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提高孩子口才
摘要
孩子口才好,不是天生“會說話”,而是后天“練出來”的。很多家長愁孩子“在家是話癆,出門變啞巴”“說話沒邏輯,半天講不清一件事”,其實核心問題不在孩子“笨”,而在我們沒找對方法。今天分享5個經過驗證的落地技巧,從家庭環境到場景訓練,帶家長一步步幫孩子從“不敢說”到“敢說”,從“說不清楚”到“說得好”,普通孩子也能練出好口才。
一、先別急著“教”,先搞懂孩子“為啥不愛說”
咱們當爸媽的總覺得“孩子口才差,多練練就好”,但你有沒有想過:孩子為啥不敢開口?我見過太多家長,孩子一說錯就打斷“你這不對,應該這樣說”,或者總拿“你看人家XX多會說”對比,結果孩子越說越怕,甚至干脆閉嘴。
真實案例:鄰居家6歲的朵朵,在家能跟爸媽講半小時動畫片劇情,可一到幼兒園分享會就躲在后面。后來才發現,朵朵媽媽總在她說話時“糾錯”——“這句話主謂賓不對”“這里應該用‘因為所以’”。孩子慢慢覺得“我說不好,會被批評”,自然就不敢說了。
其實孩子“不愛說”的核心原因就兩個:要么怕說錯被否定,要么不知道說什么。所以提高口才的第一步,不是急著教技巧,而是先給孩子“敢說”的底氣。
二、家庭是“口才訓練場”,這3個小習慣比報班更有用
口才的核心是“表達能力”,而表達能力的基礎,是“有東西想說”和“知道怎么說”。家庭環境就是最好的練習場,這3個小習慣,每天花10分鐘就能做,比花幾千塊報班還管用。
1. 每天15分鐘“家庭聊天會”:讓孩子有“表達欲”
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,總習慣問“今天乖不乖?”“作業寫完沒?”——這種封閉式問題,孩子最多回答“乖”“寫完了”,根本練不了表達。不如換成“開放式提問”,引導孩子多說細節。
具體做法:
晚上吃飯時,每人說一件“今天最開心/最生氣的事”,要求說清楚“時間+地點+發生了什么+你的感受”。比如孩子說“今天開心”,你可以追問:“是上午還是下午呀?在哪里發生的?當時還有誰?你為什么覺得開心呀?”
周末散步時,玩“我看到了什么”游戲:讓孩子描述路邊的樹、花、行人,比如“媽媽你看,那棵樹的葉子有的黃有的綠,風一吹像在跳舞,樹下還有個小妹妹在撿葉子,她的裙子是粉色的……”
效果:堅持1個月,孩子會從“說一句話”變成“說一段話”,慢慢就有了“主動表達”的欲望。我表姐家孩子以前說話就“嗯啊”,現在能主動跟親戚講“上周去公園喂鴿子,有只鴿子搶了我手里的面包,翅膀還碰到我手了,癢癢的”,細節越來越豐富。
2. 讓孩子當“小老師”:把“輸入”變成“輸出”
孩子聽故事、看動畫片時,其實是在“輸入信息”,但“輸入”不等于“會表達”。讓孩子當“小老師”,把聽過的故事、學過的知識“講出來”,既能鍛煉邏輯,又能積累表達素材。
具體做法:
讀完繪本后,讓孩子“給爸爸講一遍”,家長故意“裝傻”提問:“剛才故事里的小兔子為什么要去森林呀?它遇到狐貍時說了什么?最后它有沒有找到胡蘿卜?”
孩子學了新技能(比如折紙、畫畫),讓他“教媽媽做”:“你剛才折的小船好漂亮,能不能一步一步教媽媽?第一步要做什么?這里為什么要對折呀?”
注意:孩子講錯時別急著打斷,先聽完,再用“補充式”引導。比如孩子漏了故事里的關鍵情節,你可以說:“媽媽剛才好像聽到小兔子還帶了一個籃子,你覺得它籃子里裝了什么呀?”——既保護孩子的積極性,又幫他完善表達。
3. 允許孩子“頂嘴”:別把表達欲掐死在萌芽里
很多家長討厭孩子“頂嘴”,覺得“沒規矩”,但其實“有理有據的頂嘴”是很好的口才練習。孩子敢跟你爭辯,說明他在組織語言、表達觀點,這比“只會聽話”重要100倍。
舉個例子:孩子想買玩具,你說“家里玩具夠多了,不買”,孩子可能會說“可是這個是樂高,我可以拼出機器人,還能跟哥哥一起玩,以前的玩具都是小車,不一樣!”——這時候別發火,反而可以說:“你覺得這個樂高和以前的玩具有3個不同點,對嗎?那你說說,拼機器人需要幾步?你打算什么時候拼?”
孩子會發現:“我的想法被尊重,說話有用”,自然更愿意表達。當然,“頂嘴”不等于“撒潑打滾”,如果孩子只是哭鬧,要告訴他:“好好說話,把你的理由講清楚,媽媽才聽得懂。”
三、從“敢說”到“會說”:3個階梯訓練,幫孩子說得有條理
解決了“敢說”的問題,下一步就是“會說”——說話有條理、有重點,讓人聽得懂、愿意聽。很多孩子說話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”,不是因為“笨”,而是沒掌握表達的“結構”。這3個階梯訓練,從簡單到復雜,家長可以帶著孩子練。
第一階:“一句話說清楚”——用“5W1H”練概括能力
孩子剛開始表達時,最容易“說半天說不到重點”。比如問他“今天在學校做了什么”,他可能說“玩了滑梯,還吃了蘋果,老師講故事了,小明還搶我橡皮……”,一堆細節卻沒重點。
訓練方法:教孩子用“5W1H”(誰、什么時候、在哪里、做了什么、為什么、怎么樣)概括。比如讓孩子描述“今天的美術課”,引導他說:“今天上午(時間),我(誰)在美術教室(哪里)畫了一只小貓(做了什么),因為我喜歡小貓(為什么),老師還夸我畫得像(怎么樣)。”
日常練習:吃水果時讓孩子介紹“這個蘋果是什么顏色?吃起來怎么樣?你為什么喜歡吃?”;看到路上的汽車,讓他說“這是一輛什么車?它要去哪里?你覺得它開得快還是慢?”——從生活小事練起,孩子慢慢就知道“說話要講重點”。
第二階:“一段話講明白”——用“總分總”練邏輯
等孩子能說清楚一句話,就可以教他“總分總”結構:先總說觀點,再分說理由,最后總結。這種結構簡單好記,孩子學會了,不管是講故事還是回答問題,都會顯得有條理。
舉個例子:讓孩子分享“最喜歡的玩具”,用“總分總”可以這樣說:
總:“我最喜歡的玩具是積木。”
分:“第一,它有很多顏色,紅的、藍的、黃的,拼起來很漂亮;第二,我能用它拼出城堡、汽車,還能拼出機器人;第三,我可以和哥哥一起拼,兩個人合作很開心。”
總:“所以我最喜歡積木,它能讓我變聰明,還能和哥哥玩。”
練習技巧:剛開始孩子可能記不住“總分總”,可以用手勢輔助:說“總”時舉一只手,說“分”時伸出三根手指(代表三個理由),說“總”時再舉另一只手。多練幾次,孩子就會形成條件反射。
第三階:“互動中會說話”——教孩子“接話”和“提問”
口才好的孩子,不光會“說”,還會“聽”和“互動”。很多孩子跟人聊天時,別人說完他只會“嗯”“哦”,顯得很尷尬,其實是沒學會“接話”和“提問”。
2個實用技巧:
接話時“重復+補充”:別人說“今天天氣真好”,孩子可以說“是啊,陽光暖暖的(重復對方觀點),你今天有沒有出去玩呀?(補充問題)”;同學說“我昨天看了奧特曼”,孩子可以說“奧特曼是不是會打怪獸呀(重復),你看的是哪一集?里面的怪獸長什么樣?(補充問題)”
提問時“問細節”:跟小朋友玩時,別只會問“你幾歲了”,可以問“你最喜歡的動畫片是什么?里面你最喜歡哪個角色?為什么喜歡他?”——細節問題能讓聊天繼續下去,孩子也會顯得更“會社交”。
真實反饋:我同事的兒子以前跟小朋友玩,總是自己玩自己的,學了這兩個技巧后,有次聚會主動問另一個孩子:“你手里的變形金剛是汽車人嗎?它能變成什么車?你教我怎么變好不好?”兩個孩子聊了半小時,同事說“第一次見他這么會跟人聊天”。
四、生活場景是“實戰場”:這些機會千萬別錯過
口才不是“練出來”就完了,得在真實場景中“用起來”才能真正提升。生活中到處都是練習機會,家長別總覺得“孩子小,說不好丟人”,大膽讓他去嘗試,比在家練100次都有用。
1. 購物時讓孩子“開口問”
去超市買東西,讓孩子問收銀員:“阿姨,這個面包多少錢?”“請問牛奶在哪里賣?”;去餐廳吃飯,讓他跟服務員說:“我要一份兒童套餐,不要香菜,謝謝。”
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害羞,家長可以先示范:“你看媽媽怎么問,然后你試試,媽媽在你旁邊。”第一次孩子可能聲音小,但只要開口了,就夸他:“你剛才問得很清楚,阿姨都聽懂了,比媽媽小時候勇敢多了!”——孩子得到正反饋,下次就更愿意說了。
2. 聚會時讓孩子“說幾句”
家庭聚會、生日會時,鼓勵孩子說幾句祝福的話,不用太長,比如“祝奶奶生日快樂,身體健康”“謝謝叔叔送我的禮物,我很喜歡”。如果孩子緊張,提前在家排練一下,告訴他:“你就像平時跟媽媽講故事一樣說,大家都會為你鼓掌的。”
我朋友家孩子以前在聚會上從不說話,有次提前跟他排練了“祝爺爺生日快樂,我給爺爺畫了一幅畫,希望爺爺喜歡”,說完后全家人鼓掌,孩子回來跟媽媽說:“原來說話被人夸這么開心!”
3. 遇到問題讓孩子“自己說”
孩子玩具被搶了、想買東西了,別急著替他解決,讓他自己跟對方溝通。比如玩具被搶,可以引導他說:“這是我的玩具,我還沒玩完,你可以等我玩完再借給你,好嗎?”;想買書時,讓他跟爸爸說:“爸爸,我想買這本《恐龍百科》,因為我想知道霸王龍有多大,它吃什么,看完我可以講給你聽。”
孩子會發現:“說話能解決問題”,自然更愿意主動表達。
五、家長最容易踩的3個坑,千萬別犯!
最后想提醒家長:提高孩子口才,“不做錯”比“做對”更重要。這3個坑很多家長都踩過,一定要避開:
1. 別用“你怎么這么笨”否定孩子:孩子說錯話、說不清楚時,別說“這么簡單都不會”“你看XX比你強多了”,換成“沒關系,慢慢說,媽媽在聽”“你剛才說到XX,能不能再講詳細一點?”——否定會讓孩子害怕表達,鼓勵才能讓他越來越敢說。
2. 別只“教技巧”不“給素材”:很多家長天天讓孩子“練口才”,卻從不帶孩子看書、出門、體驗生活。孩子沒見過世面、沒讀過故事,肚子里沒“貨”,怎么可能會說話?多帶孩子去公園、博物館,讀繪本、看紀錄片,積累的素材多了,表達自然有內容。
3. 別急著“求快”:口才是長期能力,不是練一周就能變好的。有的孩子3歲就能說會道,有的孩子6歲還不愛開口,這都正常。家長要做的是耐心陪伴,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——今天比昨天多說了一句話,明天比今天多講了一個細節,都是進步。
其實孩子天生就有表達欲,從咿呀學語到滿地跑著喊“媽媽看”,他們一直在努力“說話”。我們要做的,不是“教”他們怎么說,而是保護好這份表達欲,給他們“敢說”的底氣、“會說”的方法、“用說”的機會。慢慢來,你會發現:那個曾經躲在你身后不敢開口的小不點,慢慢就能清晰、自信地表達自己了——這才是口才最珍貴的樣子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kczx/19608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