銷售不會說話怎么辦
摘要: 銷售不會說話,從來不是“口才差”的鍋,而是沒掌握“客戶想聽什么”的溝通邏輯。很多銷售新人(甚至老銷售)總覺得“嘴笨”是天生缺陷,其實90%的溝通問題,都能通過“提前準備+精準表達+刻意練習”解決。這篇文章會拆解“不會說話”的具體表現,分析背后的核心原因,再給出3個能立刻上手的落地方法,幫你從“客戶不想聽”變成“客戶主動聊”。
一、你以為的“不會說話”,其實是這3個坑
先別著急否定自己“天生不是做銷售的料”,咱們先看看,你是不是也掉過這些“溝通陷阱”——
1. 客戶問“有什么優勢”,你把說明書背了一遍
上周跟一個做建材銷售的朋友吃飯,他吐槽:“客戶問我家瓷磚比別家好在哪,我把‘防滑系數高、吸水率低、花色多’全說了,結果客戶聽完就說‘我再看看’,明明我們產品真的好啊!”
這不是“不會說話”,是你說的“優勢”,客戶根本不關心。客戶買瓷磚是為了“防滑”嗎?不是,是為了“家里老人小孩洗澡不摔跤”;是為了“吸水率低”嗎?不是,是為了“用十年都不會發黃開裂”。你說的是產品參數,客戶想聽的是“這跟我有什么關系”。
2. 聊了半小時,客戶突然說“我沒興趣”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:熱情洋溢地介紹產品,從功能到服務講得唾沫橫飛,客戶全程點頭,結果最后來一句“謝謝,我暫時不需要”。
問題出在哪?你光顧著“說”,沒想著“聽”。就像醫生看病,總得先問“你哪不舒服”,再開藥方吧?銷售也是一樣,你連客戶到底想要解決什么問題都沒搞清楚,說再多都是自說自話。我見過最夸張的案例:一個銷售跟客戶聊了40分鐘凈水器,最后才發現客戶家里剛裝了新的,人家只是來問“濾芯怎么換”。
3. 談價格時被壓價,你只會說“這是最低價了”
“能不能再便宜點?”“別家比你便宜200呢!”——遇到這種問題,你是不是瞬間慌了,要么硬邦邦說“不行,這已經是底價”,要么只能找領導申請降價?
其實客戶壓價,不一定是嫌貴,可能是想“確認自己沒買虧”。你要是只會說“最低價”,反而讓客戶覺得“還有降價空間”。之前有個賣軟件的銷售跟我分享,他遇到客戶壓價時,會說:“王總,您看咱們聊了這么久,您最在意的是數據安全和售后服務對嗎?我們的價格確實比小品牌高10%,但這10%里包含了7×24小時的技術支持,上次您說最怕系統崩潰影響業務,我們的工程師到現場平均只要40分鐘,這部分保障您覺得值不值?” 客戶聽完,反而不再提降價了。
二、為什么你總覺得“不會說話”?核心原因就一個
很多人把“不會說話”歸咎于“口才不好”,其實大錯特錯。我見過不少內向的銷售,平時不愛說話,但簽單率特別高;也見過很多“嘴甜”的銷售,客戶表面客氣,就是不買單。
真正的問題,是你把“溝通”當成了“說服”,而不是“連接”。
銷售的本質是“幫客戶解決問題”,溝通的目的是“讓客戶相信你能解決他的問題”。所以溝通不是比誰話說得多、說得漂亮,而是比誰能精準抓住客戶的“需求點”“顧慮點”“決策點”,用他能聽懂的話,把“你需要”和“我能給”連起來。
就像談戀愛,你天天說“我對你好”,對方可能沒感覺;但你說“你上次說加班總吃不上飯,我給你帶了保溫飯盒,早上熱飯方便”,對方反而覺得“你懂我”。銷售和客戶的關系,也是一樣。
三、3個“笨辦法”,讓客戶主動說“我需要”
別再羨慕那些“天生會說話”的銷售了,下面這3個方法,不需要你口才多好,只要肯花時間準備、刻意練習,3周就能看到變化。
1. 溝通前做“客戶畫像表”:把“我要說什么”變成“他關心什么”
核心邏輯: 客戶關心的永遠不是產品,而是“產品能幫他解決什么麻煩/帶來什么好處”。提前搞清楚客戶的身份、痛點、需求,溝通時才能“說到他心坎里”。
具體步驟:
第一步:列3個關鍵問題(見下表),見客戶前花5分鐘填好,沒答案就想辦法問(比如通過客戶公司官網、同行、之前的溝通記錄)。
客戶身份(如老板/采購/使用者) | 他最頭疼的問題(比如成本高/效率低/怕出錯) | 他做決策最在意什么(價格/效果/服務/口碑) |
---|---|---|
例:餐飲老板 | 員工流動快,培訓新人耗時間 | 性價比高,操作簡單,售后響應快 |
第二步:把產品賣點“翻譯”成客戶利益。比如你賣ERP系統,賣點是“數據實時同步”,翻譯給餐飲老板就是“不用再等財務每天匯總報表,你隨時打開手機就能看各門店的營收、庫存,晚上回家也能盯店”。
案例: 我帶過一個新人小李,賣辦公家具的,一開始見客戶就說“我們的椅子是人體工學設計,護腰”。后來用了這個方法,見客戶前先查對方公司是互聯網企業(員工久坐),填好表格:客戶身份是行政經理,頭疼“員工總抱怨腰疼請假”,決策在意“員工滿意度+預算”。再溝通時,小李說:“張經理,我看咱們公司年輕人多,平時加班也多吧?之前有個互聯網客戶跟我說,他們員工因為腰疼每個月要請3天假,算下來人均損失2000多。我們這款椅子有腰枕自動調節,員工反饋坐8小時腰不酸,他們行政經理說自從換了椅子,請假率降了40%,算下來半年就把椅子錢省回來了。您看要不要給您寄個樣品,讓員工試試?” 結果客戶當場就定了100把。
2. 溝通中用“3個提問公式”:讓客戶說得多,你聽得準
核心邏輯: 客戶說得越多,暴露的需求和顧慮就越多,你才能“對癥下藥”。但提問不是“查戶口”,要問得自然、有價值。
3個萬能提問公式:
現狀型提問: “您現在用的是什么產品/方法?用了多久了?”(了解客戶當前情況,找痛點)
例:賣打印機的可以問:“您現在辦公室用的是哪款打印機?平時打印量大概多少?”
困難型提問: “用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么不方便的地方?比如速度慢/容易卡紙/耗材貴?”(引導客戶說出痛點)
例:接著上面的問題:“那平時打印的時候,會不會覺得速度有點慢?尤其是月底報表多的時候,會不會耽誤事?”
影響型提問: “這個問題如果一直解決不了,對您的工作/生意影響大嗎?”(放大痛點,讓客戶覺得“必須解決”)
例:“如果每個月因為打印機卡紙、維修耽誤2天,員工效率低了,客戶催單又急,會不會影響咱們公司的口碑?”
注意: 提問后一定要“閉嘴聽”,別打斷客戶。客戶說的時候,記重點(比如他反復提到“效率”“成本”),這些就是你后面溝通的“關鍵詞”。
3. 溝通后做“復盤3問”:每次進步一點點,半年就是溝通高手
核心邏輯: 沒人天生會溝通,厲害的銷售都是“摔出來”的。每次溝通完,花5分鐘復盤,比盲目見10個客戶有用。
復盤3問(拿張紙寫下來):
1. 這次溝通,客戶說的哪句話讓我印象最深?(可能是他的痛點、顧慮,或者對你的認可)
2. 我哪句話說完,客戶反應最好/最差?(反應好的下次復制,反應差的想想怎么改)
3. 如果重來一次,我會怎么調整開場/提問/介紹產品?(具體到某句話,比如“上次客戶問價格,我直接報了價,下次可以先說‘價格要看您的具體需求,我先給您介紹下最適合您的方案,您看行嗎?’”)
舉個例子: 小王第一次見客戶,客戶問“你們跟A品牌比有什么優勢”,他支支吾吾沒說清,客戶走了。復盤時他寫:“客戶提到A品牌,說明他對比過,下次可以提前查A品牌的短板(比如售后差),然后說‘A品牌確實性價比高,不過很多客戶反饋他們售后響應要2天,咱們是2小時上門,您平時做項目趕進度,肯定怕設備壞了沒人管吧?’” 第二次見類似客戶,他就用了這個說法,客戶當場約了第二次面談。
最后想說:
銷售不會說話,真的不是什么大問題。就像開車、游泳,沒人天生就會,都是練出來的。關鍵是別把“口才”當成門檻,而是把“客戶需求”當成導航——你說的每句話,都圍繞“他需要什么”“我怎么幫他”,自然就不會“不會說話”了。
從今天開始,見客戶前先填“客戶畫像表”,溝通時多問“現狀-困難-影響”,結束后花5分鐘復盤。堅持1個月,你會發現:客戶不僅愿意聽你說,還會主動跟你聊。
畢竟,最好的溝通不是“我說服你”,而是“你覺得我懂你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38041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