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工程質量標準有哪些-影響建設工程質量因素
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這些年,經常會被問到:“到底什么樣的工程才算質量合格?”“為什么有的項目總出質量問題?”其實這兩個問題,正好對應了建設工程領域的兩大核心:質量標準和影響因素。今天就結合實際案例和現行規范,給大家掰扯清楚這兩件事,無論是工程人還是普通業主,看完這篇都能對工程質量有個底。
一、建設工程質量標準:從“國標”到“企業內控”的4層體系
很多人以為質量標準就是“蓋房子不塌就行”,這可就太天真了。我國的建設工程質量標準是一套金字塔式的嚴密體系,從國家強制要求到企業自我提升,每一層都有明確的紅線。
(1)國家標準:所有工程的“最低及格線”
國家標準是底線中的底線,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制定,所有新建、改建、擴建工程必須嚴格遵守。比如大家常聽到的:
《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》(GB50300):這是工程驗收的“憲法”,規定了從地基基礎到屋面工程的驗收程序、合格標準。舉個例子,混凝土結構的鋼筋保護層厚度偏差不能超過±5mm,否則就達不到合格標準。
《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》(GB50204):專門管混凝土施工的,小到鋼筋綁扎間距,大到結構實體檢測,都有詳細規定。去年我們在華東某項目檢查時,發現某棟樓的梁柱節點鋼筋間距超標20%,直接要求施工單位返工,這就是國標在“保駕護航”。
(2)行業標準:細分領域的“專業要求”
針對不同類型的工程,還有更細致的行業標準。比如:
市政工程要看《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》(CJJ1)
公路工程得遵守《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》(JTGF80/1)
水利工程有《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》(SL176)
這些標準會根據行業特點增加特殊要求。比如公路工程對路基壓實度的要求比房建工程更高,因為要承受車輛長期反復荷載。
(3)地方標準:結合地域特點的“補充規定”
我國地域遼闊,地質、氣候差異大,地方標準就起到了“因地制宜”的作用。比如:
北方地區的《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》(JGJ26),對墻體保溫層厚度有特殊要求;
沿海地區的《福建省建筑結構耐久性技術規程》(DBJ/T13-250),針對海風腐蝕問題,規定了混凝土中氯離子含量的上限。
(4)企業標準:追求品質的“內部紅線”
有追求的企業會制定高于國標的內控標準。比如中建、中鐵等央企,會對混凝土強度、鋼結構焊縫質量等提出更嚴格的要求。某頭部房企甚至規定,衛生間防水施工完成后必須進行72小時閉水試驗(國標是24小時),雖然成本增加了,但業主投訴率下降了60%。
二、影響建設工程質量的5大“隱形殺手”
即便有了完善的標準,質量事故還是時有發生。問題到底出在哪?結合我參與過的200多個項目經驗,總結出5大核心影響因素,個個都是“要命”的關鍵點。
(1)“人”的因素:質量控制的“第一關口”
80%的質量問題都和人有關。這里的“人”包括管理者、技術人員和一線工人。
管理者:某開發區曾有個項目,項目經理為了趕工期,擅自簡化鋼筋綁扎工序,結果主體結構驗收時發現梁配筋不足,被迫停工加固,直接損失超300萬。
工人:去年南方某保障房項目,因木工未按圖紙搭設模板支撐,混凝土澆筑后發生坍塌,幸好發現及時未造成傷亡。后來調查發現,該班組有3名工人甚至沒有特種作業資格證。
應對辦法:現在很多企業推行“質量終身責任制”,項目經理、總工的名字會刻在工程銘牌上,出了問題一輩子跑不了。對工人則要嚴格執行“先培訓后上崗”,我們公司每個月都會組織“質量技能比武”,把標準變成“肌肉記憶”。
(2)“材料”的因素:劣質建材是“定時炸彈”
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,材料不合格,再好的工藝也白搭。常見的“坑”有:
鋼筋以次充好:用非標鋼筋代替國標鋼筋,抗拉強度差了一個等級,地震時很容易斷裂;
防水材料偷工減料:某小區交房3年,地下室就大面積漏水,檢測發現防水層厚度只有設計值的一半,開發商不得不花2000萬重做。
鑒別技巧:作為業主,收房時可以要求開發商提供材料進場驗收記錄和第三方檢測報告,重點看鋼筋、防水材料、保溫材料的品牌和參數是否與合同一致。
(3)“機械”的因素:老舊設備是“質量隱患”
施工機械的精度直接影響工程質量。比如:
混凝土振搗棒如果功率不足,會導致混凝土密實度不夠,后期容易出現裂縫;
全站儀如果未定期校準,測量誤差可能達到厘米級,導致建筑物軸線偏移。
我們公司有個規定:所有施工機械必須建立“健康檔案”,像塔吊、施工電梯這類特種設備,每季度必須由第三方機構檢測,不合格的立刻停用。
(4)“方法”的因素:落后工藝拖后腿
同樣的材料和人工,不同的施工方法,質量天差地別。舉個例子:
外墻保溫施工,傳統的“粘貼+錨栓”工藝容易出現空鼓,而現在推廣的“一體化澆筑”工藝,粘結強度能提高3倍以上;
鋼筋連接,以前手工綁扎的接頭強度損失大,現在普遍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,強度能達到母材的110%。
(5)“環境”的因素:老天爺也會“搗亂”
氣候、地質、周邊環境都會影響質量。比如:
夏季高溫施工,混凝土如果養護不及時,表面會產生干縮裂縫;
在軟土地基上建高層,如果不做樁基處理,建筑物可能會不均勻沉降,導致墻體開裂。
去年我們在海南的項目,遇到臺風季連續降雨,為了保證混凝土質量,專門搭建了防雨棚,還在攪拌時加入了緩凝劑,雖然增加了成本,但避免了返工。
三、普通人如何判斷工程質量好壞?3個“土方法”也管用
作為業主或購房者,沒必要看懂復雜的規范,但可以通過這幾個直觀方法初步判斷:
1. 看裂縫:承重墻上的斜裂縫、貫通裂縫要警惕,可能是結構問題;而墻面的細微龜裂,大多是裝修層問題,相對好處理。
2. 敲空鼓:用小錘輕敲墻面、地面,空鼓面積超過20%就說明施工質量差。
3. 查防水:衛生間、廚房一定要做閉水試驗,24小時后到樓下看是否漏水。
當然,最靠譜的還是請專業的驗房機構,他們會用回彈儀、激光測距儀等工具,對混凝土強度、墻面平整度等進行科學檢測。
建設工程質量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,從標準制定到現場管控,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。作為從業者,我們常說“百年大計,質量第一”,這句話不是口號,而是刻在心里的責任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大家對工程質量有更清晰的認識,也歡迎同行在評論區交流經驗——畢竟,把好質量關,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。
(注:本文提及的標準編號均為現行有效版本,具體實施以官方最新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24716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