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引導孩子展現自我
摘要
引導孩子展現自我,從來不是“逼孩子外向”或“教孩子表演”,而是幫他們在成長中慢慢建立“我的想法值得被聽見,我的存在值得被看見”的底氣。這需要家長放下“讓孩子變優秀”的焦慮,先學會看懂孩子的“不敢”,再用耐心搭好“敢展現”的臺階——從創造安全的表達環境,到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“推一把”,最后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自信。下面這些方法,是我陪女兒從“躲在我身后不敢說話”到“主動在班級分享繪本”的兩年里,一點點摸索出的實在經驗,每個步驟都能直接上手試試。
一、先停一停:你以為的“不展現”,可能是孩子的“自我保護”
上周帶女兒參加小區的親子活動,有個媽媽拉著孩子往臺前推:“快給大家唱首歌啊!你不是在家唱得挺好嗎?”孩子攥著衣角往后縮,媽媽急了:“你這孩子怎么這么膽小!”結果孩子“哇”地哭了,整場活動再也不肯離開媽媽半步。
其實很多家長都踩過類似的坑——把“孩子不愿展現”等同于“膽小”“內向”,甚至覺得“這會影響以后發展”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孩子的“不展現”,可能是他們的“自我保護”?
我女兒3歲時,有次家庭聚會,親戚讓她背唐詩,她低著頭不說話。我當時也有點尷尬,事后問她為什么,她小聲說:“我怕背錯了,你們會笑我。”那一刻我才明白:孩子對“評價”比我們敏感得多。他們不是不想展現,而是怕“展現不好”會被否定、被比較。
還有些孩子,天生對“當眾表現”有壓力。比如內向的孩子,更習慣在安靜中觀察,突然被推到“焦點位”,會覺得像“被扔進陌生的泳池”;觸覺敏感的孩子,人多嘈雜的環境會讓他們緊張,根本顧不上“展現”。
重點提示:別急著給孩子貼“膽小”“不自信”的標簽。先觀察:他是在所有場合都不展現,還是只在人多/陌生環境?他拒絕時,是眼神躲閃、身體緊繃(真緊張),還是故意鬧脾氣(不想配合)?看懂原因,才能對癥下藥。
二、創造“零評價”的表達安全區:讓孩子敢說“我想試試”
孩子愿意展現的前提,是“我在這里說什么、做什么,都不會被批評”。就像我們成年人,在朋友面前敢吐槽,在領導面前卻謹慎——環境的“安全感”,直接決定表達的“放松度”。
怎么創造這種安全區?關鍵是把“評判式回應”換成“描述式回應”。
舉個例子:孩子畫了一幅畫,興沖沖拿給你看。
評判式回應(×):“畫得真好!就是這個小人的胳膊有點短了。”(先夸后貶,孩子會記住“胳膊短”的缺點)
描述式回應(√):“我看到你用了紅色、黃色、藍色,像彩虹一樣!這個小人手里拿著畫筆,是在畫畫嗎?”(只描述事實+好奇提問,不評價好壞)
我女兒4歲時開始學畫,有次畫了一只“四條腿的鳥”,我沒說“鳥只有兩條腿”,而是問:“這只鳥有四條腿,是想跑得更快嗎?”她眼睛一亮:“對!它要去救樹上的小蟲子!”后來她主動把這幅畫帶去幼兒園,講給小朋友聽——因為她知道,她的“奇思妙想”不會被糾正,只會被認真傾聽。
具體做法:
1. 孩子說話時,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,點頭回應“嗯”“然后呢”,讓他知道“你在認真聽”;
2. 孩子分享想法后,先問“你為什么這么想呀”,再分享你的看法(比如“媽媽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,我小時候也想過……”);
3. 避免用“好/不好”“對/不對”“棒/不棒”這類詞,換成“我注意到……”“你好像很喜歡……”。
堅持一個月,你會發現孩子主動跟你說話的次數變多了——因為他知道,這里是“可以放心表達”的地方。
三、用“腳手架式引導”代替“指令式指揮”:幫孩子搭好“展現的臺階”
“你去跟小朋友打個招呼啊!”“上臺說句話有什么好怕的?”——這些話家長常說,但對孩子來說,就像讓一個剛學走路的人“直接跑起來”。孩子需要的不是“指令”,而是“臺階”:把“展現”拆成小步驟,讓他一步一步夠得著。
我女兒5歲時,幼兒園要選“小小故事員”,她回家說“我想試試,但不敢一個人上臺”。我沒說“別怕,大膽去”,而是跟她一起“搭臺階”:
第1級臺階:在家對著毛絨玩具講故事(聽眾是“不會評價”的玩具,壓力小);
第2級臺階:我當“觀眾”,她講故事,我可以提問(“小熊后來怎么樣了?”);
第3級臺階:邀請鄰居小朋友來家里,她講給1-2個熟悉的小伙伴聽;
第4級臺階:提前去幼兒園教室,站在空舞臺上“彩排”一次,熟悉環境。
最后她真的選上了,雖然上臺時聲音有點抖,但講完后小朋友鼓掌,她跑下臺抱著我說:“媽媽,我做到了!”
拆解步驟公式:目標(比如“當眾說話”)= 最小行動(說一句話)+ 熟悉場景(在家/小范圍)+ 正向反饋(即使說得短,也夸“你今天主動開口了,媽媽覺得很勇敢”)。
記住:孩子的“不敢”,往往是因為“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好”。你幫他把“大目標”拆成“踮踮腳就能完成”的小任務,他就會覺得“我好像可以試試”。
四、發現“非典型閃光點”: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“展現頻道”
提到“展現自我”,很多家長想到的是“當眾演講”“表演才藝”。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長這些——有的孩子喜歡拼樂高,能把積木搭成復雜的城堡;有的孩子愛觀察,能說出“螞蟻搬家是因為要下雨”;有的孩子會照顧人,看到小朋友哭會主動遞紙巾……這些都是“展現自我”的方式。
我鄰居家有個男孩,平時不愛說話,但特別會搭樂高。有次幼兒園辦“創意展”,媽媽鼓勵他把樂高作品帶去,還幫他寫了張卡片:“這是我的‘恐龍博物館’,左邊是霸王龍,它的牙齒有12顆……”結果那天好多小朋友圍著他問問題,他雖然說得慢,但眼睛里有光——原來他不是“不會展現”,只是沒找到自己的“頻道”。
家長要做的“閃光點偵察員”:
觀察孩子“不自覺投入”的時刻:他是喜歡畫畫、拼搭,還是模仿動畫片臺詞、給玩具“講故事”?
把這些“小愛好”變成“展現機會”:喜歡畫畫,就辦個“家庭畫展”,讓他當講解員;喜歡模仿,就玩“角色扮演游戲”,他演醫生你演病人;
告訴孩子:“每個人擅長的不一樣,你搭樂高時特別專注,這就是你的閃光點呀。”
當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感受到“我能做好”,這種自信會慢慢遷移到其他場景——就像那個搭樂高的男孩,后來主動報名了科學課的“小實驗分享”,因為他知道:“我有東西可以分享,別人會想聽。”
五、家長做好“情緒翻譯官”:幫孩子說出“說不出的緊張”
有次帶女兒去參加繪本分享會,她本來答應上臺讀一段,臨上場卻突然拽著我衣角說:“媽媽,我不想去了。”我沒逼她,蹲下來問:“你是不是有點緊張?”她點點頭。我又問:“是像坐過山車那樣,心里怦怦跳嗎?”她眼睛紅了:“嗯,我怕讀錯了,大家會笑我。”
我抱著她說:“媽媽小時候上臺演講,也會緊張得手心出汗,甚至忘詞。后來我發現,就算讀錯了也沒關系,大家其實很友善的。如果你現在不想去,我們可以在臺下聽,下次再試;如果你想去,媽媽在臺下給你比‘加油’的手勢,好不好?”最后她想了想,說:“我想去試試,你要一直看著我。”
孩子的“不敢展現”,很多時候是“情緒卡殼”:他們感受到緊張、害怕,卻不知道怎么說出來,只能用“拒絕”“哭鬧”來表達。這時家長要當“情緒翻譯官”:
1. 幫他命名情緒:“你現在是不是有點緊張/害怕/害羞?”(讓他知道“這種感覺叫什么”);
2. 分享你的經歷:“媽媽小時候也……”(讓他知道“緊張是正常的,不是只有我這樣”);
3. 給選擇權:“你想現在試,還是等會兒試?需要媽媽陪你一起嗎?”(讓他感受到“我可以掌控這件事”)。
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、被接納,他才有余力去面對“展現”這件事——就像我們成年人,焦慮時有人說“我懂你”,會比“別怕”有用得多。
最后想說
引導孩子展現自我,不是為了培養一個“人見人夸的小明星”,而是幫他在成長中慢慢確認:“我是獨特的,我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。”這個過程可能很慢,可能會有反復(今天敢上臺,明天又退縮),但沒關系——就像學走路,摔幾次跤,才能穩穩地邁出下一步。
你不需要孩子“一下子變勇敢”,只需要在他每次“想試試”時,說一句“媽媽相信你”;在他“沒做好”時,說一句“沒關系,下次我們再調整”。慢慢來,孩子會用自己的節奏,告訴你:“我準備好了,我想讓你看見我。”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51281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