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校該不該取消?教育部做了明確回復
最近刷到不少家長在群里討論:“孩子成績中等,大概率要上職校,這書還有必要讀嗎?”“職校出來不就是進廠嗎?不如早點打工賺錢。”甚至有人直接喊話:“職校干脆取消算了,浪費時間!”
職校到底該不該取消?這個話題吵了很多年,尤其是每年中考后,“職普分流”總會引發一波焦慮。但就在上個月,教育部在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明確態度: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僅不會取消,還要“高質量發展”。
今天咱們就好好聊聊:為什么職校不能取消?教育部的“明確回復”背后,藏著哪些家長和學生該知道的真相?
一、先別急著罵職校,你可能對它有“偏見濾鏡”
說實話,很多人反感職校,不是職校本身的問題,而是被“老印象”帶偏了。
前幾天遇到一位做HR的朋友,她說公司去年招了兩個實習生:一個是二本院校的應屆生,簡歷寫滿“學生會主席”“校園活動策劃”,但讓他用Excel做個數據匯總,磨磨蹭蹭兩小時還出錯;另一個是本地職校的畢業生,學的數控技術,面試時直接帶了自己加工的零件樣品,實操考核中,編程、操作機床一氣呵成,試用期沒結束就被車間主任“預定”了。
你看,職校的核心不是“教理論”,而是“練技能”。但現實中,不少家長把職校當成“差生收容所”,覺得孩子去了就是“學壞”;還有人覺得職校畢業生“沒前途”,只能端盤子、擰螺絲。這些偏見,其實早就該更新了。
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去年就說過:“職業教育培養的是‘大國工匠’的苗子,不是‘低端勞動力’。”現在的職校,早就不是十幾年前的樣子了——
專業跟著市場走:新能源汽車火了,就開“智能網聯汽車技術”專業;直播電商熱了,就設“電子商務(直播方向)”;甚至連“銀發經濟”相關的“老年服務與管理”專業,都成了香餑餑。
上課像“上班”:很多職校和企業合作,學生一半時間在教室學理論,一半時間在企業“頂崗實習”。比如深圳某職校的“工業機器人”專業,學生從大一起就在比亞迪的車間實操,畢業直接拿offer。
升學通道打通了:以前職校生只能“就業一條路”,現在可以通過“職教高考”考本科,甚至讀研究生。2023年,全國職教本科招生規模已經突破20萬人,比5年前翻了10倍。
二、教育部為什么“力挺”職校?看看這組數據就懂了
可能有人會說:“就算職校變好了,可社會需要那么多技術工人嗎?”
還真需要,而且是“急缺”。
去年人社部發布的《2023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“最缺工”的100個職業排行》里,前10個職業中,有7個是技術工種:汽車生產線操作工、電工、焊工、數控車工……這些崗位的月薪普遍在8000-15000元,比不少辦公室白領還高,但企業還是招不到人。
為什么?因為我國技能人才缺口超過3000萬,而職校每年畢業生才1000多萬,根本不夠用。
教育部多次強調:“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類型教育。”這句話不是空話,背后是國家經濟發展的“剛需”——
制造業升級需要“能工巧匠”:從“中國制造”到“中國智造”,不是光靠設計師畫圖紙就行,還得有工人能把圖紙變成產品。比如航天發動機的葉片,誤差不能超過0.01毫米,這得靠頂級的數控技術工人;
服務業細分需要“專業選手”:現在的“月嫂”早就不是“帶孩子”那么簡單了,得懂早教、會護理、能做營養配餐,高級月嫂月薪能到3萬,比很多碩士畢業生還高,這些技能大多是職校“母嬰護理”專業教的;
鄉村振興需要“新農人”:種大棚蔬菜要懂物聯網,養小龍蝦要會水質檢測,這些“技術農活”,職校的“現代農業技術”專業早就開課了。
說白了,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像一棟樓,普通教育培養的是“設計師”,職業教育培養的是“建造師”,缺了誰這樓都蓋不起來。
三、職校生的真實出路:有人年入20萬,有人成“大國工匠”
可能還是有家長擔心:“道理我都懂,但我家孩子去職校,真能有好前途嗎?”
我們來看看幾個真實案例——
案例1:從職校生到“汽車醫生”,年薪20萬+
小王是安徽某職校“汽車運用與維修”專業的畢業生,2018年畢業后進了一家汽車4S店。別人嫌修車臟、累,他卻跟著師傅鉆車底、記參數,下班還自學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。3年后,他成了店里的“技術大拿”,專門修特斯拉、比亞迪等新能源車型,現在帶5個徒弟,年薪20多萬,比他讀本科的表哥還高。
案例2:靠“捏泥巴”拿全國冠軍,保送本科
小李中考失利后去了景德鎮某職校學陶瓷藝術,剛開始覺得“捏泥巴”沒出息,直到參加學校組織的技能大賽。為了練好“手工拉坯”,他每天練到凌晨,手上磨出厚厚的繭子。2022年,他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拿了金獎,直接被景德鎮陶瓷大學本科錄取,現在還沒畢業,作品就被畫廊預定了。
案例3:職校教師成“全國技術能手”
張老師是江蘇某職校的數控專業教師,20年前從職校畢業后留校任教。他帶著學生搞技改,把傳統機床改造成自動化生產線,幫合作企業節省成本30%。去年,他被評為“全國技術能手”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——你看,職校不僅能培養學生,還能走出“大國工匠”級的老師。
這些案例不是“特例”。教育部數據顯示,近5年,職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%以上,超過普通本科畢業生。而且隨著技能等級提升,技術工人的薪資漲幅比白領還快——有調查顯示,工作5年的高級技工,月薪中位數能達到1.2萬元,比同期畢業的普通本科生高15%。
四、給家長和學生的3條“真心話”
如果你家孩子正面臨“普高還是職校”的選擇,或者對職校有顧慮,想分享3點建議:
1. 別用“成績”給孩子貼標簽,用“興趣”選方向
中考成績只能說明“文化課學習能力”,不能定義孩子的未來。有的孩子天生坐不住,不愛背單詞、做數學題,但動手能力強——比如喜歡拆家電、修自行車、畫畫、做飯,這些其實都是“技能天賦”。職校的專業大多和“動手”相關,比如烹飪、汽修、護理、設計,說不定孩子去了反而能找到自信。
2. 選職校,重點看“校企合作”和“就業率”
不是所有職校都好,選的時候要擦亮眼睛:優先選公辦職校(學費低、資源好),然后看學校的“校企合作名單”——如果合作的都是華為、格力、京東這樣的大企業,說明教學質量有保障;最后查“就業率”,尤其是“專業對口就業率”,比如學護理的,有多少進了醫院;學編程的,有多少進了互聯網公司。
3. 職校不是“終點”,是“新起點”
現在職校生的出路很多:想就業,有企業搶著要;想升學,能考本科、讀研究生;甚至想創業,國家還有補貼(比如中職畢業生創業可申請最高20萬元貸款)。去年就有新聞,兩個職校生合伙開了家“汽車美容店”,因為技術好、價格公道,一年賺了80萬。
寫在最后
“職校該不該取消”這個問題,其實問錯了方向。真正該問的是:“怎么讓職校變得更好?”
教育部已經給出了答案:增加投入、打通升學通道、深化產教融合……這些政策正在慢慢落地。而我們家長和學生,或許也該放下偏見——職業教育不是“退而求其次”的選擇,而是“另一條賽道”的開始。
畢竟,社會需要科學家、醫生、老師,也需要焊工、廚師、汽修工。只要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,不管走哪條路,都能活出自己的價值。
(注:本文政策內容基于教育部2023-2024年公開文件,具體細則以官方最新公布為準。)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72610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