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ython做爬蟲有什么框架,各個框架又有什么用處
摘要
Python爬蟲框架就像不同類型的“數據采集工具包”,有的輕便靈活適合新手,有的功能強大能扛住復雜項目,有的專門解決動態網頁爬取難題。本文會帶你拆解7個常用框架——從基礎組合Requests+BeautifulSoup,到重量級選手Scrapy,再到動態渲染利器Playwright,幫你搞懂每個框架的核心優勢、適用場景和上手難度,看完就能根據需求選對工具,少走90%的彎路。
為什么學爬蟲一定要懂框架?
說實話,剛學爬蟲時我踩過一個大坑:用原生Python寫了200行代碼爬取豆瓣圖書,結果遇到反爬就崩,數據存成Excel還亂碼。后來才發現,框架早就把“請求發送、數據解析、反爬處理、數據存儲”這些重復工作打包好了,就像蓋房子不用自己燒磚,直接用現成的積木搭——效率差10倍都不止。
但框架太多也頭疼:新手看著Scrapy的文檔就發懵,想爬個動態網頁又不知道Selenium和Playwright誰更好用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,從“基礎款”到“專業級”,一個個說清楚。
1. Requests+BeautifulSoup:爬蟲界的“瑞士軍刀”
核心特點:輕量、靈活、上手快
這不是單個框架,而是“請求庫+解析庫”的黃金組合。Requests負責模擬瀏覽器發請求(比如get/post),BeautifulSoup負責從HTML里“摳數據”(比如提取標題、價格)。兩者加起來不到10行代碼就能爬個靜態網頁,堪稱新手入門的“第一把鑰匙”。
適用場景:
靜態網頁爬取(比如博客文章、新聞列表,頁面源碼里直接能看到數據)
小批量數據采集(不需要爬成千上萬頁,比如爬100本豆瓣圖書信息)
快速驗證想法(測試某個網站能不能爬,5分鐘就能寫出demo)
優缺點很明顯:
優點:學習成本極低,API設計人性化(比如Requests的r.text直接拿網頁內容,BeautifulSoup的find()定位標簽),靈活度高(想怎么改就怎么改,沒有固定結構束縛)。
缺點:不支持并發(爬1000頁要等前一頁爬完),沒有內置反爬機制(遇到驗證碼、IP封鎖得自己寫代碼解決),不適合大型項目(代碼寫多了容易亂)。
舉個例子:爬豆瓣電影Top250標題
import requests
from bs4 import BeautifulSoup
url = "https://movie.douban.com/top250?start=0"
headers = {"User-Agent": "Mozilla/5.0 (Windows NT 10.0; Win64; x64) Chrome/98.0.4758.102"}
1. 發請求拿網頁
response = requests.get(url, headers=headers)
2. 解析網頁提取標題
soup = BeautifulSoup(response.text, "html.parser")
titles = soup.findall("span", class="title") 定位標題標簽
for title in titles:
print(title.text) 打印結果:肖申克的救贖、霸王別姬、阿甘正傳...
就這么簡單,新手跟著敲一遍,5分鐘就能跑通。
2. Scrapy:爬蟲界的“重型卡車”
核心特點:功能全、效率高、適合規模化項目
如果說Requests+BS是“自行車”,那Scrapy就是“重型卡車”——它是Python最成熟的爬蟲框架,自帶“請求調度、并發處理、數據清洗、反爬中間件、數據存儲(支持MySQL/Redis/JSON等)”一整套生態。爬取速度是Requests的5-10倍,還能通過“管道(Pipeline)”和“中間件(Middleware)”靈活擴展功能。
適用場景:
大規模數據采集(比如爬取整個電商平臺的商品數據,幾十萬頁起步)
結構化數據存儲(需要把數據存到數據庫,或按固定格式導出)
復雜反爬場景(需要自動切換IP、處理驗證碼、模擬登錄)
優缺點得拎清:
優點:并發能力強(底層基于Twisted異步框架,同時發幾十上百個請求),內置反爬工具(比如隨機User-Agent、自動重試),代碼結構規范(強制按“爬蟲文件、Item定義、Pipeline處理”分層,多人協作不混亂)。
缺點:學習曲線陡(光理解“Spider、Item、Middleware”這些概念就得花1-2天),配置復雜(想改個并發數、代理池,得改好幾個配置文件),不適合小項目(用它爬10頁數據,相當于用卡車拉一根針)。
舉個例子:爬取電商商品信息(簡化版)
Scrapy項目結構比較固定,這里只看核心的爬蟲文件:
import scrapy
from myproject.items import ProductItem 提前定義好要爬的字段(名稱、價格、鏈接)
class ProductSpider(scrapy.Spider):
name = "productspider"
starturls = ["https://www.example.com/products?page=1"] 起始URL
def parse(self, response):提取當前頁所有商品
products = response.xpath("http://div[@class=&'product&']")
for product in products:
item = ProductItem()
item["name"] = product.xpath(".//h3/text()").get() 商品名稱
item["price"] = product.xpath(".//span[@class=&'price&']/text()").get() 價格
item["url"] = product.xpath(".//a/@href").get() 鏈接
yield item 把數據傳給Pipeline處理(比如存到MySQL)
翻頁:提取下一頁URL并繼續爬
next_page = response.xpath("http://a[@class=&'next-page&']/@href").get()
if next_page:
yield scrapy.Request(next_page, callback=self.parse)
雖然代碼比Requests+BS長,但跑起來后會自動并發爬取,還能通過Pipeline自動去重、清洗數據,適合長期維護的項目。
3. Selenium:動態網頁的“推土機”
核心特點:模擬真實瀏覽器,專治JavaScript渲染
很多新手爬網頁時會遇到“源碼里沒有數據”的問題——比如知乎回答、淘寶商品詳情,這些內容是瀏覽器加載后通過JavaScript動態生成的,Requests只能拿到“半成品”HTML。這時候就需要Selenium:它能直接控制瀏覽器(Chrome/Edge/Firefox),像人一樣點擊、滾動、輸入文字,等頁面完全加載后再提取數據。
適用場景:
動態渲染頁面(數據通過JS加載,比如瀑布流、懶加載圖片)
模擬登錄(需要輸入驗證碼、滑動驗證,比如爬取個人知乎數據)
復雜交互操作(比如點擊按鈕、下拉菜單選擇,爬取需要操作才能顯示的數據)
優缺點要注意:
優點:能解決90%的動態網頁問題,上手簡單(API像“driver.findelementby_id()”這種,一看就懂),支持各種瀏覽器操作(滾動到頁面底部、切換標簽頁)。
缺點:速度慢(因為要啟動瀏覽器,爬10頁數據可能比Requests慢3-5倍),資源占用高(開著瀏覽器爬數據,電腦會變卡),容易被反爬識別(真實瀏覽器也有指紋,比如window.navigator屬性)。
舉個例子:爬取動態加載的知乎回答
from selenium import webdriver
from selenium.webdriver.common.by import By
import time
啟動Chrome瀏覽器(需要提前下載chromedriver,和瀏覽器版本對應)
driver = webdriver.Chrome()
driver.get("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23456") 目標問題頁
模擬滾動頁面,加載更多回答(知乎回答是滾動加載的)
for _ in range(3): 滾動3次
driver.execute_script("window.scrollTo(0, document.body.scrollHeight);") 滾動到底部
time.sleep(2) 等2秒讓頁面加載
提取回答內容
answers = driver.findelements(By.CSSSELECTOR, ".RichContent-inner") 定位回答標簽
for ans in answers:
print(ans.text) 打印回答內容
driver.quit() 關閉瀏覽器
雖然慢,但確實能拿到動態加載的數據,適合對速度要求不高的場景。
4. Playwright:新一代動態渲染“神器”
核心特點:比Selenium更快、更輕,支持多瀏覽器
Playwright是微軟2020年推出的框架,定位和Selenium類似,但性能和易用性直接“吊打”前者:它不需要單獨下載瀏覽器驅動(自帶Chromium/Firefox/WebKit內核),支持“無頭模式”(不顯示瀏覽器窗口,速度快50%),還能自動等待元素加載(不用寫time.sleep())。現在很多爬蟲工程師已經把它當成Selenium的替代品。
適用場景:
對速度有要求的動態頁面爬取(比Selenium快,又不想自己寫JS解析)
跨瀏覽器測試(需要同時在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上爬取數據)
復雜交互(支持鼠標拖拽、鍵盤輸入、網絡攔截,功能比Selenium更全)
優缺點很突出:
優點:速度快(無頭模式下接近原生請求),API設計更合理(比如“page.locator(&'h3&').text_content()”直接定位元素并取文本),內置反爬優化(自動隱藏爬蟲特征,比如webdriver屬性)。
缺點:生態不如Selenium成熟(遇到問題時中文資料少一點),學習成本比Selenium略高(但比Scrapy低)。
舉個例子:爬取淘寶商品價格(動態加載)
from playwright.sync import sync_playwright
with syncplaywright() as p:
啟動無頭Chrome(不顯示瀏覽器窗口)
browser = p.chromium.launch(headless=True)
page = browser.newpage()
page.goto("https://item.taobao.com/item.htm?id=123456789") 商品頁
自動等待價格元素加載(不用time.sleep())
price = page.locator(".tm-price").text_content() 定位價格標簽并取文本
print(f"商品價格:{price}") 打印結果:商品價格:199.00
browser.close()
同樣是爬動態頁面,Playwright代碼更簡潔,速度也快不少,現在已經成了我的“動態爬取首選”。
5. Aiohttp:異步爬蟲的“高速引擎”
核心特點:基于異步IO,并發能力拉滿
前面說的Requests是“同步”的——發一個請求后必須等它返回,才能發下一個。如果要爬1000個頁面,同步爬蟲可能要等10分鐘,而Aiohttp是異步框架:可以同時發幾十上百個請求,不用等前一個結束,效率直接翻10倍。
適用場景:
高并發爬取(需要短時間內爬大量頁面,比如新聞網站的歷史數據)
對速度敏感的場景(比如實時監控某個網站的數據更新)
和其他異步庫配合(比如用asyncio+Aiohttp+BeautifulSoup,兼顧速度和解析)
優缺點得權衡:
優點:并發能力極強(單機輕松跑幾百個并發請求),資源占用低(比多線程爬蟲更省內存),適合寫輕量級高并發工具。
缺點:學習異步編程有門檻(需要理解async/await語法,新手容易寫出“假異步”代碼),不適合CPU密集型任務(爬蟲主要是IO密集型,所以影響不大)。
舉個例子:異步爬取10個網頁(對比同步速度)
import aiohttp
import asyncio
import time
async def fetch(session, url):
async with session.get(url) as response:
return await response.text() 異步獲取網頁內容
async def main():
urls = [f"https://httpbin.org/get?page={i}" for i in range(10)] 10個測試URL
async with aiohttp.ClientSession() as session:
tasks = [fetch(session, url) for url in urls] 創建10個異步任務
await asyncio.gather(tasks) 并發執行所有任務
if name == "main":
start = time.time()
asyncio.run(main())
print(f"異步耗時:{time.time() start}秒") 輸出:約0.5秒(同步爬10個URL可能要5秒)
同樣爬10個頁面,異步比同步快10倍,數據量越大差距越明顯。
6. PySpider:帶UI界面的“全能工具”
核心特點:可視化操作,適合非程序員
PySpider是國人開發的框架,最大亮點是自帶WebUI界面——不用寫代碼,直接在瀏覽器里配置爬取規則(比如選擇要提取的字段、設置翻頁邏輯),適合不懂編程的人快速上手。它還內置了任務調度、監控、結果導出功能,相當于“爬蟲界的傻瓜相機”。
適用場景:
非技術人員使用(比如運營、產品經理需要爬點數據,不想學代碼)
快速爬取簡單數據(比如爬個表格、列表,直接在UI里點點鼠標就行)
小規模項目監控(UI里能看到爬取進度、失敗任務,方便管理)
優缺點很鮮明:
優點:可視化操作降低門檻,自帶監控和調度,支持分布式部署(多臺機器一起爬)。
缺點:靈活性差(復雜邏輯還是得寫代碼),更新慢(最近一次更新是2021年,可能不支持最新的反爬技術)。
7. Pyppeteer:Headless Chrome的“Python接口”
核心特點:輕量級動態渲染,適合追求極致速度
Pyppeteer是Chrome官方Headless模式的Python版本(基于puppeteer的Python封裝),功能和Playwright類似,但更輕量——它只支持Chrome內核,但API更簡潔,適合只需要Chrome環境的場景。
適用場景:
需要Headless Chrome的場景(比如爬取必須在Chrome內核下渲染的頁面)
對代碼簡潔度有要求(API比Playwright更短,比如“page.content()”直接拿頁面源碼)
優缺點要知道:
優點:速度快(和Playwright無頭模式差不多),API簡潔,直接調用Chrome內核功能(比如模擬手機模式、攔截請求)。
缺點:只支持Chrome(不能用Firefox等其他瀏覽器),維護不如Playwright活躍(畢竟Playwright是微軟在推)。
到底怎么選?一張表幫你理清
框架/組合 | 核心優勢 | 適用場景 | 上手難度 | 速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Requests+BS | 輕量、靈活、入門首選 | 靜態頁面、小批量數據、新手練習 | 中等 | |
Scrapy | 功能全、并發強、適合大規模項目 | 結構化數據、復雜反爬、長期維護項目 | 快 | |
Selenium | 模擬真實瀏覽器、動態渲染 | JS加載頁面、模擬登錄、復雜交互 | 慢 | |
Playwright | 動態渲染、速度快、多瀏覽器支持 | 動態頁面、跨瀏覽器爬取、追求效率 | 較快 | |
Aiohttp | 異步并發、高速度 | 高并發爬取、IO密集型任務 | 很快 | |
PySpider | 可視化操作、適合非技術人員 | 簡單數據爬取、非程序員使用 | 中等 | |
Pyppeteer | 輕量動態渲染、Chrome內核 | 僅需Chrome環境的動態頁面 | 較快 |
其實框架沒有絕對的“好壞”,只有“合不合適”:新手從Requests+BeautifulSoup開始,熟悉后學Scrapy搞項目,遇到動態頁面用Playwright,需要高并發就上Aiohttp。關鍵是先明確需求——爬什么數據?量多大?要不要處理動態內容?想清楚這些,選框架就像“用筷子吃飯、用勺子喝湯”一樣自然。
最后想說,爬蟲框架只是工具,真正的核心是“理解網頁結構”和“解決反爬問題”。但選對工具,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——畢竟,沒人想用手挖地基蓋房子,對吧?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4409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