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視制作簡介
摘要
你有沒有好奇過,那些讓你熬夜追的劇、反復刷的電影,到底是怎么“變”出來的?從一個模糊的想法到屏幕上的光影故事,影視制作遠不止“拍視頻”那么簡單——它像一場精密的“創意工程”,需要幾十上百人的團隊協作,經歷“把夢畫出來把畫拍下來把拍的剪漂亮”三大階段。這篇文章會拆解影視制作的全流程,從前期的“紙上談兵”到后期的“魔法加工”,帶你看懂每部作品背后的“血汗細節”,幫你搞懂:想入行該從哪學?一部劇的預算都花在哪了?為什么有些鏡頭拍100遍都不滿意?
一、影視制作:不止“拍電影”那么簡單
提到“影視制作”,很多人第一反應是“扛著攝像機到處拍”。但其實,真正的影視制作更像“蓋大樓”——拍攝只是“砌墻”的環節,前期得先“畫圖紙”(劇本、策劃),后期還得“裝修”(剪輯、特效),最后才能“開門迎客”(發行)。
簡單說,影視制作是“將創意轉化為視聽作品的全過程”,小到3分鐘的廣告片,大到3小時的電影,核心邏輯都離不開“前期籌備中期拍攝后期制作”三大階段。但別以為只有大公司才能做,現在手機拍vlog、剪短視頻,其實也算“迷你版影視制作”,只是專業團隊會把每個環節拆解得更細、要求更高。
舉個例子:你刷到的一條15秒爆款短視頻,可能團隊花了2天寫腳本、1天拍、3天剪;而一部院線電影,從劇本開發到上映,平均要2-3年,預算從幾百萬到上億不等——錢和時間,大多花在你“看不見”的細節里。
二、前期籌備:把“想法”變成“作戰圖”
如果把影視制作比作“打仗”,前期籌備就是“制定作戰計劃”。這個階段不碰攝像機,卻決定了作品的“生死”——多少好創意因為前期沒準備好,拍到一半卡殼、超預算,最后不了了之。
1. 劇本開發:故事的“骨架”怎么搭?
所有影視作品的起點,都是“故事”。哪怕是紀錄片,也得先有“想表達什么主題”的核心。專業團隊會經歷“選題大綱初稿改稿定稿”的過程,有些劇本甚至改幾十遍都很正常。
比如《甄嬛傳》的劇本,編劇流瀲紫從小說改編到劇本,花了近2年,光人物小傳就寫了幾十萬字——每個角色的性格、動機、甚至說話習慣,都提前“設定”好,拍的時候演員才有方向。這里的關鍵是:好劇本不是“寫得華麗”,而是“邏輯自洽+有情緒鉤子”,讓觀眾能跟著角色走。
2. 團隊組建:誰來當“指揮官”和“士兵”?
劇本定稿后,就要搭團隊了。核心崗位包括:
制片人:“大管家”,管錢、管人、管進度,確保項目不跑偏;
導演:“總指揮官”,負責把劇本“可視化”,決定鏡頭怎么拍、演員怎么演;
攝影指導:“畫面總監”,定風格(比如《狂飆》的“電影感”靠手持攝影+低飽和色調);
美術指導:“場景設計師”,搭景、選道具(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的長安城,是美術團隊花6個月1:1還原的);
演員統籌:“選角導演”,找合適的演員(不是名氣越大越好,《隱秘的角落》選秦昊,就是因為他“自帶陰郁感”)。
小成本項目可能一人多職,但大項目分工極細,甚至有“場務組長”“道具助理”這種聽起來不起眼、但缺了就亂套的崗位。
3. 堪景、分鏡、預算:把“抽象”變“具體”
劇本和團隊到位后,就得“落地”了:
堪景:導演帶著攝影、美術去實地看景,比如拍古裝劇要找古城,拍現代劇要選符合角色身份的家(《三十而已》顧佳的家,選在上海外灘江景房,就是為了體現她的“中產身份”);
分鏡腳本:導演畫的“漫畫版劇本”,每個鏡頭的景別(遠/中/近景)、角度(俯拍/仰拍)、演員動作,都標得清清楚楚——相當于給拍攝團隊“畫了路線圖”;
預算表:制片人最頭疼的環節,要把“工資、場地、設備、道具、后期”等所有開銷列出來,比如拍一場爆炸戲,光特效預算可能就占總預算的30%。
劃重點:前期籌備越細,拍攝時越省心。 很多新人項目失敗,就是因為前期覺得“差不多就行”,結果拍到一半發現“場景不對”“錢不夠”,只能硬著頭皮改。
三、中期拍攝:在片場和“意外” battle
前期準備得再充分,到了拍攝現場,還是會遇到各種“幺蛾子”:演員忘詞、天氣突變、設備故障……這也是為什么導演總說“片場沒有完美的一天”。
1. 拍攝流程:從“開機”到“殺青”的日常
正式拍攝前,會有“開機儀式”(圖個吉利),然后按“拍攝計劃”走——通常不是按劇情順序拍,而是按場景集中拍(比如先把所有“醫院戲”拍完,再拍“家里戲”,節省場地和設備成本)。
每天的流程基本是:
走位:演員先按分鏡“走一遍戲”,導演和攝影看調度是否合理;
布光錄音:燈光師根據攝影要求打光(比如拍“悲傷戲”用冷光,拍“溫馨戲”用暖光),錄音師架麥克風(避免穿幫,現在很多劇用“領夾麥”藏在衣服里);
實拍:導演喊“開始”,演員表演,攝影開機——一條沒過就“再來一條”,有些復雜鏡頭拍幾十遍很正常(比如《長津湖》的雪地戲,演員在零下30度的環境里,一天拍10多個小時);
收工復盤:晚上看當天拍的素材(叫“樣片”),確認沒問題再睡,有問題第二天重拍。
2. 片場“潛規則”:細節決定成敗
拍攝現場有很多“不成文的規矩”,其實都是為了效率:
導演喊“卡”之前,所有人不能動(包括場務、道具師),否則畫面穿幫;
演員表演時,工作人員不能說話、不能擋鏡頭(哪怕是遞水,都得等導演喊“停”);
拍外景時,最怕“不可抗力”:比如拍雨戲結果天晴了,拍晴天結果下雨了——這時候要么等,要么改劇本(《流浪地球2》拍太空電梯戲時,因為天氣原因,外景拍了3個月才完成)。
你可能不知道: 一部90分鐘的電影,平均要拍1000-2000個鏡頭,最終只用200-300個,剩下的都會被剪掉——所以演員常說“拍了個寂寞”,但這就是為了讓故事更緊湊。
四、后期制作:給素材“化妝”和“塑形”
拍完的素材,只是“生肉”,后期制作才是“烹飪”的過程——剪輯決定“故事怎么講”,調色決定“畫面好不好看”,特效決定“腦洞能不能實現”。
1. 剪輯:把“碎片”拼成“故事”
剪輯師拿到的是一堆“無序的鏡頭”(可能有幾百小時素材),要做的是:
粗剪:按劇本順序把鏡頭拼起來,去掉明顯拍壞的部分(比如演員笑場、鏡頭晃得太厲害);
精剪:調整節奏(比如緊張戲用快剪,抒情戲用長鏡頭),剪掉“廢話”(比如一段對話拍了5分鐘,只留1分鐘精華);
加字幕、配樂:字幕要清晰(現在很多劇用“大字幕”,就是為了照顧手機追劇的觀眾),配樂要“貼情緒”(《甄嬛傳》的“驚鴻舞”配樂,用古箏+笛子,既古風又有張力)。
經典案例:《無間道》里“天臺對峙”戲,原本拍了20分鐘,剪輯后只剩5分鐘,但節奏緊湊、臺詞鋒利,成了全片最經典的段落——這就是剪輯的魔力。
2. 調色:給畫面“定風格”
同樣的素材,調色前后完全是兩個感覺:比如《延禧攻略》用“莫蘭迪色”,低飽和、低對比,顯得高級;《魷魚游戲》用高飽和的紅綠色,突出緊張感。
調色師會根據導演要求,調整畫面的“亮度、對比度、色溫”:
冷色調(藍、綠):適合懸疑、悲傷戲;
暖色調(紅、黃):適合溫馨、懷舊戲;
高對比度:適合動作、犯罪片(比如《蝙蝠俠》);
低對比度:適合文藝片(比如《海街日記》)。
3. 特效:讓“不可能”變“可能”
現在的影視特效,早就不是“五毛特效”的時代了:
視效(VFX):比如《阿凡達》的潘多拉星球、《流浪地球》的行星發動機,都是電腦做的虛擬場景;
實體特效:比如《侏羅紀公園》的恐龍模型、《信條》的爆炸戲,用真實道具拍,更有質感;
動作捕捉:演員穿“綠衣服”表演,后期把動作“貼”到虛擬角色上(《指環王》的咕嚕、《猩球崛起》的凱撒都是這么做的)。
但特效不是“越多越好”,《隱入塵煙》全片幾乎沒特效,靠真實場景和演員表演,照樣拿獎——關鍵是“服務故事”。
五、那些你不知道的“幕后冷知識”
“殺青”不是結束:很多人以為“殺青”就是拍完了,其實只是中期拍攝結束,后期還要花幾個月甚至一年(《阿凡達2》拍了3年,后期做了5年);
演員的“假吃”和“真吃”:拍吃飯戲時,如果要拍好幾條,演員可能會吃撐(《武林外傳》閆妮拍“大嘴吃燒雞”戲,吃了8只雞),所以現在會用“道具食物”(比如假面條、假蛋糕);
預算都花在哪? 大制作電影中,演員片酬可能占30%-50%,特效占20%-30%,剩下的是場地、設備、團隊工資(小成本網劇可能把錢重點花在劇本和演員上,特效能省則省)。
影視制作是個“遺憾的藝術”——沒有絕對完美的作品,每個環節都可能有疏漏,但正是這些“不完美”和“團隊協作”,讓每部作品都獨一無二。如果你想入行,不用怕“門檻高”,從學剪輯、寫腳本開始,慢慢積累;如果你只是觀眾,下次看劇時,不妨多留意一個鏡頭的光影、一句臺詞的節奏——那些“看不見”的細節,藏著幕后人員的用心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Television/13985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