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三孩子考試急躁
最近后臺總收到家長留言:“孩子高三了,平時作業都會,一考試就慌得不行,簡單題算錯,大題寫一半卡住,出考場就哭,說‘明明會的,就是腦子一片空白’。”
其實不止一位家長提到這個問題。高三這年,考試像家常便飯,可“考試急躁”像個甩不掉的影子——有的孩子手抖到握不住筆,有的盯著題目發呆半小時寫不出一個字,有的甚至提前交卷逃避……咱們當爸媽的看著心疼,又忍不住想:“怎么就不能穩一點?”
今天咱們就好好聊聊:高三孩子考試為啥容易急躁?到底怎么幫他們把“慌”變成“穩”?
一、先別急著怪孩子:考試急躁,可能是大腦在“求救”
上周遇到個媽媽,她說孩子模考時把數學答題卡涂串了行,回來哭著說:“考場上就覺得時間不夠,越急越錯,最后10分鐘手都是抖的。”她嘆氣:“我罵了他兩句‘不細心’,現在想想真后悔。”
其實孩子考試急躁,很多時候不是“態度問題”,而是大腦的“生存本能”在搗亂。
從生理上看:人在緊張時,大腦會啟動“戰斗或逃跑”模式——腎上腺素飆升,心跳加快,血液優先流向四肢(準備“逃跑”),大腦前額葉(負責邏輯、專注的區域)反而供血不足。這時候孩子不是“不想冷靜”,而是大腦根本“冷靜不下來”,就像手機內存滿了,點開APP都卡,更別說解數學題了。
從心理上看:高三孩子對“考試結果”的執念太重了。有的孩子會想“這道題錯了,大學就考不上了”,有的怕“考不好被爸媽說”“比不過同學”。這些念頭像小鞭子,越抽越急,最后把自己逼到“腦子空白”的死胡同。
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原因:平時做題沒“限時訓練”。很多孩子平時寫作業慢悠悠,遇到難題就查手機、問同學,一旦到了考場,看到“倒計時”就慌了神——原來“會做”和“在規定時間內會做”,根本是兩碼事。
二、幫孩子“降躁”,家長別做這3件事(很多人都踩過坑)
前兩天有個家長跟我說:“我看孩子考試前緊張,就跟他說‘放輕松,考不好爸媽不怪你’,結果他更急了,說‘你們越這么說,我越覺得考不好對不起你們’。”
想幫孩子,先得避開這些“好心辦壞事”的坑:
1. 別總說“別緊張”“有啥好慌的”
孩子本來就慌,你說“別緊張”,潛臺詞其實是“你現在的緊張是不對的”。他會覺得“我連不緊張都做不到,更沒用了”。不如換成“媽媽知道你現在手心冒汗(描述具體感受),咱們一起試試慢慢呼氣”——先承認他的情緒,再給方法,比否定情緒有用10倍。
2. 別拿“別人家孩子”對比
“你看XX這次又考了年級前50,人家怎么就不慌?”這種話只會讓孩子覺得“我不僅考不好,還不如別人”,急躁里又多了層“自我否定”。高三孩子最需要的是“我在爸媽眼里是獨一無二的”,而不是“我必須比別人強”。
3. 別在考試前“突擊鼓勵”
有的家長平時不管,考試前突然說“加油!你是最棒的!”孩子會覺得“平時不關心,現在假惺惺”。真正的鼓勵是滲透在日常的,比如他寫作業時遞杯熱牛奶,說“這道物理題你昨天琢磨了半小時,這種勁兒就很好”——具體的肯定,比空泛的“加油”更有力量。
三、3個“接地氣”的方法,幫孩子把“慌”壓下去(親測有效)
解決考試急躁,不是讓孩子“忍住別慌”,而是教他“慌的時候怎么辦”。分享3個家長和孩子都能上手的小技巧,最近有家長反饋“孩子用了兩周,模考時能靜下心寫完全卷了”。
方法1:考場上的“3秒呼吸法”——讓大腦“重啟”
孩子一慌,先別逼自己“趕緊做題”,花3秒做個“呼吸練習”:
第1秒:用鼻子深吸一口氣(心里數“1”),感受肚子鼓起來;
第2秒:屏住呼吸(數“2”),讓空氣在肺里停一會兒;
第3秒:用嘴巴慢慢呼氣(數“3”),想象“緊張”跟著氣一起呼出去。
親測這個方法能快速降低心率——就像電腦死機時按“Ctrl+Alt+Del”,給大腦3秒“重啟時間”。有個孩子說:“上次數學考到最后15分鐘,我慌得想撕卷子,做了3次呼吸,居然把最后一道大題的思路理出來了。”
方法2:平時做題練“時間切塊”——把“大壓力”拆成“小任務”
很多孩子慌,是因為看到“120分鐘要做22道題”就懵了。家長可以幫孩子練“時間切塊”:
比如數學卷,提前劃分“每類題的時間上限”:選擇題40分鐘,填空題20分鐘,前3道大題30分鐘,最后2道大題30分鐘(根據孩子情況調整);
準備個小鬧鐘,每做完一塊題就看一眼時間,超時了就標記“這部分下次要提速”,沒超時就獎勵自己“這部分穩住了”。
這樣孩子在考場上就不會盯著“總時間”焦慮,而是專注于“眼下這塊任務有沒有完成”——就像爬山時不總看山頂,而是專注走好眼前的臺階,反而爬得更穩。
方法3:建個“急躁錯題本”——搞清楚“我到底在慌什么”
讓孩子準備個本子,專門記“因為急躁做錯的題”,格式可以這樣:
題目:抄下錯題(不用全抄,記關鍵條件就行);
當時怎么慌的:比如“看到數字多就煩”“怕做不完,沒讀題就下筆”;
下次遇到怎么辦:比如“先圈出題目里的關鍵詞”“告訴自己‘這道題5分鐘內肯定能做出來’”。
有個孩子記了兩周,發現自己總在“應用題”上慌,因為“文字太長懶得讀”。后來他每次做應用題,先拿筆劃掉“沒用的描述”,只留數字和問題,正確率一下提高了——原來很多急躁,都是因為沒找到“具體的敵人”,把模糊的慌變成“具體的問題”,就好解決了。
四、最后想說:孩子的“急躁”,藏著他的“在乎”
有個媽媽跟我分享:“有天晚上我起夜,看到孩子房間燈還亮著,他對著鏡子說‘別慌,你可以的’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他比我們想象中更想做好。”
高三這年,孩子的急躁里,藏著對未來的期待,也藏著對“失敗”的恐懼。咱們當爸媽的,與其當“監考官”,不如當“加油站”——他慌的時候遞杯溫水,他哭的時候遞張紙巾,他說“我不行”的時候,輕輕說“沒關系,咱們再試一次”。
畢竟,高考重要,但孩子學會“和自己的情緒相處”,比分數更重要。慢慢來,那些讓他慌的坎,終會變成他未來走得更穩的路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38078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