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引導孩子運動
每天下班回家,你是不是也常看到這樣的場景:孩子窩在沙發里,眼睛盯著平板屏幕一動不動,喊他下樓玩會兒,要么搖頭說“不想動”,要么嘟囔“沒意思”。再看看體檢報告上“視力下降”“體重超標”的提醒,當家長的心里能不急嗎?
其實,孩子不愛運動,未必是“懶”,更可能是我們沒找對引導的方式。運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不用多說——增強體質、提升專注力、培養抗挫折能力,但“怎么讓孩子心甘情愿動起來”,才是真正的難題。今天就結合我身邊家長的真實案例和兒童運動專家的建議,聊聊怎么用對方法,讓孩子從“抵觸運動”變成“愛上運動”。
先搞懂:孩子為什么“不愛動”?
很多家長覺得“孩子不愛動就是懶”,但你有沒有想過,可能是我們一開始就把“運動”變成了孩子的負擔?
我鄰居家媽媽之前就踩過坑:為了讓7歲的兒子“鍛煉身體”,每天雷打不動逼他跑1000米,結果孩子越跑越抵觸,后來甚至看到運動鞋就躲。后來才發現,孩子不是不愛動,是不愛“被安排的動”——對他來說,跑步像“任務”,跑完還要被媽媽盯著“今天比昨天慢了10秒”,毫無樂趣可言。
兒童運動心理學家李教授在講座里提過:孩子對運動的排斥,往往源于“被動感”和“壓力感”。比如家長總說“你必須運動”,或者把運動和“別人家孩子”對比(“你看小明每天跳繩200個,你怎么就做不到”),甚至用運動當“懲罰”(“作業沒寫完?去跑圈!”)。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把運動和“不開心”劃等號。
還有個常見原因:運動方式沒選對。3歲孩子你讓他練平板支撐,6歲孩子你帶他去健身房舉鐵,孩子當然覺得“沒意思”。每個年齡段的孩子,對“運動”的理解其實是“玩”——能跑、能跳、能探索、能和小伙伴互動,這才是他們想要的“動”。
引導孩子運動,先記住3個“黃金原則”
想讓孩子愛上運動,別急著催他“動起來”,先把這3個原則刻在心里,比任何技巧都管用。
原則1:把“運動”變成“游戲”,讓孩子先“玩嗨”
孩子天生喜歡“玩”,但討厭“被訓練”。你讓他“去跳繩”,他可能不情不愿;但你說“我們來玩‘小松鼠摘松果’,誰跳得高就能拿到樹上的‘松果’(其實是掛在繩子上的小玩具)”,他多半會眼睛發亮。
我同事家5歲的女兒朵朵,之前也是個“沙發小土豆”,后來同事用了個“笨辦法”:每天晚飯后,帶著女兒在家玩“家庭運動會”——把客廳地板當“賽道”,枕頭當“障礙物”,玩“跨過小河”(地上鋪床單當河)、“鉆山洞”(桌子底下爬過去),甚至用玩具積木搭“跨欄”。現在朵朵每天吃完晚飯就主動問:“媽媽,今天我們玩什么游戲呀?”
關鍵點:別糾結“運動量夠不夠”,先讓孩子在“玩”中感受到“動起來很快樂”。哪怕只是追著泡泡跑10分鐘,比強迫他跑1000米更有意義——至少他不抵觸,下次還想玩。
原則2:家長“做榜樣”,比“說教”有用100倍
你有沒有發現:如果爸爸每天下班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,卻催著孩子“去運動”,孩子多半會說“你怎么不運動”?相反,如果家長本身就愛動,孩子自然會跟著學。
我表哥家就是典型例子:表哥夫妻倆都喜歡騎行,周末常帶著8歲的兒子去郊外騎車。一開始孩子騎不動,表哥沒催他“快點”,而是邊騎邊和他聊天:“你看路邊的小花,是不是比手機里的圖片好看?”“前面那個小山坡,我們一起沖上去,到山頂給你買冰淇淋當獎勵!”現在孩子不僅愛上了騎行,還主動加入了學校的騎行社團,說“和爸爸媽媽一起騎車的時候,覺得特別開心”。
真相:孩子是“模仿大師”,你的行為就是他的“說明書”。與其每天說“運動很重要”,不如放下手機,陪他一起跑跑步、打打球——哪怕每天只有20分鐘,孩子也會覺得“運動是我們家的日常”,而不是“媽媽給我的任務”。
原則3:不盯“結果”,只夸“過程”,讓孩子有成就感
很多家長引導運動時,總忍不住“挑毛病”:“你看你跳繩姿勢不對”“跑這么慢,什么時候才能及格”。但對孩子來說,運動的成就感不是“跳了多少個”,而是“我做到了”“我進步了”。
我閨蜜的兒子小宇,剛開始學拍籃球時,連拍5下都掉,急得直哭。閨蜜沒說“你怎么這么笨”,而是蹲下來和他說:“媽媽剛才數了,你這次比上次多拍了2下,手抓球的姿勢也更穩了,進步好大!我們再試一次,看看能不能拍到6下?”就這樣,小宇從“拍5下哭”到“拍20下笑”,現在每天放學都要抱著籃球去小區球場“練一會兒”。
小技巧:夸孩子時,別說“你真棒”,具體到細節更有用。比如“你剛才跑步的時候,雖然累得喘氣,但還是堅持跑完了一圈,媽媽覺得你特別有毅力”“你今天主動提議去騎車,比上周更勇敢了”——這些具體的肯定,會讓孩子覺得“我的努力被看到了”,從而更愿意堅持。
分年齡段實操:不同年齡的孩子,運動要“投其所好”
孩子的身體發育和興趣點不同,引導運動的方式也得“量身定制”。別再用“一套方法管所有年齡”,試試這樣做:
3-6歲:用“角色扮演”和“感官刺激”吸引他
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幻想,對色彩、聲音、游戲化的場景特別敏感。運動的核心是“讓身體動起來”,不用追求“技能”,重點是培養“動的興趣”。
具體做法:
角色扮演游戲:比如玩“小警察抓小偷”(追跑)、“小兔跳格子”(單腳跳)、“小鳥學飛”(張開手臂跑),讓孩子在角色里自然活動身體。
利用玩具和道具:買個泡泡機,讓孩子追著泡泡跑;用呼啦圈當“方向盤”,玩“開汽車”(繞圈跑);甚至把床單披在身上當“披風”,玩“超人飛行”(蹦跳)。
融入生活場景:上下樓梯時玩“數臺階比賽”,散步時玩“踩影子游戲”,洗澡時在浴室地板上“學青蛙跳”——讓運動像呼吸一樣自然。
7-12歲:用“目標感”和“社交感”激勵他
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“勝負欲”,喜歡和小伙伴一起玩,也渴望得到認可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有“小目標”的運動,或者讓他和同伴一起參與。
具體做法:
設定“跳一跳夠得著”的小目標:比如“這個月學會連續拍球10次”“下次跑步比這次快5秒”,目標別太大,完成后給個小獎勵(不是物質獎勵,比如“周末帶你去公園騎車”)。
鼓勵加入集體運動:比如小區的“親子跳繩比賽”、學校的足球隊、班級的跑步小組。孩子在團隊里會更有動力,還能學會合作和堅持。
讓他當“小老師”:比如你故意說“媽媽學不會跳繩,你能不能教教我?”孩子會覺得“我很厲害”,主動練習后再來“教你”,成就感拉滿。
13歲以上:尊重“自主選擇”,把運動變成他的“社交貨幣”
進入青春期的孩子,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討厭被“安排”。引導運動的關鍵是“把選擇權給他”,讓他覺得運動是“自己的事”,甚至是“和朋友互動的方式”。
具體做法:
讓他選喜歡的運動:別強迫他“必須跑步”,如果他喜歡籃球,就陪他去球場;喜歡跳舞,就支持他報街舞班;甚至喜歡玩滑板、飛盤,只要安全,都可以嘗試。
用“同伴效應”帶動:如果他的好朋友喜歡打羽毛球,你可以說“周末要不要約小明一起去打球?”青春期孩子對“朋友的邀請”往往比“家長的要求”更上心。
聊他感興趣的“運動偶像”:比如他喜歡看NBA,你可以和他聊“庫里每天練投籃多久”;喜歡看奧運會,就聊“全紅嬋怎么練跳水的”——用偶像的故事悄悄傳遞“堅持”的意義,比說教更有用。
避開這3個坑,別讓你的“好心”毀了孩子的運動興趣
哪怕方法用對了,有些家長還是會不小心踩坑,反而讓孩子更抵觸運動。這3個“雷區”一定要避開:
坑1:把運動和“學習成績”捆綁
“你這次考試考得好,周末就帶你去運動”“作業沒寫完,不準去打球”——這種話千萬別再說了!把運動當“獎勵”或“懲罰”,會讓孩子覺得“運動是學習的附屬品”,甚至覺得“只有學習好才有資格運動”,反而失去對運動本身的熱愛。
坑2:總拿“別人家孩子”對比
“你看隔壁小強,跳繩能跳200個,你怎么才50個?”這種對比除了打擊孩子的自信,沒有任何意義。每個孩子的身體發育、興趣點都不同,有的孩子擅長跑步,有的擅長跳躍,與其和別人比,不如讓孩子和“過去的自己”比——“你今天比上周多跳了10個,進步好大!”
坑3:運動后過度“糾錯”
孩子剛跑完步,你就說“姿勢不對,膝蓋會受傷”;打完球回來,你又說“剛才那個球明明可以傳,你為什么自己投”。過度關注“錯誤”,會讓孩子覺得“我做什么都不對”,失去運動的樂趣。不如先肯定他的努力:“剛才你跑得滿頭大汗,堅持下來特別棒!下次我們可以試試把手臂擺得再高一點,可能會跑得更輕松哦?”
最后想說:運動不是“任務”,是讓孩子感受“生命力”的方式
其實,引導孩子運動的終極目標,不是讓他成為運動員,也不是為了“體檢報告好看”,而是讓他在奔跑、跳躍、玩耍中,感受自己身體的力量,體驗“努力就有進步”的快樂,學會和同伴合作,甚至在摔倒后自己站起來——這些,才是運動能給孩子的、比“健康”更寶貴的禮物。
別著急,也別焦慮。從今天起,放下“必須讓孩子動起來”的執念,陪他玩一場幼稚的游戲,跑一次沒有終點的步,讓他知道:運動不是“媽媽讓我做的事”,而是“和爸爸媽媽一起,很開心的事”。
慢慢來,孩子總會在某個瞬間突然發現:原來動起來,這么快樂啊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51183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