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口才訓練史_口才好的勵志名人
你是不是也覺得,那些站在臺上侃侃而談的人,天生就長了一副好口才?好像他們開口就能抓住人心,隨便說幾句都能讓人信服。但你不知道的是,很多我們眼中“口才好”的名人,早年可能比你還“嘴笨”——有人口吃到說不出完整句子,有人上臺緊張到忘詞,有人甚至因為表達能力差被當眾嘲笑。
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些“口才大神”的訓練史:他們到底踩過哪些坑?又用了什么方法把“短板”練成“王牌”?或許你會發現:口才從來不是天生的禮物,而是練出來的本事。
一、從“口吃患者”到“世紀演說家”:丘吉爾的“魔鬼訓練法”
提到口才好的名人,丘吉爾絕對繞不開。他那句“我們將戰斗到底”的演講,至今聽來仍讓人熱血沸騰。但你知道嗎?這位英國首相早年是個嚴重的口吃患者,連簡單的單詞都要卡半天,上學時還因為說話結巴被老師當眾模仿。
他的“逆襲”不是靠天賦,而是靠“死磕”
丘吉爾自己說過:“我的舌頭是我最不聽話的器官。”為了克服口吃,他用了三個“笨辦法”,一練就是幾十年:
1. 含著石子練發音
他聽說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用這個方法矯正口吃,就找了幾顆小石子含在嘴里,每天對著鏡子朗讀演講稿。石子磨得牙齦出血是常事,但他硬是把每個音節咬得清清楚楚。后來有人問他:“疼嗎?”他笑著說:“疼,但總比被人嘲笑‘說不出話’強。”
2. 對著大樹“演講”
年輕時的丘吉爾經常跑到郊外,找一棵大樹當“聽眾”,把當天的新聞、自己的觀點編成演講詞,聲情并茂地講給大樹聽。他會刻意放慢語速,注意停頓和重音,甚至模仿議會里議員的語氣。有農民路過看到,還以為他“精神不正常”,但他不管——“反正樹不會笑我,練熟了再去見人。”
3. 把演講稿“刻”進腦子里
丘吉爾的演講從不照本宣科,但他會把稿子改到“能背到做夢都在說”。他曾為一篇20分鐘的演講改了17遍,每個詞、每個停頓都反復推敲。他說:“只有把內容爛熟于心,開口時才能騰出腦子想‘怎么說’,而不是‘說什么’。”
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:他的演講成了二戰時英國的“精神武器”,連對手希特勒都評價他:“丘吉爾的口才,比英國的軍艦還可怕。”
二、從“英語差等生”到“演講達人”:馬云的“厚臉皮訓練法”
馬云的口才不用多說,不管是早期創業時“忽悠”十八羅漢,還是后來在國際舞臺上侃侃而談,總能讓人聽得津津有味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他小時候英語成績差到被老師罵“腦子不開竅”,第一次高考英語才考了1分。
他的“口才秘籍”:把“丟臉”當“練習”
馬云后來在采訪里說:“我口才好?都是被‘逼’出來的。”他的訓練方法,核心就一個字:“敢”——
1. 西湖邊“抓老外”練口語
為了練英語,馬云中學時每天早上5點起床,跑到西湖邊找外國游客“聊天”。一開始他只會說“Hello”“How are you”,老外問深一點的問題,他就只能干瞪眼。但他不怵,聽不懂就比劃,說錯了就笑著道歉:“Sorry, my English is poor, but I want to learn.” 就這樣練了8年,不僅英語流利了,還練出了“不管對方是誰,都能聊兩句”的膽量。
2. 當老師“逼自己會講”
馬云后來成了英語老師,他說這是“練口才的最好機會”。因為要讓學生聽懂、喜歡聽,他必須把復雜的語法講得簡單有趣,還要隨時應對學生的提問。他會提前把課備得滾瓜爛熟,然后在課堂上故意“即興發揮”——比如講著講著突然編個小故事,或者讓學生上臺辯論,自己當裁判。“當老師最大的好處是,你必須‘輸出’,輸出多了,自然就會‘表達’了。”
3. 創業時“對著空氣練融資”
早期創業缺錢,馬云要去見投資人,但他知道自己“長得不帥,又沒啥背景”,只能靠口才打動人。他會對著辦公室的空氣模擬融資場景,把投資人可能問的問題寫在紙上,一個一個練回答。有一次他對著鏡子練到凌晨,同事路過還以為他在自言自語。后來他去美國見投資人,雖然被拒絕了37次,但每次被拒后他都會復盤:“剛才哪個地方說得不夠清楚?下次怎么說才能讓人相信?”
現在回頭看,馬云的口才不是“天生會說”,而是“不得不說”——為了目標,放下臉皮去練,在一次次“說錯”“被拒”中磨出來的。
三、從“內向女孩”到“國民主持人”:董卿的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
董卿的口才,是“溫柔里帶著力量”的代表。不管是《朗讀者》里的即興點評,還是春晚救場時的從容淡定,都讓人覺得“聽她說話是種享受”。但她自己說過:“我小時候是個特別內向的孩子,見了生人就躲,更別說當眾說話了。”
她的“口才密碼”:用“積累”代替“技巧”
董卿的口才,沒有那么多“訓練套路”,更多是“慢功夫”——
1. 把“閱讀”當成“日常飯”
董卿從小學開始,每天雷打不動讀1小時書,這個習慣堅持了40多年。她不挑書,歷史、文學、哲學都看,甚至連字典都會翻著讀。她說:“肚子里有東西,說話才有底氣。你讀過的書、見過的事,都會變成你的‘素材庫’,需要的時候自然能拿出來用。”比如《朗讀者》里,她對每篇文章的點評都恰到好處,不是背出來的,而是真的“讀進去了”。
2. 提前“做功課”,拒絕“臨時抱佛腳”
很多人覺得董卿的即興發揮很厲害,但她背后下的功夫遠超想象。每次主持節目,她都會提前把嘉賓的資料、作品翻個底朝天,甚至會去嘉賓的家鄉、工作的地方走走,了解他們的故事。有一次錄節目,嘉賓提到一句冷門的古詩,她當場接出了下一句,還講了背后的典故——其實是前一天晚上她特意查了嘉賓的所有訪談,看到這句詩后專門去查了資料。“所謂‘即興’,不過是‘有備而來’的自然流露。”
3. 對著鏡頭“練眼神和語氣”
剛當主持人時,董卿總覺得自己“表情僵硬,語氣平淡”。她就把自己的主持片段錄下來,反復回看:哪里語速太快了?哪里眼神飄了?哪里的停頓不對?她甚至會模仿前輩主持人的語氣,對著鏡子練微笑、練眼神交流。“說話不只是‘說內容’,還要‘傳情緒’。你的眼神、語氣、小動作,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感受。”
四、從“跑龍套演員”到“高情商發言人”:黃渤的“臨場應變訓練法”
黃渤的口才,是“接地氣”的代表。不管是采訪被刁難,還是頒獎禮上遇到突發狀況,他總能用幽默化解尷尬,讓人覺得“這人太會說話了”。但他早年跑龍套時,因為長相被導演說“你這形象,還是別說話了,演個啞巴吧”。
他的“口才秘訣”:在“實戰”中練反應
黃渤的口才,不是在教室里練出來的,而是在一次次“被懟”“被質疑”中磨出來的——
1. 跑龍套時“聽人說話”
黃渤早年在劇組跑龍套,沒臺詞的時候,他就坐在旁邊觀察:導演怎么跟演員溝通?老演員怎么接戲?場務怎么協調矛盾?他說:“口才好的人,不一定是說得最多的,但一定是‘聽得懂’的人。你得知道對方想要什么,才能說到點子上。”比如有一次導演罵演員“你這演的什么玩意兒”,黃渤在旁邊聽著,默默記下來:“下次如果我被罵,怎么回應既能承認錯誤,又不讓場面太僵?”
2. 被刁難時“不硬懟,繞著說”
黃渤采訪里被問過很多尖銳問題,比如“你覺得自己好看嗎?”他不直接說“好看”或“不好看”,而是笑著說:“我媽覺得我挺帥的,她審美一直很穩定。”還有一次頒獎禮,主持人故意調侃他“穿得像睡衣”,他馬上接:“這是專門為頒獎典禮準備的‘舒適風’,畢竟待會兒要抱獎杯,穿太緊了不方便。”他說:“說話不是‘辯論賽’,沒必要非要贏。把對方的‘刁難’變成‘玩笑’,大家都舒服。”
3. 生活里“刻意練幽默”
黃渤私下里是個“段子手”,但他說幽默不是天生的,是“練出來的”。他會刻意記一些有趣的小事,比如朋友聊天時的金句、路上看到的搞笑場景,然后試著用自己的話講出來。他還會觀察喜劇演員的表演,學他們的節奏和語氣。“幽默的核心是‘反差’和‘共情’,你得知道大家為什么笑,才能說到點子上。”
普通人能從這些名人身上學到什么?
看了這么多名人的口才訓練史,你會發現:沒有誰天生就“會說話”,但他們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“笨辦法”,并且堅持了下去。如果你也想提升口才,不用學什么“高級技巧”,先試試這3件事:
1. 別怕“說錯”,先敢“開口”
丘吉爾含石子練發音,馬云西湖邊抓老外聊天,本質上都是“放下臉皮”。口才就像肌肉,越練越靈活,一開始說得不好沒關系,說多了自然就順了。
2. 積累“素材庫”,別讓腦子“空轉”
董卿的閱讀,黃渤的“聽人說話”,都是在積累素材。平時多看書、多觀察、多記筆記,遇到需要表達的時候,才有東西可說。
3. 在“實戰”中復盤,別只練“理論”
不管是演講、聊天還是面試,每次說完都想想:哪里說得好?哪里可以改進?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怎么說?口才是“用”出來的,不是“學”出來的。
最后想說:口才從來不是“天賦”,而是“選擇”——選擇花時間去練,選擇放下臉皮去試,選擇在一次次“不完美”中慢慢進步。就像丘吉爾說的:“成功不是終點,失敗也不是末日,重要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。” 練口才這件事,也是如此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30496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