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i設計分類有哪些
如果你是剛接觸設計的小白,或者想轉行做UI卻對著“交互設計”“視覺設計”“動效設計”這些詞一頭霧水;如果你工作幾年,總覺得自己啥都會點但啥都不精,想找個方向深耕卻不知道從哪下手——那今天這篇文章,可能會幫你理清思路。
UI設計(用戶界面設計)這行,看似就“畫界面”三個字,實則細分方向多到能讓新人犯選擇困難癥。不是所有UI設計師都在做APP界面,也不是會用Figma就能通吃所有崗位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:UI設計到底有哪些分類?每個分類是做什么的?普通人該怎么選?
一、先搞懂:UI設計到底在做什么?
在聊分類前,得先明確一個核心:UI設計的本質,是“解決用戶和產品之間的溝通問題”。就像你去餐廳吃飯,菜單的排版(視覺)、服務員引導你點餐的流程(交互)、甚至餐具的擺放(體驗),都是“設計”的一部分——UI設計做的,就是讓用戶用產品時,像吃飯一樣順暢、舒服,甚至覺得“哎,這設計懂我”。
所以別覺得分類是“條條框框”,它其實是幫你聚焦:你到底想幫用戶解決“看”的問題,還是“用”的問題?想在手機上做文章,還是在汽車、手表這些新載體上找機會?
二、按「載體」分:不同屏幕,不同玩法
最直觀的分類方式,就是看你設計的“屏幕”長什么樣。不同載體的屏幕尺寸、使用場景、用戶需求天差地別,設計邏輯也完全不同。
1. 移動端UI設計:最“卷”但機會最多的基本盤
咱們每天刷的微信、抖音、淘寶,都屬于移動端UI設計。它的載體主要是手機(也包括平板),屏幕小、信息密度高,用戶注意力碎片化,所以設計核心是“在有限空間里,讓用戶快速找到想要的”。
具體做什么?
畫APP界面:首頁、詳情頁、個人中心這些頁面的布局、配色、圖標、字體;
適配不同手機:安卓和iOS的設計規范不一樣(比如iOS的返回鍵在左上角,安卓很多在右下角),得分別適配;
考慮“手勢操作”:下拉刷新、左右滑動切換頁面、長按彈出菜單,這些交互邏輯要在設計里體現。
舉個例子:抖音的首頁為什么是全屏視頻流?因為用戶打開抖音就是為了“刷”,全屏能減少干擾,下滑手勢又符合“無腦刷”的習慣——這就是移動端設計對“用戶場景”的適配。
適合誰? 剛入行的新人,建議從移動端入手。一是案例多、學習資料好找;二是市場需求大,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需要移動端設計師。
2. PC端UI設計:別以為“過時”,其實剛需一直都在
提到PC端,你可能會想到“老舊的網站后臺”,但其實PC端設計從未消失,反而在專業領域越來越重要。比如你用的PS、Figma、Excel,還有公司的OA系統、電商后臺、醫療管理軟件,都屬于PC端UI設計。
它的屏幕大、信息承載量高,用戶使用時通常是“專注工作”狀態,所以設計核心是“效率優先”——讓用戶能快速完成復雜操作,比如醫生在后臺錄入病歷,財務在系統里做報表,界面可以不花哨,但按鈕位置、數據排版必須清晰。
舉個例子:Figma的界面為什么把工具欄放在左側,畫布占滿中間?因為設計師需要高頻使用工具,左側固定更順手;畫布最大化,才能看清細節。反觀早期的一些設計軟件,工具欄東一個西一個,用起來就很費勁——這就是PC端設計對“工作效率”的追求。
適合誰? 喜歡邏輯梳理、對“系統感”敏感的人。PC端設計往往需要和產品經理、開發深度溝通,理解業務邏輯,成就感來自“讓復雜流程變簡單”。
3. 智能設備UI設計:未來5年最值得關注的“新藍海”
現在的“屏幕”早就不只是手機和電腦了。智能手表、車載系統、智能家居(比如冰箱、掃地機器人的控制屏)、VR/AR設備……這些新興載體的UI設計,正在成為行業新風口。
這類設計的特點是“場景化極強”。比如智能手表屏幕只有指甲蓋大,設計時要優先顯示核心信息(時間、步數、來電),多余的裝飾全砍掉;車載系統則必須考慮“駕駛安全”,按鈕要大、交互要簡單,語音控制優先于觸屏操作。
舉個例子:Apple Watch的“復雜功能”表盤,為什么能自定義顯示天氣、心率、日程?因為用戶戴手表時,抬手1秒內就要獲取信息,多一個步驟都嫌麻煩。而特斯拉的車載系統,把導航和音樂放在最顯眼的位置,就是因為開車時用戶最需要這兩個功能。
適合誰? 對新技術感興趣、喜歡“跨界”的設計師。這類崗位目前競爭小,但需要你懂點硬件邏輯(比如屏幕尺寸、觸摸靈敏度),甚至要學3D建模(比如VR界面),成長空間很大。
三、按「行業」分:設計目標決定設計邏輯
同樣是移動端UI,給電商APP和給社交APP做設計,思路完全不同。行業屬性會直接影響設計的“優先級”——你得先搞懂這個行業的用戶想要什么,才能做出“對的設計”。
1. 電商類UI設計:一切為了“讓用戶下單”
電商APP(淘寶、拼多多、京東)的核心目標是“賣貨”,所以設計要圍繞“提升轉化率”展開。你會發現這類界面有幾個共同點:
促銷信息突出:“限時折扣”“滿減券”的字體大、顏色艷,生怕用戶看不見;
購買路徑短:從商品圖到“加入購物車”“立即購買”,最多點2步就能完成;
信任背書多:評價、銷量、物流信息放在顯眼位置,降低用戶決策顧慮。
舉個例子:拼多多的首頁為什么堆滿了“9.9包郵”“砍一刀”的入口?因為它的用戶對價格敏感,設計就要用“低價刺激”和“社交裂變”(砍一刀)來促單。而淘寶的“天貓”頻道,則用更精致的圖片、品牌logo來突出“品質感”,吸引愿意為品牌買單的用戶。
需要重點關注的能力:懂點“消費心理學”,知道怎么用顏色(比如紅色刺激購買欲)、排版(比如把按鈕放在拇指最容易點到的位置)引導用戶行為。
2. 社交類UI設計:讓用戶“愿意留下來聊天”
社交APP(微信、微博、小紅書)的核心是“連接人”,設計目標是“提升用戶停留時間”和“互動率”。所以你會看到:
界面簡潔:微信的“發現”頁只有幾個圖標,沒有多余信息,因為社交的核心是“溝通”,太多干擾會讓人煩躁;
突出“人”的存在感:頭像、昵稱、動態內容放在視覺中心,讓用戶感覺“我在和活生生的人交流”;
互動入口明顯:點贊、評論、轉發按鈕設計得清晰易點,鼓勵用戶參與。
舉個例子:小紅書的“筆記”界面,為什么圖片占滿屏幕,文字只在下方?因為它的用戶是來看“內容”的(穿搭、美妝、旅行),大圖才能展示細節,吸引用戶看完并點贊。而微信的聊天界面,氣泡式對話框模擬“面對面說話”的場景,讓溝通更有溫度。
需要重點關注的能力:懂“用戶情緒”,知道怎么通過設計讓用戶感到“被理解”(比如微信的“拍一拍”,簡單的交互卻能傳遞情緒)。
3. 工具類UI設計:“好用”比“好看”更重要
工具類APP(比如導航類的高德地圖、效率類的Todo清單、辦公類的石墨文檔)的用戶,打開APP就是為了“解決某個具體問題”——導航到目的地、記個待辦事項、寫份文檔。所以設計核心是“功能優先”,好看是加分項,但不好用絕對不行。
這類界面通常有這些特點:
核心功能一眼可見:高德地圖打開就是地圖和搜索框,用戶不用思考“我該點哪”;
操作流程簡單:Todo清單的“添加待辦”按鈕通常在最顯眼的位置,點一下就能輸入,不用跳轉多個頁面;
反饋及時:比如你在石墨文檔里輸入文字,實時保存的提示會讓用戶安心。
舉個例子:為什么“番茄Todo”的計時界面那么簡潔?只有一個大番茄圖標和開始按鈕。因為用戶用它是為了專注工作,多余的設計反而會分散注意力。好用的工具類設計,就像一把趁手的螺絲刀,用戶拿到手就知道怎么用,用完就走,不需要“留戀”。
需要重點關注的能力:邏輯思維強,能把復雜功能拆解成簡單步驟,讓用戶“一看就懂,一用就會”。
四、按「功能側重」分: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?
除了載體和行業,UI設計還可以按“你最擅長的技能”來分。有些人天生對顏色、排版敏感,適合做視覺;有些人擅長梳理流程,適合做交互——找到自己的“長板”,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1. 視覺UI設計:讓界面“好看又有記憶點”
視覺UI設計師,簡單說就是“界面的化妝師”。他們負責界面的配色、字體、圖標、插圖、動效(簡單動效),讓界面不僅能用,還能讓人“哇,這個設計好漂亮”“一看就知道是XX品牌的APP”。
比如你看到小紅書的粉色系、網易云音樂的紅色系,都是視覺設計在傳遞品牌調性。視覺設計師需要懂色彩心理學(比如藍色讓人信任,適合金融APP)、版式設計(比如重點信息用大字體+對比色突出)、圖標設計(比如用線性圖標還是面性圖標,要和整體風格統一)。
適合誰? 審美在線、喜歡動手畫(或用軟件做)的人。但要注意:別只追求“好看”,視覺設計的最終目的是“幫用戶更好地理解內容”,而不是為了炫技。
2. 交互UI設計:讓界面“用起來順手”
交互UI設計師,更像“界面的導演”。他們不直接畫界面,而是設計用戶和界面的“互動方式”:用戶點了這個按鈕會發生什么?頁面跳轉邏輯是什么?遇到錯誤怎么提示用戶?
比如你在微信里發消息,發送成功會有“√”的提示,發送失敗會變紅并提示“重發”,這就是交互設計在背后起作用。交互設計師需要畫“原型圖”(用Axure、Figma等工具),梳理用戶流程圖,甚至要做用戶測試,看設計的流程是否順暢。
舉個例子:為什么很多APP的“返回”按鈕在左上角?因為早期手機沒有物理返回鍵,設計師約定俗成把返回放在左上角,用戶用久了形成習慣,突然改到別的位置就會覺得“不順手”——交互設計的核心,就是“順應用戶習慣,減少學習成本”。
適合誰? 邏輯清晰、喜歡琢磨“用戶為什么這么做”的人。交互設計需要懂用戶心理學,甚至要學點產品思維,因為你設計的流程會直接影響用戶是否愿意用這個產品。
3. 動效UI設計:讓界面“活起來”
動效UI設計師,是“界面的動畫師”。他們通過動效讓界面更有生命力:按鈕點擊時的微小反饋、頁面切換時的過渡動畫、加載時的loading動效……好的動效不僅好看,還能引導用戶注意力,減少等待焦慮。
比如你打開支付寶的“掃一掃”,掃碼框會有呼吸般的動效,告訴你“正在準備掃碼”;下拉刷新時的小動畫,會讓等待過程沒那么枯燥。動效設計師需要學AE、Principle等動效軟件,還要懂“動效邏輯”——什么時候該用動效?用什么樣的動效?(比如重要操作需要強反饋,次要操作簡單反饋即可)
適合誰? 對“動態”敏感、喜歡研究動畫原理的人。現在很多公司會招專門的動效設計師,尤其是大廠和注重體驗的產品,動效已經成了提升競爭力的關鍵。
五、新興分類:別只盯著“傳統UI”,這些方向正在崛起
行業在變,UI設計的分類也在擴展。這幾年有幾個新方向值得關注,說不定就是你彎道超車的機會:
AIGC UI設計:用AI提效,但別被AI取代
現在AI工具(比如Midjourney畫插圖、Figma的AI插件生成界面初稿)越來越成熟,很多基礎工作(比如畫標準圖標、生成配色方案)可以交給AI做。但AIGC UI設計不是“讓AI幫你畫圖”,而是“你懂怎么用AI,并且能優化AI的輸出”。
比如你讓AI生成一個電商首頁,AI可能會給你10個方案,但哪個符合品牌調性?哪個能提升轉化率?這需要設計師來判斷和修改。未來的UI設計師,必須懂AI工具,但更重要的是“審美和邏輯”——這些是AI暫時替代不了的。
全鏈路UI設計:“啥都會一點”的復合型人才
現在很多公司(尤其是中小公司)不喜歡“只懂視覺”或“只懂交互”的設計師,而是需要“全鏈路設計師”——能畫視覺稿,能做交互原型,甚至能簡單寫點HTML/CSS,和開發順暢溝通。
全鏈路不是“啥都不精”,而是“有一個核心技能,同時懂其他環節”。比如你主攻視覺,但也能畫原型、和產品經理聊需求,這樣的設計師在團隊里更受歡迎,職業天花板也更高。
最后想說:分類是為了更好地聚焦,而不是設限
聊了這么多分類,你可能會更糾結:“我到底該選哪個?”其實不用急著下定論。剛入行時多嘗試,做幾個不同方向的項目(比如先做個移動端APP,再試試PC端后臺),慢慢就會發現自己對哪個方向更有熱情。
UI設計的核心永遠是“解決問題”,分類只是幫你找到“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式”。無論是做視覺還是交互,在移動端還是智能設備,只要你能讓用戶用產品時說一句“這個設計真好用”,你就是個優秀的UI設計師。
至于怎么開始?挑一個你最感興趣的方向,先動手做個小項目(比如模仿你喜歡的APP畫一套界面,或者給家里的智能音箱設計一個新的控制界面),在實踐中慢慢摸索——畢竟,設計是做出來的,不是想出來的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Graphic_Design/62946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