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后父母教育觀
摘要
當第一批90后開始為人父母,育兒圈悄悄掀起了一場“教育觀念的代際革命”。他們是被“別人家的孩子”支配過的一代,卻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;他們聽過太多“為你好”的綁架,所以總想蹲下來和孩子說“我們聊聊”;他們嘴上喊著“快樂就好”,轉頭又在深夜刷育兒攻略——這種“一邊打破傳統,一邊被現實拉扯”的矛盾,恰恰是90后父母最真實的教育畫像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,這屆父母到底在用怎樣的方式,重新定義“養娃”這件事。
一、從“聽話教育”到“對話教育”:我們不想當“權威”,只想當“隊友”
“你是大人,我是小孩,你說的都對”——這大概是很多80后、70后父母的育兒潛臺詞。但90后父母提起“權威”兩個字,多少帶點“童年陰影”。
我閨蜜小A的兒子剛上幼兒園,有天回家哭著說“老師不讓我玩積木”。放在以前,家長可能會說“聽老師的話,別搗亂”,但小A蹲下來問孩子:“你想玩積木,是想搭什么呀?”孩子說“搭個機器人送給媽媽”。后來小A和老師溝通才知道,是孩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積木。她沒有罵孩子,而是說:“媽媽知道你想送我禮物,但是搶別人的東西,小朋友會難過的,我們下次問問他‘能不能一起玩’,好不好?”
這種“先共情,再引導”的溝通方式,在90后父母里特別常見。我們小時候總被教育“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”,所以現在格外珍惜孩子的“表達欲”。哪怕孩子說“媽媽你今天的裙子不好看”,我們也不會覺得“沒大沒小”,反而會笑著問“那你覺得媽媽穿什么好看呀?”
但這種“隊友式育兒”也有煩惱。前幾天刷到一個媽媽的朋友圈:“和娃平等對話了三年,現在他跟我討價還價比菜市場阿姨還溜——‘再看10分鐘動畫片,就10分鐘,媽媽你上次還說要相信我呢!’”下面評論區一片“世另我”:原來大家都在“尊重孩子”和“立規矩”之間反復橫跳。
痛點共鳴:我們想讓孩子“有主見”,又怕他“太任性”;想和他做朋友,又怕他沒大沒小。這種矛盾,本質上是90后父母在“愛”和“邊界”里找平衡——我們不想當孩子的“統治者”,但也得是他的“引路人”。
二、拒絕“唯成績論”,但“快樂教育”的邊界在哪里?
“考98分?那2分怎么丟的?”“鄰居家孩子報了5個補習班,你怎么能只報2個?”——這些話,90后小時候聽太多了。所以當我們自己當父母,第一反應就是“我的孩子開心就好”。
但現實往往是“嘴上說不要,身體很誠實”。我表哥家女兒上小學二年級,期中考試數學考了78分。表哥嘴上跟孩子說“沒關系,我們下次努力”,轉頭就偷偷查了“小學數學思維訓練班”。他跟我吐槽:“我也不想雞娃,但看到班級群里別的家長曬100分試卷,心里還是咯噔一下。”
這種“反內卷”和“被內卷”的拉扯,幾乎是90后父母的日常。我們嘴上喊著“成績不重要,成長才重要”,但看到孩子拼音沒學好,還是會忍不住多教兩遍;我們說“興趣比考級重要”,但看到別的孩子鋼琴過了十級,還是會問自己“是不是太佛系了?”
獨特洞察:90后父母的“反成績論”,不是真的不在乎成績,而是更在乎“成績背后的東西”。我們怕孩子因為一次考砸就否定自己,怕他為了分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,更怕他變成“只會考試的機器”。所以我們寧愿花時間陪孩子讀繪本、做實驗,也不想讓他一頭扎進習題冊——哪怕知道這樣可能“輸在起跑線上”。
三、用互聯網養娃:是“育兒神器”還是“甜蜜的負擔”?
90后父母大概是第一批“被互聯網養大,又用互聯網養娃”的人。我們小時候查資料靠字典,現在孩子學英語有APP;我們小時候寫作業靠自己想,現在有“拍照搜題”;我們小時候玩泥巴,現在孩子有編程機器人、科學實驗套裝。
我同事小林的女兒4歲,已經會用平板學英語、看科普動畫。小林說:“互聯網確實方便,比如她問‘為什么月亮會跟著人走’,我直接搜個動畫給她看,比我講半小時都清楚。”但她也有煩惱:“有次我忙工作,讓她自己看動畫,結果她偷偷刷起了短視頻,一看就是一小時。”
這屆父母太懂互聯網的“雙刃劍”了:我們用育兒APP記錄孩子的成長曲線,也怕算法推送的“焦慮內容”(比如“3歲不會英語就是落后”);我們用在線課程給孩子拓展視野,也怕屏幕時間太長傷眼睛;我們在媽媽群里交流經驗,也怕被“曬娃黨”刺激到。
實用建議:如果想用互聯網輔助育兒,記得“家長先過濾”。比如給孩子選動畫,自己先看10分鐘,確認內容是否適齡;用學習APP時,設置“專注模式”,關閉無關推送;最重要的是,別把“電子設備”當“保姆”——孩子需要的不是屏幕里的知識,而是你陪他一起看動畫、做實驗的互動。
四、“不買學區房,但買繪本”:90后父母的“經濟理性”
上一代父母養娃,講究“砸錢買資源”:學區房、重點學校、名師補習班,恨不得把所有“硬通貨”都堆在孩子身上。但90后父母不一樣——我們見過太多“砸錢也養不出好孩子”的例子,所以更相信“錢要花在刀刃上”。
我身邊有對夫妻,拒絕了“掏空六個錢包買學區房”的建議,反而把錢花在了這些地方:每個月帶孩子去一次博物館或科技館,買了一柜子的繪本和實驗器材,請了個會陪孩子玩的“游戲力教練”(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補課老師)。媽媽說:“我小時候住學區房,但每天最開心的是放學后和同學爬樹、抓蝌蚪。現在我想讓孩子有更多‘體驗感’,這些比‘重點小學’的名頭更重要。”
當然,這種“理性”也帶著無奈。畢竟不是所有90后都能輕松拒絕學區房——房貸、育兒成本、職場壓力,已經讓很多人“不敢太任性”。但至少我們在努力:不買貴的玩具,只買能讓孩子動手的;不報跟風的補習班,只報孩子真的感興趣的;不給孩子穿名牌,只穿舒服的——我們想告訴孩子:“幸福不是比誰擁有更多,而是比誰感受更多。”
五、給孩子“心理免疫力”:比分數更重要的,是“抗挫力”
90后父母大概是最重視“心理健康”的一代家長。因為我們自己就是“被忽視心理需求”的受害者:小時候哭會被說“沒出息”,委屈會被說“玻璃心”,考砸了會被說“沒用”。所以我們養娃,最想做的就是“給孩子一個‘心理安全區’”。
我表姐的兒子第一次參加幼兒園演講比賽,緊張得忘詞了,哭著跑下臺。表姐沒有說“沒關系,下次努力”,而是抱著他說:“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,準備了那么久,卻沒發揮好,對不對?”等孩子情緒平復了,她才問:“那下次我們可以怎么準備,讓自己不那么緊張呢?”后來孩子說“想多練習幾次”,表姐就每天陪他對著鏡子練,哪怕練到很晚。
金句:90后父母的教育觀里,藏著一句潛臺詞:“我不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,但想讓他有‘摔倒了能自己爬起來’的勇氣。”我們教孩子認識情緒——“難過的時候可以哭,生氣的時候可以說‘我現在很生氣’”;我們教孩子面對失敗——“考砸了不是‘你不行’,而是‘這次方法可能不對’”;我們甚至教孩子“拒絕”——“如果別人讓你做不喜歡的事,可以說‘不’”。這些“軟實力”,是我們能給孩子最珍貴的“鎧甲”。
寫在最后
90后父母的教育觀,從來不是“完美范本”。我們會焦慮,會迷茫,會在“傳統”和“現代”之間搖擺,會在“理想”和“現實”之間妥協。但我們比上一代更愿意反思:反思自己小時候的經歷,反思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,反思“父母”這個身份的意義。
或許我們最終養不出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但我們在努力養出“像自己一樣,懂得愛、懂得表達、懂得如何面對世界”的孩子。這大概就是90后父母最特別的地方——我們不是在“教育孩子”,而是在和孩子一起“重新長大”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46403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