔過幾次才敢騎快,口才也是一樣,練得多了,孩子就知道“就算說錯也沒關系,大不了重新說”。這種“不怕犯錯”的底氣,比任何道理都能讓孩子更勇敢。
二、說話有條理的孩子,大腦更會“搭框架”
前幾天和一位語文老師聊天,她說現在很多孩子寫作文“像流水賬”,就是因為“腦子里沒框架”。比如寫《我的一天》,要么東一句西一句,要么干巴巴幾句話就結束了。但她帶過一個學口才的學生,寫作文特別不一樣:早上做了什么(起因),為什么覺得這件事有趣(經過),最后有什么收獲(結果),邏輯清清楚楚,連細節描寫都比別人豐富。
這其實不是巧合。口才訓練里最基礎的“復述故事”“即興表達”,本質上是在練“結構化思維”。比如老師會讓孩子用“首先…然后…最后…”講一件事,或者用“因為…所以…”說明一個觀點。時間長了,孩子的大腦會形成一種“自動分類”的習慣:拿到一個話題,先想“核心是什么”“分幾點說”“怎么說別人才聽得懂”。
這種能力可不只幫孩子寫好作文。你想啊,以后孩子做數學題,能理清“已知條件是什么、求什么、用什么公式”;長大了工作匯報,能說清“問題是什么、原因有哪些、解決方案是什么”。語言是思維的外衣,說得清楚的孩子,想得一定更明白。
三、會表達的孩子,從小就懂“怎么讓人舒服”
上周在小區游樂場,看到兩個孩子搶玩具,一個哇哇大哭,一個氣得直跺腳,誰也不讓誰。但旁邊有個小男孩走過去,拉著他們說:“你們看,這個玩具可以兩個人一起玩呀,你先搭城堡,他來放小人,這樣是不是更好?”兩個孩子居然真的停下來,跟著他一起玩了。后來才知道,這個小男孩在學口才,老師經常教他們“怎么用別人能接受的方式提建議”。
其實社交里最核心的不是“會說話”,而是“會換位思考”。口才課上的“情景模擬”,就是讓孩子在練習中學會“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”。比如老師會設置“朋友誤會你了怎么辦”“拒絕別人時怎么說才不傷人”這樣的場景,讓孩子試著表達。時間長了,孩子會慢慢明白:“說話不是只說自己想說的,還要想對方想聽什么、能接受什么。”
這種“共情力”有多重要?你想想,一個會說“媽媽,我知道你上班很累,但我真的很想讓你陪我讀10分鐘書”的孩子,是不是比只會哭鬧“你不陪我就是不愛我”的孩子,更容易得到理解?會表達的孩子,從小就能用語言搭建和別人的“情感橋梁”,這種能力會讓他們走到哪里都受歡迎。
四、別小看“會說話”,這是學業的“隱形加分項”
可能有家長覺得:“口才再好,成績不好有什么用?”但你知道嗎?現在很多學校的“綜合素質評價”里,“課堂參與度”“小組合作表現”“演講答辯能力”已經占了不小的比重。我同事的兒子去年升初中,面試時老師問他“你覺得小學生應不應該用手機”,他有條理地說:“我覺得可以用,但要有時間限制。因為手機能查資料、學知識,但玩太久會影響視力和學習。我們家規定每天只能用20分鐘,我覺得這樣很好?!本鸵驗檫@段表達,老師當場就說“這孩子思路很清晰”。
而且課堂上敢發言的孩子,更容易被老師關注,學習效率也更高。你想啊,老師提問時,孩子能快速組織語言回答,說明他在認真聽講,還能跟上老師的思路;小組討論時,孩子能主動分享觀點,也能從別人的發言里學到東西。這種“積極互動”的學習狀態,可比悶頭做題有效多了。
之前看到一個數據,說在重點中學里,“課堂發言積極”的學生,平均成績比“從不發言”的學生高15%左右。不是說口才直接提分,而是會表達的孩子,更擅長抓住學習中的“互動機會”,把被動聽課變成主動學習。
五、未來社會最缺的不是“會做事”,而是“會表達”
前幾天刷到一個新聞,某互聯網大廠招聘產品經理,面試題里居然有“現場推銷一支筆”“用3分鐘講清楚你最失敗的一次經歷”。HR說:“現在技術好的人很多,但能把復雜問題講簡單、把抽象想法說明白的人太少了?!?
這其實是未來社會的趨勢:無論做什么工作,“會表達”都是核心競爭力。醫生要向患者解釋病情,老師要向學生講清知識點,程序員要向團隊說明代碼邏輯,就連創業者,也得會向投資人講清楚“我的項目為什么值得投”。不會表達的人,就算能力再強,也可能因為“說不明白”而錯失機會。
而從小練口才的孩子,早就習慣了“在不同場合、對不同的人,用不同的方式表達”。他們知道對小朋友要說“簡單有趣的話”,對老師要說“有條理的話”,對陌生人要說“禮貌客氣的話”。這種“溝通靈活性”,會讓他們在未來的職場和生活中,比別人多很多“被看見”的機會。
其實說到底,讓孩子學口才,不是為了讓他們成為“演講冠軍”,而是給他們一種“表達的勇氣”和“溝通的智慧”。當孩子敢開口、會思考、懂共情,他們才能真正享受和世界對話的樂趣,也才能在未來的人生里,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。
所以如果你家孩子現在還不敢舉手發言,別急著催他“大膽點”,不如試試從“每天讓他講一件開心的事”開始,慢慢幫他找到表達的自信。畢竟,每個孩子心里都有很多話想說,我們要做的,就是幫他們把聲音傳出去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63373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