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教育厭學的孩子
當孩子把書包扔在角落說"我不想上學"時,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憤怒或焦慮。但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,超過63%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,這不是孩子故意叛逆,而是成長過程中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。教育厭學的孩子,需要的不是強硬的管教,而是像拆毛線團一樣,耐心找到問題的源頭,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內驅力。
一、先別急著"糾正",先看見孩子"厭學"背后的真實需求
上周在咨詢室遇到一位媽媽,她的兒子小林從五年級開始拒絕寫作業,成績直線下滑。媽媽最初的做法是沒收手機、加倍布置練習題,結果孩子直接罷課三天。后來通過家庭沙盤游戲才發現,小林是因為轉學后無法融入新集體,又不敢告訴家長,才用"厭學"來逃避社交壓力。
孩子不會用復雜的語言表達困境,他們的"不想學"可能藏著這些信號:
能力困境:數學連續三次不及格后,小明說"上課像聽天書"(學習能力與課程難度不匹配)
關系危機:被同桌起綽號后,菲菲開始頻繁請假(同伴關系影響校園安全感)
意義缺失:學霸小童突然問"學這些有什么用"(青春期價值感迷茫)
情緒障礙:一到考試就嘔吐的強強(焦慮情緒軀體化表現)
建議家長準備一個"情緒筆記本",連續一周記錄孩子說"不想學"前發生的事:當天的課程內容、考試成績、同學互動、家庭對話等。往往在這些細節里,能找到比"懶""貪玩"更真實的答案。
二、用"非暴力溝通"重建親子信任
當孩子說"我討厭學習"時,錯誤的回應往往是:
"別人都能學就你不能?"(否定感受)
"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掃大街"(威脅恐嚇)
"媽媽都是為你好"(道德綁架)
有效的溝通應該像剝洋蔥,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。推薦使用"觀察-感受-需求-請求"四步法:
"我注意到你這周有三次作業沒完成(觀察),媽媽有點擔心你的學習狀態(感受)。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難需要幫助?(需求)我們能不能每天花20分鐘一起看看課本?(請求)"
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邊玉芳團隊的研究顯示,采用這種溝通方式的家庭,孩子厭學情緒改善率提升47%。關鍵要記住:孩子抵觸的不是學習本身,而是學習帶來的挫敗感和被否定的痛苦。
三、三大落地策略,讓孩子從"要我學"到"我要學"
1. 用"小成功體驗"重建自信
上海某重點小學的"進步存折"做法值得借鑒:把大目標拆解成每日可完成的小任務,比如"今天背5個單詞",完成后就蓋個印章,集滿10個兌換一次親子活動。這種游戲化設計能讓孩子在積累中獲得掌控感。
操作要點:
任務難度設置:讓孩子跳一跳能夠到(比如數學50分的孩子,先定60分目標)
及時反饋:用具體描述代替"你真棒"("這道題上次錯了3處,這次只錯1處,進步很明顯")
允許倒退:當孩子沒完成時,重點分析原因而非批評("是題目太難還是時間不夠?")
2. 把學習和孩子的興趣綁定
12歲的小宇沉迷編程游戲,對語文作文完全沒興趣。他的爸爸沒有禁止游戲,而是和他約定:每寫一篇游戲攻略,就可以多玩30分鐘。三個月后,小宇不僅作文水平顯著提升,還開始主動研究游戲劇情中的文學手法。
興趣連接點參考:
喜歡追星:研究偶像的成長經歷(作文素材)、計算演唱會門票價格(數學應用)
沉迷動漫:嘗試日語配音(外語學習)、分析角色性格(閱讀理解)
愛打籃球:記錄比賽數據(統計知識)、撰寫戰術分析(邏輯表達)
3. 打造"無壓力學習空間"
在杭州某中學的調查中發現,82%的厭學學生家庭存在"過度關注"現象: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全程陪同、頻繁催促。這種"監視式學習"會激活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家庭環境調整建議:
物理空間:設立獨立學習角,配備計時器(讓孩子自主管理時間)
心理空間:每周設置"無批評日",當天不討論學習成績
榜樣示范:父母在孩子學習時放下手機,可以看書或處理工作
四、警惕!這些做法正在把孩子推向更深的厭學
1. 盲目報班:某教育機構數據顯示,同時參加3個以上課外班的孩子,厭學概率是普通孩子的2.3倍
2. 橫向比較:"你看隔壁XX考了98分"這類話,會摧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
3. 剝奪休息:長期睡眠不足的孩子,大腦前額葉發育受影響,專注力會下降40%
4. 替代成長:幫孩子整理書包、記作業,看似關愛實則剝奪了責任意識培養
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。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時,與其焦慮地"逼"他們回到軌道,不如蹲下來看看他們的世界里發生了什么。有時候,讓孩子暫時停下來喘口氣,重新發現學習的樂趣,比硬拖著他們往前走更重要。就像園丁不會責怪冬天的樹木沒有開花,真正的教育智慧,是相信每個孩子內心都有向上生長的力量,我們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并適時澆灌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37278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