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分鐘愛國主題演講稿
摘要:
提到愛國,你可能會想到課本里的英雄故事,或是閱兵式上的鋼鐵洪流。但今天我想和你說:愛國從不是遙遠的口號,它藏在每個普通人的日常里——是早餐攤老板凌晨4點升起的國旗,是戍邊戰士風雪中挺直的脊梁,是你我認真生活的每一個瞬間。3分鐘很短,但足夠讓我們明白:愛國,就是做個“靠譜”的中國人。
一、歷史的回響:有些故事,我們不能忘
你有沒有在某個瞬間,突然被“愛國”這兩個字戳中?
去年我去參觀抗戰紀念館,在一面布滿彈孔的舊軍旗前站了很久。講解員說,這是1943年常德會戰中,一個叫“八百壯士”的連隊留下的。他們平均年齡不到20歲,打到最后只剩7個人,軍旗卻始終沒倒。當時我就在想:這些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年輕人,他們圖什么呢?
后來我在老兵回憶錄里找到了答案。有個叫張富清的老兵說:“我打仗不是為了當英雄,就是想讓以后的人能吃飽飯、能安穩過日子。” 你看,這就是最樸素的愛國——不是為了自己,是為了“后來人”。
現在我們逛博物館,看到的是文物;但對他們來說,那是用命護著的“家”。就像北京胡同里的老槐樹,樹干上刻著幾十年前的彈痕,可每年春天照樣抽出新枝。這就是中國的根:不管經歷多少風雨,總有人撐著,總有人盼著,總有人把希望的種子往下傳。
二、身邊的答案:愛國,藏在“煙火氣”里
說實話啊,以前我也覺得“愛國”這詞兒挺大的,好像得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才行。直到去年冬天,我遇到了兩件小事。
第一件事,是小區門口的早餐攤。老板姓李,每天凌晨3點就起來和面,5點出攤,攤位最顯眼的地方插著一面小國旗。有次我問他:“李叔,您這國旗天天擦,不累嗎?” 他一邊揉面一邊說:“累啥?我爸以前是軍人,他說國旗就是家的臉面,不能臟。我現在每天賣600個包子,供倆孩子讀書,看著國旗飄著,就覺得日子有奔頭。”
第二件事,是我表妹。她是護士,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,主動報名去方艙醫院。走之前她給我發微信:“姐,我有點怕,但穿上防護服,看到墻上‘中國加油’四個字,突然就不怕了。” 后來她跟我說,方艙里有個阿姨,每天帶著大家唱《我和我的祖國》,有人哭,有人笑,但所有人眼里都有光。
你發現沒?愛國從來不是少數人的“壯舉”,而是多數人的“日常”。是戍邊戰士在零下40度的邊防線上寫下“清澈的愛,只為中國”;是張桂梅老師在大山里辦女高,讓2000多個女孩走出大山;是外賣小哥暴雨天送餐時,順手把路邊的國旗撿起來擦干凈;是你下班回家,看到小區門口的保安師傅認真地給國旗敬禮——這些藏在煙火氣里的瞬間,才是愛國最真實的樣子。
三、我們的接力:做個“靠譜”的中國人,就是愛國
可能有人會問:“我就是個普通人,既不能上戰場,也不能當英雄,怎么愛國?”
其實答案很簡單:做個“靠譜”的中國人,就是最好的愛國。
靠譜,是對自己的生活負責。你認真工作,把手里的活兒干明白,讓家人過上好日子——這是愛國;你好好讀書,將來用知識為社會做點事——這也是愛國。就像袁隆平院士說的:“人就像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。” 我們每個人都做一粒“靠譜”的種子,中國這片土地才能長出希望。
靠譜,是對身邊的人溫暖。前幾天看到個新聞:山東有個公交車司機,遇到老人上車沒帶錢,他說“沒事,我幫您付”;后來老人專門送來了一袋自己種的花生,說“不能讓你白幫忙”。你看,這種普通人之間的善意,就是“家國”的溫度。我們對父母孝順,對朋友真誠,對陌生人多一點體諒——這些小事,聚在一起就是中國的“人情味”。
靠譜,是對這片土地珍惜。你隨手關燈,節約一度電;你把垃圾扔進分類箱,少用一個塑料袋;你出國旅游時,遵守當地規則,不隨地吐痰——這些事很小,但世界看中國,就是看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樣子。就像那句話說的:“你站立的地方,就是你的中國;你怎么樣,中國便怎么樣。”
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:“愛國,是一種本能,就像你愛你的家,不需要理由,卻藏在每一個細節里。” 3分鐘很短,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,做個“靠譜”的中國人——認真生活,溫暖待人,珍惜這片土地,那么無數個“3分鐘”加起來,就是中國的未來。
謝謝大家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47351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