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高在職EMBA學習效率
摘要:
在職EMBA學員普遍面臨“時間不夠用、精力跟不上、知識吸收難”的三重困境,想要突破效率瓶頸,關鍵不在于“延長學習時間”,而在于“重構學習系統”。本文結合真實學員案例與管理學經典方法,從時間管理、學習方法、資源整合、心態調整四個維度,提供可落地的效率提升方案,幫你在工作、家庭與學業的平衡中實現“事半功倍”。
一、先破后立:撕掉“沒時間學習”的偽標簽
“每天加班到9點,周末還要陪孩子,哪有時間看案例?”這是我在EMBA課堂上聽到最多的抱怨。但去年畢業的張同學(某互聯網公司總監)用親身經歷顛覆了這個認知:他在學習期間不僅完成了兩篇核心論文,還主導了公司一個重要項目。他的秘訣很簡單——把“碎片化時間”變成“系統化學習單元”。
1. 用“時間塊切割法”鎖定黃金時段
張同學的做法是:每天早上6:00-7:30雷打不動看課程視頻(大腦最清醒的“黃金兩小時”),通勤路上用音頻聽行業報告(把被動時間轉為主動輸入),睡前15分鐘用思維導圖梳理當天知識點。他強調:“別迷信‘整塊時間’,EMBA學習的本質是‘見縫插針’,關鍵是讓每個時間塊都有明確目標。”
2. 學會“戰略性放棄”,拒絕“偽努力”
很多同學陷入“熬夜刷題”的誤區,結果第二天工作效率暴跌,陷入惡性循環。實際上,EMBA考核更看重“知識應用能力”而非“死記硬背”。李同學(某制造業VP)的經驗是:“每周花2小時做‘學習復盤’,把80%精力放在核心課程(如戰略管理、財務分析)上,選修課根據職業目標選擇性投入,不重要的小組討論甚至可以‘委派’給組員分工完成。”
二、高效輸入:讓知識“進來就能用”
EMBA課程的特點是“理論深、案例雜、跨界廣”,不少同學反映“聽完就忘,學了用不上”。這不是記憶力問題,而是缺乏“目標導向的學習設計”。
1. 帶著“工作問題”聽課,拒絕“空杯心態”
王同學(創業者)分享了一個實用技巧:每次上課前,他會在筆記本上寫下3個當前工作中遇到的難題(比如“如何優化供應鏈成本”“如何推動跨部門協作”),然后帶著問題去聽《運營管理》《組織行為學》等課程,一旦發現相關理論或案例,立刻標注“可應用場景”。他笑稱:“我的課本上全是‘XXX公司案例可借鑒’‘這個模型下周開會用’的批注,期末復習時直接看這些‘應用筆記’,效率比啃教材高10倍。”
2. 用“費曼技巧”倒逼知識內化
“如果你不能用最簡單的話把一個概念講清楚,說明你根本沒理解。”這是EMBA教授常說的一句話。趙同學(金融從業者)的實踐是:每學完一個章節,就用手機錄一段3分鐘的“迷你講座”,假裝給下屬講解核心觀點。“有一次我講‘波特五力模型’,講到一半卡殼了,才發現自己對‘替代品威脅’的理解一直有偏差。這種‘輸出倒逼輸入’的方式,比單純劃書有效得多。”
三、資源整合:把“同學圈”變成“學習加速器”
EMBA的價值不僅在于課程本身,更在于“同學資源”。但很多人只把同學會當成社交場合,忽略了其“學習共同體”的潛力。
1. 組建“互補型學習小組”,避免“單打獨斗”
某班級的“財務+營銷+技術”跨領域小組曾成為傳奇:財務背景的同學幫大家拆解財報案例,營銷專家負責市場分析,技術大佬解讀數字化轉型趨勢。組長劉同學說:“我們每周線上碰一次,每人負責一個模塊的資料整理,效率比自己悶頭學高3倍。更重要的是,不同行業的視角碰撞,經常能帶來‘原來還能這么想’的啟發。”
2. 善用“教授資源”,課后10分鐘勝過課上兩小時
不少同學不好意思課后提問,其實教授們很歡迎“帶著思考的交流”。陳同學(國企中層)的經驗是:每次課后提前準備1-2個具體問題(比如“您課上提到的‘藍海戰略’,在傳統行業如何落地?”),利用教授收拾講義的間隙快速請教。“教授的一句話點撥,往往能幫你打通知識盲區。有次我請教《公司治理》的案例分析思路,教授推薦了兩本延伸閱讀,直接讓我的論文提升了一個檔次。”
四、心態管理:別讓“焦慮”拖垮你的效率
“別人都在曬讀書筆記,我卻連作業都寫不完”“同學都是行業大佬,我是不是跟不上?”這種焦慮感在EMBA學員中很常見,但過度焦慮只會消耗精力,降低效率。
1. 接受“不完美學習”,拒絕“比較心態”
班主任李老師見過太多“完美主義受害者”:“有同學為了一篇小組報告熬夜改10遍,結果影響了第二天的核心課程學習。其實EMBA更看重‘持續迭代’,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到100分,能保證80分的穩定輸出,比偶爾100分、經常60分強得多。”
2. 用“小成就清單”積累動力
每天睡前花5分鐘寫“成功日記”:今天弄懂了一個財務公式、和同學討論出一個方案框架、甚至只是堅持聽完了一節線上課……這些“小勝利”能幫你建立信心。正如一位學姐所說:“EMBA就像馬拉松,別總盯著終點,專注腳下的每一步,反而能跑得更穩。”
寫在最后
在職EMBA的學習效率,從來不是“拼時間”的游戲,而是“拼策略”的智慧。從切割時間塊到整合資源網,從帶著問題學到用輸出倒逼輸入,核心邏輯只有一個:讓學習成為“解決問題的工具”,而非“額外的負擔”。當你把課堂知識和工作實踐真正打通,會發現效率提升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。
當然,每個人的節奏不同,以上方法需要結合自身情況調整。但請相信:比起“學了多少”,“用了多少”才是EMBA學習的終極目標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mbaxw/51400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