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i界面設計的常見問題
做UI設計這行快8年了,見過太多設計師卡在“改了10版還被說不行”的坑里——不是審美不夠,也不是技術不行,而是忽略了那些“藏在細節里的致命問題”。今天就結合我踩過的坑、合作過的項目案例,跟你聊聊UI界面設計里最容易犯的10個錯,每個問題都給你說清楚“長什么樣”“為什么會踩坑”“怎么解決”,看完至少能讓你少改5版稿。
一、信息層級混亂:用戶盯著屏幕,卻找不到“該點哪里”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:設計稿里按鈕、文字、圖標堆了一屏幕,每個元素都想“突出”,結果用戶打開APP第一眼——“我該先看什么?重點是哪個?”
之前合作過一個工具類APP項目,設計師想把“所有功能亮點”都塞在首頁:頂部輪播Banner、中間6個功能入口、下面還有3個活動卡片,甚至每個按鈕都用了橙色(以為這樣顯眼)。結果內測時,80%的用戶反饋“找不到立即開始使用的按鈕”——因為所有元素視覺權重一樣,用戶根本抓不住重點。
為什么會踩坑:很多設計師總想著“把所有價值都展示給用戶”,卻忘了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。就像你去超市,貨架上全是紅色促銷標簽,反而不知道該買哪個。
3步解決法:
1. 先做“信息減法”:用“卡片分類法”讓用戶排序——把所有想放的內容寫在卡片上,讓目標用戶按“重要程度”排序,只留前3個核心信息;
2. 視覺上“分層級”:主信息(比如“立即開始”按鈕)用“大尺寸+高飽和色”(比如24px字體+紅色),次信息(比如輔助功能)用“小尺寸+低飽和色”(16px字體+灰色),不重要的信息(比如版權聲明)直接縮小到12px;
3. 用留白“劃區域”:不同層級的信息之間留不同的空白,比如主信息周圍留20px,次信息留10px,讓用戶一眼看出“這是一塊,那是另一塊”。
二、交互邏輯反直覺:用戶說“我以為點這里會……結果沒有”
“這個返回鍵為什么在右邊?”“我點了按鈕怎么沒反應?”——這些吐槽背后,都是交互邏輯“反直覺”在作祟。
印象很深的一個案例:某電商APP把“加入購物車”按鈕放在商品詳情頁底部左側,理由是“想讓用戶先看完詳情再加購”。結果數據出來,加購率比行業平均低30%。后來調研才發現,用戶習慣了“右手持機時,拇指能輕松夠到右下角”,放在左側反而要刻意調整手勢,很多人嫌麻煩就直接劃走了。
為什么會踩坑:設計師容易陷入“我覺得這樣合理”的誤區,忽略了用戶的“肌肉記憶”和“平臺習慣”。比如iOS用戶習慣左上角返回,安卓用戶習慣左下角返回,硬要反過來,用戶就會覺得“別扭”。
避坑指南:
別跟“平臺規范”對著干:iOS看《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》,安卓看《Material Design》,返回鍵、確認鍵這些基礎交互,按規范來準沒錯;
關鍵操作給“即時反饋”:用戶點按鈕后,哪怕功能還在加載,也要先給個“反饋”——比如按鈕變灰+“加載中”文字,或者輕微震動一下,讓用戶知道“我點到了”;
復雜操作加“引導提示”:如果非要做創新交互(比如長按拖動排序),第一次使用時加個“小氣泡提示”(“長按可拖動調整順序”),降低用戶學習成本。
三、視覺風格“四不像”:今天極簡風,明天復古風,用戶以為下錯了APP
“這個頁面是扁平風,下個頁面怎么有木紋紋理?”“字體一會兒圓體一會兒宋體,看著好亂”——視覺風格不統一,是新手設計師最容易犯的錯,也是用戶“出戲”的主要原因。
之前幫一個教育APP改稿,打開課程列表頁是“極簡白+細線圖標”,點進課程詳情頁突然變成“木紋背景+手寫字體”,甚至連按鈕圓角都從8px變成了16px。用戶反饋“以為自己點進了別的APP”,品牌感知直接碎了。
為什么會踩坑:要么是沒有“設計規范文檔”,設計師憑感覺改;要么是團隊多人協作時,每個人有自己的“審美偏好”,最后拼成了“大雜燴”。
統一風格的3個關鍵:
1. 提前定好“設計規范”:包含3部分——
顏色系統:主色(1個,品牌色)、輔助色(2-3個,用于強調)、中性色(黑/白/灰,用于文字和背景),寫清楚每個顏色的色值(比如FF5252);
字體層級:標題用什么字體/大小(比如思源黑體Bold 24px),正文用什么(思源黑體Regular 16px),注釋用什么(思源黑體Light 12px),別隨便換;
組件庫:按鈕(默認/點擊/禁用狀態)、輸入框、卡片、彈窗這些“重復出現的元素”,提前做好模板,所有人都用同一個;
2. 新人接手先“抄規范”:不管多有想法,先按規范來,確保“不出錯”再談優化;
3. 定期“視覺巡檢”:每周花1小時,把APP所有頁面截圖放一起看,有沒有“畫風突變”的頁面,及時改回來。
四、忽略“真實使用場景”:你的設計,只在“電腦屏幕里”好用
“設計師在27寸iMac上做設計,用戶在陽光下用5寸安卓機”——這是很多設計“落地就翻車”的根本原因。你覺得好看的設計,換個場景可能就“沒法用”。
見過最夸張的案例:某健身APP的“戶外跑步模式”,設計師為了“高級感”用了白色背景+淺黃色文字,結果用戶反饋“大太陽下根本看不清配速和距離”,有人甚至因為看不清數據跑錯了路線。后來改成“黑色背景+白色文字”,投訴直接降了90%。
為什么會踩坑:設計師習慣了在“理想環境”(明亮的工作室、高清屏幕)里看設計,忘了用戶可能在“強光下、地鐵里、單手操作時”用你的APP。
3個場景測試法:
強光測試:把手機亮度調到最高,拿到窗邊對著陽光看,文字是否清晰?按鈕是否能看清?(解決:關鍵信息用“黑底白字”或“白底黑字”,對比度至少3:1);
單手操作測試:右手持機時,拇指能輕松夠到屏幕右下角(常用按鈕放這里),左上角最難夠到(少放重要功能);
低端機測試:找一臺2000元以下的安卓機,看看圖片會不會模糊?動畫會不會卡頓?(解決:圖片用WebP格式,動效別太復雜,優先保證流暢度)。
五、動效“為了動而動”:用戶被晃得頭暈,只想關掉APP
“這個頁面切換動畫好酷!”——很多設計師沉迷動效的“酷炫”,卻忘了動效的本質是“服務用戶”,不是“炫技”。
之前有個社交APP,打開相冊要先“旋轉3圈+放大”,切換頁面有“波浪紋”動畫,甚至點贊按鈕要點3下才會有反應(說是“增加儀式感”)。結果用戶吐槽“太卡了”“看得頭暈”,留存率比同類APP低20%。后來把動畫時長從1秒砍到0.3秒,去掉多余特效,留存率直接漲了15%。
動效的“2個核心目的”:
1. 引導注意力:比如新消息的紅點跳動、輸入框的光標閃爍,告訴用戶“這里有變化”;
2. 反饋操作結果:比如下拉刷新的“加載動畫”、刪除文件的“垃圾桶動畫”,讓用戶知道“操作成功了”。
動效避坑3原則:
時長不超過300ms:人眼對“流暢”的感知是“300ms內完成”,超過這個時間就會覺得“慢”;
別用“高飽和+快節奏”動畫:比如紅色閃爍、快速旋轉,容易讓用戶煩躁;
給個“關閉動效”的選項:有些用戶就是不喜歡動效,尤其是老年人,加個“簡潔模式”(關閉所有非必要動效)更貼心。
六、兼容性“只看旗艦機”:小屏/低端機用戶,直接被你“拒之門外”
“我用iPhone 14看著好好的,怎么安卓機上按鈕被截斷了?”——兼容性問題,是設計落地時最容易“爆雷”的地方,尤其是忽略小屏手機和低端機的用戶。
某金融APP上線前,設計師只用iPhone 13 Pro和華為Mate 40測試,結果在5.5英寸以下的手機上,“確認支付”按鈕直接被截斷了一半(因為按鈕用了固定寬度)。更糟的是,低端機加載高清圖片時瘋狂卡頓,有用戶直接卸載了。
兼容性測試的“3個必做項”:
屏幕尺寸覆蓋“主流范圍”:至少測試4.7英寸(小屏)、6.7英寸(大屏)、7.9英寸(平板)三個尺寸,按鈕和文字用“相對尺寸”(比如按屏幕寬度的百分比設置),別用固定像素;
圖片用“自適應分辨率”:別一股腦用2K高清圖,根據手機性能自動加載“高清/標清/模糊”版本(比如低端機加載600px寬的圖,高端機加載1200px寬的圖);
找臺“最低配手機”跑一遍:去二手市場花幾百塊買個主流低端機(比如紅米Note系列),實測APP在上面會不會卡頓、閃退,別讓用戶替你“踩坑”。
七、“我覺得好看就行”:跳過用戶測試,上線后被罵“難用”
“我做設計5年了,審美肯定比用戶好”——這種“設計師自嗨”的心態,最容易讓設計“脫離用戶”。你覺得好看的,用戶可能覺得“難用”;你覺得合理的,用戶可能覺得“看不懂”。
某閱讀APP設計師堅持用“黑色背景+綠色文字”,說“這樣有科技感,護眼”。結果上線后,用戶投訴“眼睛疼”“字看不清”,尤其是中老年用戶,直接說“這APP是給年輕人用的,我們用不了”。后來改成“白色背景+深灰文字”,用戶留存率漲了25%。
用戶測試不是“可選步驟”,是“必做項”:
早期做“低保真原型測試”:不用畫得多精美,用Axure拉個線框圖就行,找5個目標用戶(比如你的APP是給媽媽們用的,就找5個媽媽),問他們“這個按鈕是干嘛的?你想找‘我的訂單’會點哪里?”,提前發現“理解偏差”;
上線前做“可用性測試”:給用戶一個任務(比如“用APP買一杯奶茶”),觀察他們會不會卡頓、會不會點錯按鈕,記錄下“用戶猶豫超過3秒的地方”,這些都是要改的坑;
別忽略“小眾用戶”:比如老年人(字體要大)、色弱用戶(避免紅綠搭配)、左撇子用戶(按鈕位置對稱),他們的需求可能小眾,但做好了能顯著提升口碑。
八、過度追求“高級感”:為了“極簡”,連“返回鍵”都省了
“高級感=越少越好”——這是很多設計師的誤區。為了追求“極簡”“留白”,把必要的文字提示、按鈕都省了,結果用戶對著屏幕一臉懵:“這是啥?怎么用?”
某音樂APP為了“高級感”,把播放控制按鈕做成了“純圖標”(沒有文字),而且按鈕尺寸只有30px(正常至少44px)。結果老年用戶反饋“找不到暫停鍵”,年輕人也經常誤觸——因為按鈕太小,想點“下一首”結果點到了“收藏”。
“高級感”的前提是“易用性”:
關鍵功能別“藏著掖著”:比如“首頁”“我的”“返回”這些高頻操作,直接用“文字+圖標”,別讓用戶猜;
按鈕尺寸“別太小氣”:至少44×44px(成年人拇指指尖的平均大小),太小容易誤觸,太大占地方,這個尺寸是經過無數測試驗證的“黃金大小”;
“留白”不是“留空”:留白是為了“突出重點”,不是“啥都不放”。比如頁面頂部留30px空白,是為了讓用戶視線聚焦到下面的內容,而不是單純“好看”。
九、文案“自說自話”:用戶看不懂“賦能”“閉環”,只想知道“這是啥,能干嘛”
“請完善個人畫像以實現精準賦能”“構建用戶增長閉環”——這些“行業黑話”在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眼里可能很“專業”,但用戶看到只會一臉懵:“說人話行嗎?”
某辦公APP的引導頁寫著“一站式協同辦公平臺,賦能團隊高效協作”,用戶調研時,有人問“賦能是啥?我就想知道這APP能不能在線寫文檔、傳文件”。后來改成“在線寫文檔、傳文件、開會議,團隊協作一個APP搞定”,新用戶注冊率直接漲了40%。
文案的“3個原則”:
說“用戶能聽懂的話”:把“賦能”改成“幫你”,“閉環”改成“流程”,“顆粒度”改成“細節”,別用用戶看不懂的詞;
直接說“能帶來什么好處”:用戶不關心“你有什么功能”,只關心“這功能對我有什么用”。比如不說“我們有智能推薦算法”,而說“根據你的喜好,推薦你可能喜歡的內容”;
避免“絕對化表述”:別說“最XX”“第一XX”(廣告法不允許),也別說“100%安全”(用戶會覺得假),用“我們盡力保障你的信息安全”更真實。
十、設計脫離“業務目標”:好看但不賣貨,留不住用戶
“這個頁面設計得好精美!”——但如果用戶看完就走,轉化率為0,再好看的設計也是“無效設計”。UI設計的本質是“幫業務解決問題”,不是“做藝術品”。
某電商APP詳情頁,設計師放了10張高清商品圖,占滿了整個屏幕,“加入購物車”按鈕藏在頁面最底部,而且尺寸很小。結果頁面停留時間很長(用戶在看圖),但加購率極低——因為用戶看完圖想加購時,要劃半天才能找到按鈕,很多人劃著劃著就忘了要干嘛。
設計前先問自己“3個問題”:
1. 這個頁面的“核心目標”是什么?(比如詳情頁是“提升加購率”,首頁是“讓用戶快速找到想逛的品類”);
2. 用戶在這個頁面“最可能做什么”?(比如詳情頁用戶看完圖會想“買不買”,所以“加入購物車”“立即購買”要放在最顯眼的位置);
3. 怎么通過設計“引導用戶完成目標”?(比如用顏色突出轉化按鈕,用“限時優惠”提示促使用戶下單)。
其實UI設計里的很多問題,核心都指向一個點:有沒有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想問題。用戶不會因為“設計好看”就容忍“找不到按鈕”,也不會因為“動效酷炫”就原諒“卡頓閃退”。好的UI設計,是讓用戶“輕松完成想做的事”,甚至感覺不到“設計的存在”——就像空氣一樣,平時注意不到,但沒了就不行。
希望今天說的這些問題,能幫你避開那些“改了又改”的坑,做出用戶真正喜歡的設計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jsjzx/Graphic_Design/60018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