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工程監理的作用-實施原則-工作內容
摘要
你家新房剛住半年就漏水?花百萬裝修的商鋪墻面開裂?橋梁通車沒幾年就成了“危橋”?這些問題背后,往往藏著同一個被忽視的角色——建設工程監理。簡單說,監理就是工程領域的“質量守護神”“安全監督員”“進度指揮官”,從圖紙審核到竣工驗收,全程幫你把好每一道關。今天這篇文章,咱們就掰開揉碎聊聊:監理到底有啥用?工作時要守哪些規矩?一天到晚都在忙什么?不管你是業主、施工方還是剛入行的新人,看完這篇,你對“監理”的認知絕對能上一個大臺階。
一、為什么工地離不開監理?這4個“救命”作用少一個都不行
1. 質量控制:讓“豆腐渣工程”無處遁形
前陣子刷到個新聞:某小區業主收房時發現,用手指一摳墻面就掉灰,后來一查才知道,施工時水泥和沙子的配比根本不對。這種事要是有監理在,根本不可能發生。
監理的核心工作之一,就是死磕工程質量。從材料進場開始,鋼筋夠不夠粗、水泥標號對不對、防水材料是不是合格產品,監理都得抽樣送檢,不合格的直接打回;施工過程中更嚴,比如澆筑混凝土時,監理會盯著工人有沒有按配比攪拌,振搗夠不夠到位,甚至會拿尺子量鋼筋間距——少一厘米都不行。
我認識個老監理王工,去年在一個學校項目上,發現施工隊為了省成本,把本該用C30的混凝土換成了C25。他當場叫停,施工方老板連夜找他“喝茶”,塞紅包說“通融一下”,王工直接把紅包扔桌上:“這樓將來是孩子上課的地方,出了事你我都擔不起!”最后硬是讓施工隊把不合格的混凝土全砸了重澆。后來那棟樓驗收時,質量評分全市第一。
2. 安全管理:把“死神”擋在工地門外
工地是個高危場所,塔吊倒塌、腳手架坍塌、工人觸電……每年都有讓人揪心的事故。但你有沒有發現:那些出事故的工地,十有八九是監理沒到位,或者監理沒“硬氣”起來。
監理管安全,可不是戴個安全帽在工地逛一圈就完事。他們得提前檢查施工方案里的安全措施:腳手架搭設方案合不合理?塔吊有沒有定期維保?深基坑支護牢不牢固?甚至工人有沒有系安全帶、戴安全帽,監理都得盯著。
去年夏天,南方一個高溫天,某工地為了趕工期,讓工人中午12點還在室外綁扎鋼筋。監理小李發現后,直接讓停工:“現在地表溫度快50度了,中暑了誰負責?”施工隊隊長不服:“耽誤了工期你賠?”小李掏出《安全生產法》拍在桌上:“比起工期,人命更重要!出了事,你我都得進去!”最后硬是讓工人休息到下午4點才開工——后來那段時間,附近工地真的有人中暑送醫,就他們工地沒事。
3. 進度把控:別讓“爛尾樓”砸在你手里
“工期延誤”是業主最頭疼的事之一:買的商鋪本想國慶開業,結果拖到年底還沒完工;蓋的廠房急著投產,施工隊卻天天磨洋工。這時候,監理的“進度指揮官”作用就凸顯出來了。
監理會在開工前幫著制定詳細的進度計劃,把工程拆分成一個個小節點:比如“3月10日前完成地基開挖”“5月20日前主體封頂”。施工中,他們會每周檢查進度,一旦發現某個節點滯后,立刻分析原因——是材料沒到?還是工人不夠?然后逼著施工方想辦法:缺材料就催供應商,缺人手就加班組,實在不行就調整工序,總之不能讓進度一直“擺爛”。
我見過最絕的一次,某商業綜合體項目,原計劃年底開業,結果9月份主體還沒封頂。監理老張直接拉著業主、施工方開了三天會,把每天的工作量精確到“上午澆30立方混凝土,下午綁500米鋼筋”,還在工地立了塊“倒計時牌”,每天更新進度。最后硬是把滯后的兩個月工期搶了回來,業主開業那天,專門給老張送了面錦旗。
4. 投資控制:幫你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
“工程超預算”幾乎是行業通病:原本計劃花1000萬,最后花了1500萬,業主哭都來不及。但有監理在,這種情況能少一大半。
監理管投資,主要抓兩點:一是嚴格審核簽證變更。施工方經常會找各種理由要錢,比如“圖紙改了,得多加100方混凝土”“地質和勘察報告不一樣,得增加支護費用”。監理會仔細核對:圖紙到底改了多少?是不是非改不可?增加的費用有沒有虛報?不合理的簽證,直接打回去。二是控制材料和設備價格。比如施工方報的瓷磚單價是100元/平米,監理會去建材市場詢價,發現80元就能買到同品牌同型號的,直接讓施工方按80元結算——就這一項,可能就幫業主省幾十萬。
二、監理不是“軟柿子”!這5大實施原則,他們必須死守
1. 獨立公正原則:誰的面子都不給,只對工程負責
監理最大的底氣,就是“獨立”。不管是業主想“走后門”加快進度,還是施工方想“偷工減料”省成本,監理都得頂住壓力,按規矩辦事。
之前有個項目,業主是個“急性子”,為了提前交房,讓監理別太嚴,“差不多就行”。監理直接回懟:“我簽了字,將來房子出問題,我要負終身責任的。您要是真想提前交房,咱們一起優化工序,但質量標準一點不能降。”最后業主被說服了——畢竟,誰也不想住“問題房”。
2. 科學嚴謹原則:用數據說話,不憑感覺下結論
監理說話得有依據,不能拍腦袋。比如檢查混凝土強度,不能光看表面光不光滑,得等試塊養護28天后,拿到檢測報告,確認達到設計強度了,才能簽字;檢查鋼筋間距,不能目測“差不多”,必須拿尺子量,精確到毫米。
我見過有年輕監理圖省事,沒去現場實測,直接在驗收單上簽字,結果被老監理發現鋼筋間距超標,當場把單子撕了:“你這一簽,將來樓塌了,你就是幫兇!”后來那個年輕監理再也不敢馬虎了——監理這行,容不得半點“差不多”。
3. 預防為主原則:別等出了問題再補救,提前把坑填上
好的監理,不是“消防員”,而是“預警員”。他們會在問題發生前就發現苗頭,及時止損。比如看到天氣預報說下周有暴雨,監理會提前檢查基坑排水系統,讓施工方準備好水泵;看到工人焊接鋼筋時電流不穩定,會立刻提醒檢查設備,避免焊口不牢固留下隱患。
4. 權責一致原則:簽字就要擔責,別想“甩鍋”
監理的權力和責任是綁在一起的:你有權叫停不合格的施工,就得對叫停的決定負責;你在驗收單上簽了字,就得對驗收的結果負責。現在國家對工程質量終身追責,監理的名字會刻在工程銘牌上,幾十年后要是出問題,照樣能找到人。
5. 廉潔自律原則:守住底線,別為了小錢毀了前程
工地是“利益場”,施工方塞紅包、送煙酒是常事。但監理要是收了,就等于把自己的脖子伸進了“枷鎖”——拿人手短,以后怎么好意思嚴格監管?所以老監理常說:“咱們掙的是良心錢,不是黑心錢。守住廉潔這條線,晚上才能睡得安穩。”
三、監理一天到底在忙啥?從開工到竣工,這份工作清單請收好
1. 施工準備階段:把“坑”都堵在開工前
開工前的監理,比施工隊還忙。他們要做的事包括:
審核圖紙:施工圖紙有沒有錯漏?設計合不合理?比如某項目圖紙上標注的梁高是800mm,但實際配筋根本不夠,監理就得提前跟設計院溝通修改,避免開工后返工。
檢查施工方案:施工組織設計、安全專項方案(比如腳手架、塔吊安裝方案)合不合格?工序安排是不是科學?
驗收開工條件:場地平整了嗎?水電通了嗎?施工許可證辦了嗎?材料和設備進場了嗎?全都沒問題,才能同意開工。
2. 施工過程階段:工地上的“移動監控”
施工階段的監理,基本泡在工地上,每天步數輕松過萬。具體做啥?
日常巡查:每天在工地轉,看材料有沒有混用(比如把非承重磚用到承重墻上),施工工藝對不對(比如抹灰厚度有沒有超標),安全措施到不到位(比如臨邊有沒有防護欄桿)。
旁站監理:對關鍵工序(比如混凝土澆筑、鋼結構吊裝、防水施工),監理必須全程盯著,一刻不能離開。有次某項目澆筑樓板混凝土,監理旁站時發現工人為了省事,少放了一半的鋼筋,當場叫停,避免了重大質量事故。
平行檢驗:施工方自檢合格后,監理要自己抽樣檢查。比如施工方說鋼筋間距合格,監理就隨機抽10個點測量,數據達標了才算過。
開監理例會:每周組織業主、施工方開會,通報進度、質量、安全情況,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問題。
3. 竣工驗收階段:給工程“蓋公章”
工程快完工時,監理要做“收尾”工作:
審核竣工資料:施工日志、檢測報告、隱蔽工程驗收記錄……這些資料全不全、真不真,監理要逐頁核對。
組織初步驗收:先自己檢查一遍工程質量,比如墻面有沒有裂縫、門窗關得嚴不嚴、水電通不通,發現問題讓施工方整改。
參與竣工驗收:最后和業主、設計、勘察、施工方一起,對工程進行最終驗收,合格了才能簽字交付。
說到底,建設工程監理就像工程的“全科醫生”,既要會“體檢”(檢查質量),又要會“急救”(處理安全隱患),還要會“規劃”(把控進度和成本)。他們可能不像設計師那樣光鮮,也不像施工隊那樣被人熟知,但每一棟安全的建筑、每一個合格的工程背后,都離不開他們的堅守。下次路過工地,看到那個戴著安全帽、拿著圖紙和尺子轉悠的人,不妨在心里說一句:“辛苦了,監理師傅!”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3990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