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工程中預算包含哪些內容-怎么控制
摘要
建設工程預算就像項目的“錢袋子”,既決定著項目能不能啟動,也影響著最終能不能賺錢。它不是簡單的“算個數”,而是涵蓋從材料、人工到稅費的全鏈條成本,更藏著無數容易超支的“坑”。本文會先拆透預算里的每一筆錢到底花在哪,再結合工程人常踩的坑,教你從圖紙、施工到結算的全流程控制方法——畢竟,把預算管住了,項目才算真正“穩”了。
一、建設工程預算:到底包含哪些“真金白銀”?
很多人以為預算就是“材料+人工”,但干過工程的都知道,一張預算表背后能牽扯十幾個部門、上百項支出。少算一項,后期就可能“拆東墻補西墻”;多算一筆,老板又要追問“錢花哪了”。咱們掰開揉碎了說,預算主要包含這四大塊:
1. 直接費:項目的“硬成本”,占比超60%
直接費就是直接花在工程實體上的錢,也是最容易“跑冒滴漏”的部分。具體又分三類:
人工費:不光是工人工資,還包括社保、福利費,甚至高溫補貼、冬施取暖費。舉個例子:某住宅項目招了100個木工,合同價300元/工日,但夏天趕工期加了20天班,加班費+防暑降溫費就多花了12萬,這部分如果沒提前算進預算,后期就得“補窟窿”。
材料費:水泥、鋼筋、砂石這些主材是大頭,但別忘了輔材(比如釘子、膠帶)和周轉材料(模板、腳手架)。我見過一個項目,預算里只算了模板的采購價,沒算租賃期——結果工期拖延2個月,光模板租賃費就多掏了8萬,老板氣得拍了桌子。
機械費:塔吊、挖掘機、混凝土泵車的費用,包括臺班費、維修費,甚至進出場費。比如塔吊進場時需要吊車輔助安裝,這筆“進場費”如果漏算,后期財務根本不給報銷。
2. 措施項目費:看不見的“隱形支出”,最容易被忽略
如果說直接費是“蓋房子的肉”,措施項目費就是“讓肉能立起來的骨頭”——雖然不直接構成工程實體,但沒它項目根本干不了。常見的有:
安全文明施工費:工地圍擋、安全網、消防器材、工人安全帽,甚至“五牌一圖”的制作費。現在查得嚴,這筆錢省不了,某項目為了省錢沒裝噴淋系統,被住建局罰了5萬,反而更虧。
夜間施工增加費:趕工期時的夜間照明、噪音補貼,比如混凝土澆筑必須連續作業,晚上施工就得給工人加夜班費,還得算上發電機的油錢。
冬雨季施工增加費:冬天的防凍劑、棉被覆蓋費,雨季的排水泵、雨衣雨靴,這些錢看著零碎,加起來可能比想象中多。去年南方一個項目雨季沒算夠排水費,一場暴雨淹了基坑,光抽水就花了3萬。
3. 其他項目費:合同外的“彈性支出”,最考驗談判能力
這部分錢不是固定的,主要看合同怎么簽,包括:
暫列金額:業主預留的“備用金”,用于應對施工中突然出現的變更(比如設計改了尺寸),但這筆錢業主有控制權,不是想用就能用。
專業工程暫估價:比如電梯、消防這種需要專業單位施工的工程,預算時先按暫估價列,后期招標后按實際價格調整。如果前期暫估價定低了,后期可能要補差價。
計日工:施工中出現合同外的零星工作(比如幫業主臨時搬運材料),按“人/工日、機械/臺班”算錢,這部分如果簽合同時沒約定單價,后期很容易扯皮。
4. 規費和稅金:交給國家的“固定支出”,一分不能少
規費是按政策必須交的錢,比如社保費、住房公積金、工程排污費;稅金則是增值稅及附加,稅率根據項目類型(一般計稅/簡易計稅)不同,大概在9%左右。這部分錢是“死數”,預算時必須按最新政策算,少交了會被稅務查,多交了老板不樂意。
二、預算控制:從“紙上談兵”到“落地執行”,避開90%的超支坑
知道了預算包含哪些內容,更重要的是怎么把它“按住”。工程圈有句老話:“預算做得再好,施工中管不住,等于白做。” 結合我見過的成功和失敗案例,分享三個階段的控制方法,每個環節都有“避坑點”:
階段一:事前控制——圖紙和合同是“第一道防線”
很多項目超預算,根源不在施工,而在開工前的準備。這一步沒做好,后面再努力都是“亡羊補牢”。
先優化圖紙,再算預算:設計師有時為了“效果”會忽略成本,比如某辦公樓設計用了異形幕墻,好看但施工難度大,材料費比普通幕墻高30%。后來項目經理帶著施工隊和設計院溝通,把部分異形改成直線,直接省了200萬。記住:圖紙沒優化就做預算,等于給超支“埋雷”。
招投標時“摳細節”:別只看總價低,要看清單報價里的“貓膩”。比如某施工隊投標時,人工單價報得比市場價低20%,但材料單價虛高——后期肯定會以“人工漲價”為由扯皮。建議招標時附上“暫估材料價表”,約定主要材料(鋼筋、混凝土)的調價范圍,避免后期糾紛。
合同里寫清“責權利”:最容易扯皮的是“簽證變更”,合同里必須寫清楚:哪些變更需要業主簽字確認?簽證單幾天內必須上報?逾期是否作廢?我見過一個項目,施工隊做了變更沒及時要簽證,半年后找業主報銷,業主不認,最后自己承擔了50萬損失。
階段二:事中控制——施工過程中的“動態監控”,每天都要“算賬”
開工后,預算不是“鎖在抽屜里的紙”,而是要每天盯著、每周對比。很多項目經理忙得忘了看預算,等發現超支時,已經差了幾十萬。
每周做“三算對比”:把“預算成本、計劃成本、實際成本”列出來對比。比如本周計劃用100噸鋼筋,實際用了110噸,就得查:是鋼筋浪費了?還是圖紙量算錯了?某項目通過每周對比,發現木工模板損耗率高達15%(正常是8%),一查才知道工人裁切模板時不按尺寸,隨便鋸,后來加強管理,損耗率降到9%,整個項目省了12萬。
材料控制:“限額領料+現場盤點”:讓施工隊按“施工預算”領料,比如砌一堵墻需要多少磚、多少水泥,提前算好,超了要說明原因。現場材料堆得亂七八糟,丟了、壞了都不知道,某項目鋼筋堆在露天,下雨生銹浪費了5噸,光這一項就多花2萬。建議派專人管材料,每天盤點,月底對賬。
簽證變更“隨做隨簽”:施工中難免有變更,比如業主突然要加個窗戶,或者地質不好要換基礎。記住:變更發生后3天內必須讓業主、監理簽字,附上照片、工程量計算單,越詳細越好。別等工程干完了再補,業主很可能“失憶”。
階段三:事后控制——結算時“寸土不讓”,但也別“過度摳門”
項目干完了,結算時如果算不清賬,前面的控制都白費。這一步要“有理有據”,既不能少算自己的錢,也別瞎報讓審計砍。
結算資料“一次備齊”:審計最怕資料不全,今天缺個簽證,明天少張圖紙,拖拖拉拉幾個月結不了賬。建議結算前列個清單:圖紙、合同、簽證單、材料認價單、檢測報告……一樣都不能少。某項目因為缺了3份材料認價單,審計卡了半年,資金回籠慢,影響了下一個項目。
爭議項“擺事實講道理”:審計時難免有爭議,比如某項工作算不算“新增工程”。別吵架,把合同條款、定額解釋拿出來——比如定額里規定“墻面抹灰包含基層清理”,如果施工隊另外報了“清理費”,審計肯定會砍,這時候就別硬爭了。但如果是業主臨時要求的“額外工作”,有簽證單就必須算。
最后說句大實話
建設工程預算控制,從來不是“一個人的事”,需要預算員、施工員、材料員、項目經理甚至業主一起配合。記住:預算不是“死數字”,而是動態調整的“儀表盤”——前期多花1天優化圖紙,中期多花1小時盤點材料,后期就可能少虧幾十萬。工程人賺錢不容易,把預算管住了,項目才能干得安心,睡得踏實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723447.html,違者必究!
以上是南京優路教育整理的建設工程中預算包含哪些內容-怎么控制全部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