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證書已被“取消”?大學生別再浪費時間了
最近后臺總收到私信:“學姐,我剛花2000塊報了‘高級電子商務師’培訓,同學卻說這個證早就沒用了?”“考了‘心理咨詢師三級’,找工作時HR看都不看,是不是白考了?”
作為過來人,特別懂這種“考證焦慮”——大學時間有限,看著別人考四六級、考教資、考計算機,自己不考總怕落后。但你知道嗎?這些年國家陸續取消了上百種職業資格證書,有些證書現在不僅沒用,寫在簡歷上甚至會被HR覺得“信息滯后”。今天就給大家扒清楚:哪些證書已經明確被取消?大學生到底該怎么避開“考證坑”? 內容有點長,但全是干貨,建議先收藏再看。
一、為什么這些證書會被“取消”?先搞懂背后邏輯
可能有同學會問:“國家為什么要取消證書?考個證證明能力不好嗎?”
其實,證書取消不是“否定能力”,而是優化職業資格體系。2014年以來,國務院陸續取消了400多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(最新數據可查人社部官網),核心原因有兩個:
一是“證書泛濫”導致含金量縮水。比如以前會計行業,除了會計證,還有“會計電算化證”“會計繼續教育證”,重復認證、重復收費,企業招聘時反而分不清哪個有用。
二是“市場說了算”。很多證書是行業協會或培訓機構推出的,國家干預太多反而限制就業?,F在明確:只有關系公共利益、涉及安全準入的職業,才保留國家認證(比如醫生、律師、教師),其他交給市場和企業判斷。
說白了,取消的大多是“沒必要國家背書”的證書。如果你現在還在考這些證,不僅浪費時間金錢,未來找工作時可能連“加分項”都算不上。
二、這些證書已明確被取消!大學生別再碰(附詳細清單)
整理了近幾年取消的、大學生常踩坑的證書,快對照看看你有沒有“中招”:
金融財經類:這些“高大上”證書早就沒用了
會計從業資格證(2017年取消):最典型的例子!以前學會計的同學必考,現在已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。替代它的是“初級會計職稱”,這個才是行業入門門檻。
金融理財師(AFP)(2018年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):很多培訓機構還在推“AFP認證班,包過拿證”,但實際上這個證現在是行業協會自辦,企業認可度很低。真要考理財相關,不如瞄準“注冊金融分析師(CFA)”或“證券從業資格證”(后者是準入類,必須考)。
注冊稅務師(2014年調整為“稅務師”,水平評價類):注意!不是取消,是“降格”。以前是“注冊”開頭的準入類,現在變成水平評價,雖然含金量還在,但和“注冊會計師(CPA)”差遠了,別搞混。
外貿營銷類:別再被“國際認證”忽悠
國際商務師(2016年取消):以前做外貿的同學可能聽過,現在早沒用了。外貿行業更認“報關員證”“單證員證”(這兩個還在國家目錄里),或者直接看你的英語能力和實操經驗。
營銷師、高級營銷師(2016年取消):這種“X級營銷師”證書,當年火過一陣,現在企業招人根本不看。營銷崗更看重你的案例:“你做過什么活動?漲粉多少?轉化如何?” 比一張證書實在多了。
計算機技能類:這些“操作證”已被市場淘汰
計算機等級考試四級(軟件測試工程師等)(2021年??疾糠挚颇浚鹤⒁猓〔皇撬杏嬎銠C等級考試都取消,一級到三級(比如MS Office、Python)還在,但四級里的“軟件測試工程師”“嵌入式系統開發工程師”等科目已經??肌,F在企業招技術崗,更看你會不會用Java、Python寫代碼,有沒有項目經驗,而不是一張“四級證書”。
電子商務師(國家職業資格)(2019年取消):現在做電商,沒人看“電子商務師證”。你會運營抖音、寫小紅書文案、投流優化,比考證有用100倍。
語言心理類:這些“熱門證”早已不是“剛需”
心理咨詢師二/三級(2017年取消):這個坑過很多人!以前考“心理咨詢師三級”只要交錢培訓就能過,導致證書泛濫?,F在國家取消后,行業更認“臨床心理學碩士”“注冊心理師(CAPA)”等專業資質,普通大學生考個“三級證”基本沒用。
翻譯專業資格(水平)考試(非通用語)部分語種(2023年調整):比如烏爾都語、豪薩語等小語種的二三級考試已???,如果你學的是英語、日語等大語種,CATTI證書(翻譯專業資格)還是有用的,但小語種同學別盲目跟風。
其他常見“廢證”:這些證書別再浪費錢
房地產經紀人協理(2019年取消準入類,變為水平評價):想做房產中介,現在不需要這個證了,入職后公司會培訓,更看重你的銷售能力。
公共營養師(二/三級)(2016年取消):現在市面上的“營養師證”大多是機構頒發,國家不認。真對營養感興趣,不如學生物、食品專業,考“注冊營養師(RD)”(這個是行業公認的)。
導游資格證(省級)(2016年統一為“全國導游資格證”):以前各省市有自己的導游證,現在必須考全國統一的,省級證書已作廢。
三、取消之后,哪些證書才是大學生值得考的“硬通貨”?
說了這么多“取消的證”,肯定有同學問:“那到底哪些證該考?” 分3類推薦,按需選擇:
通用型證書:幾乎所有專業都能考,性價比高
英語四六級:雖然很多人吐槽“四六級沒用”,但國企、事業單位、部分外企篩簡歷時還是會看,尤其是四級,盡量別掛科。
計算機二級(MS Office/Python):Office是職場必備技能,考個二級證至少證明你會用Excel做表、PPT排版;Python適合想轉數據分析、運營的同學,比C語言實用。
駕駛證:大學時間相對自由,考個駕照早晚用得上,工作后很難抽出整段時間練車。
專業型證書:對口專業必看,含金量高
法律職業資格證:法學專業同學的“命根子”,想當律師、法官、檢察官必須考,非法本同學2018年后部分情況不能考(具體看最新政策),但含金量依然頂流。
注冊會計師(CPA):會計、財管專業首選,考下來進四大、國企財務崗都有優勢,非專業同學想轉行財務也可以考(但難度大,需要毅力)。
教師資格證:師范專業必考,非師范想當老師也得考,尤其是中小學老師,現在“持證上崗”卡得嚴。
執業醫師資格證/護士資格證:醫學相關專業必備,沒有這個證連實習都困難,更別說上崗了。
技能型證書:提升競爭力,適合“斜杠青年”
急救證(AHA認證):現在很多企業團建、戶外活動會優先招有急救證的人,而且關鍵時刻能救命,考一個不虧(一般幾百塊,培訓2天就能考)。
普通話證書:想當老師、主持人、公務員的同學必考,二甲(87分)是門檻,一乙(92分)更有優勢。
Adobe認證(PS/AE等):設計、新媒體專業同學可以考,證明軟件操作能力,接單或找工作時能加分(但別只考證,作品更重要)。
四、3步判斷證書值不值得考!大學生別再“盲目跟風”
最后教大家一個“避坑公式”,以后看到證書宣傳,先問自己3個問題:
第一步:查“國家職業資格目錄”
打開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”,搜“國家職業資格目錄”(最新是2021年版,共72項),不在目錄里的證書,90%不用考。比如前面說的“心理咨詢師三級”“會計從業資格證”,都不在目錄里,直接pass。
第二步:看“行業認可度”
在目錄里的證書,再去招聘網站搜目標崗位(比如“會計”“教師”),看JD里有沒有明確要求“XX證書”。比如“注冊會計師”在財務崗JD里高頻出現,“教師資格證”在教師崗必提,這種就是“剛需證”;反之,“營銷師證”在招聘里幾乎看不到,就別浪費時間。
第三步:算“投入產出比”
考證要花時間(復習)和金錢(報名費、培訓費),問問自己:“這個證能幫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嗎?能漲工資嗎?” 如果答案是“不確定”,不如把時間花在實習、學技能上。比如你想做新媒體,花3個月考個“電子商務師證”,不如用這3個月運營一個小紅書賬號,漲1000粉比證書有用。
寫在最后
大學考證,本質是“投資自己”,但別讓“考證”變成“自我感動”。與其跟風考一堆“廢紙證”,不如想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:想就業?就去實習、學硬技能;想考研?就專注專業課和英語;想考公?就研究行測申論。
記?。?b>最好的“證書”,永遠是你的能力和經歷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避開考證坑,把時間花在真正值得的事上。
(以上信息整理自國務院及人社部公開文件,最新職業資格目錄可能調整,具體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72611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