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力
晚上九點半,你盯著孩子攤在桌上的作業本,他卻在橡皮上畫了第三只小兔子;周末讓他復習上周的數學錯題,他翻了兩頁就開始揉眼睛說“好累”;你忍不住吼了句“能不能專心點”,他眼圈一紅,把筆一扔——這樣的場景,是不是每天都在你家上演?
其實,你焦慮的不是孩子“不愛學習”,而是他缺乏“學習力”。學習力不是天生的聰明,也不是考高分的能力,而是孩子面對知識時的“主動探索欲”“持續專注力”“高效方法論”和“抗挫折韌性”的組合。真正的學習力,能讓孩子在離開你的催促后,依然能自己往前走。 今天就和你聊聊,怎么用“接地氣”的方法,幫孩子把學習力“養”出來。
一、先別逼孩子“必須學”,先點燃他心里的“小火苗”——內驅力的培養
你有沒有發現,孩子玩游戲時從不喊累,拼樂高能坐一下午,可一到學習就磨磨蹭蹭?不是他“雙標”,是因為游戲滿足了他的“內驅力三要素”:自主感、勝任感、歸屬感。學習要想讓他主動,就得把這三個要素“裝”進去。
1. 給“有限的選擇權”,讓他覺得“學習是我的事”
別總說“你必須先寫數學再寫語文”,試試問他:“今天作業有數學和語文,你想先挑戰哪一個?” 選擇權不用太大,比如“你想在書桌寫,還是在餐桌寫?”“這篇課文想讀3遍還是4遍?”——孩子哪怕只是決定了“先做哪項”,也會覺得“學習是我自己選的”,抵觸心理會少很多。
我朋友家的孩子以前寫作業要催1小時,后來她改用“選擇題”:“你是現在寫作業,寫完看20分鐘動畫片;還是先玩20分鐘,之后寫作業到睡覺前?” 孩子一算,前者更劃算,反而主動說“我現在寫”。重點:給選擇權不是“放任不管”,而是在規則里留空間,比如“作業必須今天完成”是底線,怎么完成讓他自己定。
2. 夸“具體進步”,而不是“你真棒”
孩子考了90分,你說“真棒”,他可能下次考80分就怕你失望;但如果你說“這次數學的附加題你做出來了,上次你還說‘太難了不想試’,現在居然能獨立解出來,媽媽看到你真的在努力思考”——他會記住“努力思考能解決問題”,下次遇到難題反而更愿意試。
錯誤示范:“這次英語考得不錯,繼續加油。”(模糊,孩子不知道哪里做得好)
正確示范:“你這次英語單詞默寫只錯了2個,上次錯了5個,你每天早上讀10分鐘單詞真的有用!”(具體到行為和結果,孩子知道“這樣做能進步”)
3. 把學習“綁”在他的興趣上,讓知識變“有用”
孩子喜歡恐龍?那就用恐龍科普書學語文(認生字、學句子),用恐龍體重、身高學數學(比大小、算加減);喜歡畫畫?讓他畫“課文里的故事”,把數學公式畫成漫畫——當學習和他在乎的東西掛鉤,“有用感”會讓他覺得“學習不是任務,是幫我了解世界的工具”。
二、別總怪孩子“不專心”,先給他“能專注”的環境和方法——專注力的訓練
很多家長說“我家孩子專注力差,上課走神,寫作業磨嘰”,但你有沒有想過:成年人刷手機時被打斷都會煩躁,何況孩子?專注力不是天生的,是“練”出來的,就像肌肉,越練越強。
1. 先“清理環境”,別讓干擾“搶”走他的注意力
孩子寫作業時,你在旁邊看電視、打電話,或者桌上放著玩具、零食——這些都會讓他的大腦“忍不住分心”。給孩子一個“無干擾學習區”:書桌只放當前要用的書本文具,手機、平板收起來(如果用平板查資料,提前約定“只查題,不用其他功能”),家人說話小聲點,電視暫時關掉。
我鄰居家孩子以前寫作業要3小時,后來她把孩子的書桌搬到書房,門上貼個“正在學習,請勿打擾”的紙條,孩子寫作業時間直接縮短到1.5小時。環境越簡單,孩子的注意力越容易集中。
2. 用“任務拆解法”,把“大山”變成“小臺階”
你讓孩子“今天把數學卷子做完”,他一看20道題,可能直接說“太難了不想做”;但如果你說“我們先做5道選擇題,做完休息5分鐘,吃塊小餅干”——他會覺得“5道題很簡單”,做完后有成就感,就愿意繼續。
具體步驟:
把大任務拆成“5-10分鐘能完成”的小任務(比如“背3個英語單詞”“寫2道計算題”);
每完成一個小任務,打個勾,給點小獎勵(比如貼星星、休息5分鐘);
全部完成后,一起數勾,讓他看到“我做到了這么多”。
3. 按“年齡定專注時長”,別用成人標準逼孩子
不同年齡的孩子,專注時長本來就不一樣:5-6歲約15-20分鐘,7-8歲約20-25分鐘,9-10歲約25-30分鐘。如果你讓8歲的孩子“必須專注寫1小時作業”,他根本做不到,反而會因為“達不到”而放棄。
可以用“番茄鐘法”:根據孩子年齡定一個專注時長(比如8歲定25分鐘),告訴他“我們先專注寫25分鐘,鬧鐘響了就休息5分鐘,吃點東西、動一動”。重點是“專注時認真做,休息時徹底玩”,別讓孩子覺得“休息也是偷偷摸摸的”。
三、別只催孩子“快學”,教他“怎么學”——學習方法的落地
你可能見過這樣的孩子:每天學到很晚,筆記寫得工工整整,可成績就是上不去。不是他不努力,是沒掌握“高效學習方法”。學習力強的孩子,不是“學得久”,而是“學得巧”。
1. 用“費曼學習法”,檢驗他到底“懂沒懂”
什么是費曼學習法?簡單說就是“讓孩子當老師,把學到的知識講給你聽”。如果他能講明白,說明真懂了;如果講不明白,卡殼的地方就是他沒掌握的“漏洞”。
比如孩子學了“乘法口訣”,你可以說:“媽媽今天沒聽懂老師講的乘法,你能不能當小老師教教我?為什么3×4等于12呀?” 他可能會說“3個4加起來就是12”,或者舉例子“我有3盒鉛筆,每盒4支,一共12支”——講的過程,其實是他在“梳理思路、鞏固知識”的過程,比單純刷題記得更牢。
2. 錯題本別只抄題,要“挖原因、找規律”
很多孩子錯題本抄得很漂亮,可下次遇到類似題還是錯——因為他只抄了“題目和答案”,沒搞清楚“為什么錯”。真正有用的錯題本,要包含三步:
記錄錯誤原因:是“概念沒懂”(比如不知道“平均分”是什么),還是“粗心”(數字抄錯),或是“思路錯了”(用錯公式)?
寫出正確思路:這道題的關鍵步驟是什么?比如數學題要寫“先算什么,再算什么”,語文題要寫“這句話的修辭手法是比喻,因為把月亮比作玉盤”。
找同類題練習:針對這個錯誤類型,再做2-3道類似題,確認自己真的會了。
3. 教他“制定學習計劃”,但別太復雜
別給孩子列“6:00起床、6:30晨讀、7:00吃飯……”這種精確到分鐘的計劃,他根本執行不了。簡單的計劃更有用,比如用表格列三項:
任務 | 預計時間 | 完成打勾 |
---|---|---|
數學作業 | 30分鐘 | |
背5個單詞 | 10分鐘 | |
讀課外書 | 20分鐘 |
讓孩子每天晚上自己填任務,第二天完成后打勾。計劃不用完美,能完成80%就很好,重點是讓他學會“自己安排時間,對自己的任務負責”。
四、允許孩子“犯錯”,學習力里藏著“抗挫折力”
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孩子遇到難題就哭,考試考砸了就說“我再也不學了”?不是他“玻璃心”,是他怕“失敗會讓你失望”。學習力強的孩子,不是從不犯錯,而是不怕犯錯,能從錯誤里學到東西。
1. 把“錯誤”變成“學習機會”,而不是“批評理由”
孩子考試錯了一道簡單題,你別急著說“這么簡單都錯,你怎么這么馬虎”,試試說:“我們來看看這道題,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呀?哦,原來你把‘+’看成‘-’了,下次我們做完題,用手指著題目再檢查一遍,看看能不能發現這個小錯誤?”
重點是“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”,而不是“指責他”。當孩子覺得“犯錯不可怕,媽媽會幫我一起改”,他下次遇到困難才敢告訴你,而不是逃避。
2. 家長“示范不怕犯錯”,孩子才敢“大膽試”
如果你學新東西時總說“我不行,太難了”,孩子也會覺得“不會做就是笨”;但如果你說“媽媽今天學做蛋糕,第一次烤糊了,但我知道哪里錯了,下次調整溫度試試”——孩子會明白“失敗是正常的,調整方法就能進步”。
我見過一個媽媽,陪孩子學騎自行車時,自己先摔了一跤,笑著說“哎呀,媽媽沒掌握平衡,再來一次”,孩子反而不害怕了,跟著說“我也要再來一次”。家長的態度,就是孩子面對挫折時的“鏡子”。
培養孩子的學習力,不是“逼他考100分”,而是幫他養成“自己想學、能學好、不怕難”的能力。這需要時間,可能你用了一個月的“選擇權法”,他還是會偶爾拖拉;教了十遍“錯題本三步法”,他還是會忘記寫錯誤原因——沒關系,成長本來就不是直線上升的。
就像種一棵樹,你不能指望澆一次水就開花結果,但只要你持續給它陽光、水分和耐心,它總會慢慢扎根、長高。孩子的學習力也是如此,你今天多給他一點自主感,明天多教他一個小方法,后天陪他面對一次小失敗,這些點滴積累,終會讓他長出“自己往前走”的力量。
學習力的本質,其實是“成長力”——讓孩子在漫長的人生里,哪怕沒有你的催促,也能主動探索世界,勇敢面對挑戰,成為一個“會學習、愛學習”的人。這,或許比任何分數都重要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fangfa/446823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