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厭學的家庭因素
最近后臺總收到家長留言:“孩子上初中后突然不愛學習了,作業拖到半夜,一提上學就發脾氣,是不是青春期叛逆?”“我家娃以前成績挺好的,這學期突然說‘不想學了’,問他為啥也不說,急死我了!”
其實,孩子“厭學”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。就像一棵小樹枯萎,不會只因為某天沒澆水,而是土壤、陽光、蟲害等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。家庭,就是孩子成長的“土壤”——父母的相處方式、對孩子的期待、日常的溝通模式,甚至家里的氛圍,都可能悄悄埋下“厭學”的種子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聊聊,那些藏在“孩子不愛學習”背后的家庭因素,以及咱們能做些什么。
一、“都是為你好”的控制欲,正在把孩子推遠
上周碰到鄰居張姐,她嘆氣說:“我給兒子報了數學班、英語班、編程班,都是為他好啊!現在競爭這么激烈,不多學點將來怎么辦?可他倒好,上課走神,作業糊弄,上次月考還退步了20名!”
我問她:“這些班是孩子自己想報的嗎?”張姐愣了一下:“他一個小孩懂什么?我幫他選的都是‘有用’的。”
這就是很多家庭的問題:家長把“為你好”當成控制的理由,從“今天必須做50道題”到“周末只能去補習班”,孩子的學習節奏、興趣選擇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。時間久了,孩子會覺得:“學習是爸媽的事,不是我的事。”
更可怕的是“隱形控制”:比如孩子寫作業時,家長在旁邊盯著,時不時打斷:“這道題錯了!你怎么這么馬虎?”“快點寫,磨磨蹭蹭的!”表面上是“關心”,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。心理學上有個詞叫“自我決定理論”,說人有三個基本需求:自主感、勝任感、歸屬感。當孩子連“怎么學、學什么”的自主感都沒有,就像被牽著走的木偶,怎么可能有動力?
如果家里有這種情況,試試這么做:
先“退一步”:每周留1-2小時,讓孩子自己決定學什么、怎么學(比如今天復習語文還是數學,先做卷子還是背單詞),哪怕他選擇“先玩10分鐘再寫作業”也沒關系,重點是讓他體驗“我的學習我做主”。
把“命令”換成“商量”:不說“你必須去上英語班”,而是“媽媽覺得英語對以后很重要,你要不要試試?如果上了兩次覺得沒意思,咱們再商量換別的。”給孩子選擇權,他反而更愿意配合。
二、比打罵更傷孩子的,是“看不見”的情感忽視
有個媽媽私信我:“我兒子最近總說‘活著沒意思’,不想上學。我以為他是裝的,罵了他幾句‘矯情’,結果他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一天沒出來。后來才知道,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,回來跟我說‘心里難受’,我當時正忙工作,隨口回了句‘多大點事,別小題大做’……”
很多家長覺得“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、報好學校,就是盡到責任了”,卻忽略了孩子的“情感需求”。孩子說“我好累”,家長回“別人都不累就你累”;孩子考砸了哭,家長說“哭有什么用,下次考好點啊”;孩子分享學校的趣事,家長一邊刷手機一邊“嗯啊”應付……
這些“看不見的忽視”,比打罵更傷人。孩子會覺得:“我的感受不重要,爸媽只關心我的成績。”當學習變成“只有考好了才會被愛”的工具,一旦遇到困難,他就會想:“反正我考不好也沒人在乎,不學了。”
怎么判斷家里有沒有“情感忽視”? 很簡單:孩子遇到開心或難過的事,第一反應是“想告訴爸媽”,還是“算了不說了,他們不會懂”?如果是后者,就要警惕了。
試試“10分鐘傾聽法”:每天花10分鐘,放下手機、關掉電視,認真聽孩子說話。他說“老師今天批評我了”,別急著說教“肯定是你做錯了”,先問“當時你是什么感覺呀?”;他說“數學好難”,別說“不難怎么別人能學會”,而是“媽媽上學時也覺得數學難,后來發現……”(分享自己的經歷,拉近距離)。讓孩子知道:“我的感受,爸媽在乎。”
三、家庭關系緊張,孩子用“厭學”當“盾牌”
前幾天和一位心理老師聊天,她講了個案例:一個初二男生,父母常年吵架,甚至動手。這學期孩子突然不肯上學,說“頭暈”“肚子疼”,去醫院檢查啥問題沒有。后來才發現,只要孩子“生病”,父母就會暫時停止爭吵,一起照顧他。孩子潛意識里覺得:“只要我不上學,爸媽就不會吵架了。”
家庭是孩子的“安全港灣”,如果港灣里總是“狂風暴雨”(父母吵架、冷戰、離婚沖突),孩子會感到極度不安。為了“保護家庭”,或者為了“轉移父母的注意力”,有些孩子會用“厭學”“生病”“叛逆”等問題行為來“平衡”家庭關系。
還有一種情況:父母一方強勢,另一方懦弱,比如媽媽總指責爸爸“沒本事”,爸爸沉默不說話。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學到:“沖突是可怕的,我要避免沖突。”反映在學習上,就是遇到難題不敢問老師同學,怕被批評;考試沒考好不敢告訴家長,怕被指責。時間久了,學習壓力越來越大,最后干脆“擺爛”。
如果家里關系緊張,先別急著管孩子學習:
父母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爭吵,如果沒忍住吵了,事后一定要告訴孩子:“爸爸媽媽剛才吵架是我們的問題,和你沒關系,我們依然很愛你。”
每周安排一次“家庭時光”:比如一起做頓飯、散步、看電影,哪怕只有1小時,讓孩子感受到“家里是溫暖的,爸媽是和睦的”。孩子心里踏實了,才有精力面對學習。
四、父母“說一套做一套”,孩子學不會“認真”
“你怎么又在玩手機!不是讓你看書嗎?”“我這是工作!你趕緊去寫作業!”——這是不是很多家庭的日常對話?
家長一邊要求孩子“好好學習、少玩手機”,自己卻下班回家就刷短視頻、打游戲;一邊告訴孩子“要堅持、不能半途而廢”,自己報的健身班去了兩次就不去了。孩子是“天生的模仿家”,他們不會聽你“說什么”,只會看你“做什么”。
我見過一個孩子,爸爸總說“學習要專注”,但陪孩子寫作業時,手機響了就接,微信來了就回。孩子問:“爸爸,你怎么總看手機?”爸爸說:“大人忙。”后來孩子寫作業也變得三心二意,一會兒玩橡皮,一會兒喝水,爸爸批評他,他就頂嘴:“你不也總玩手機嗎?”
想讓孩子“認真學”,家長先做“好榜樣”:
孩子學習時,家長可以在旁邊看書、工作,而不是刷手機、看電視。哪怕你看的是小說,只要是“專注做事”的狀態,對孩子就是一種影響。
別把“學習”當成孩子的“專屬任務”,偶爾和孩子分享你的“學習經歷”:“媽媽今天學了個新軟件,一開始覺得好難,后來慢慢摸索就會了,你學習是不是也這樣?”讓孩子知道“學習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,不是只有我”。
五、“隱形壓力”:那些藏在細節里的“綁架”
除了上面說的,還有一些“隱形壓力”,家長可能沒意識到,但孩子卻感受得清清楚楚:
墻上的“勵志標語”:“不努力,將來掃大街”“考不上重點高中,人生就完了”——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“學習是為了不被嫌棄,考不好就是失敗者”。
親戚聚會的“比較”:“你看人家小明,這次考了全班第一”“你表哥都考上985了,你要加油啊”——孩子會覺得“我永遠不如別人,學習是為了滿足爸媽的面子”。
“犧牲感”的綁架:“爸媽為了你,不舍得吃不舍得穿,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”——孩子會背負“愧疚感”,覺得“如果學不好,就對不起爸媽的付出”。
這些壓力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家庭里,孩子會把學習和“恐懼”“焦慮”“愧疚”綁定,自然會想逃避。
怎么化解“隱形壓力”?
把“結果”換成“過程”:不說“這次必須考90分”,而是“媽媽看到你這學期每天都認真寫作業,這就很棒”。
創造“無評價區”:比如餐桌上只聊生活趣事,不聊成績;親戚聚會時,提前和孩子說“如果有人問成績,你不想說就告訴爸媽,我們來幫你擋”。
其實,孩子“厭學”并不可怕,它更像一個“信號”——提醒我們:家庭這塊“土壤”可能需要調整了。沒有哪個孩子天生不愛學習,他們只是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,而家庭,本該是他們最想求助的“加油站”,而不是“壓力源”。
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經歷“厭學”,別急著指責他“懶”“不努力”,先蹲下來問問自己:家里的氛圍讓他感到安全嗎?他的感受被看見過嗎?他有沒有從學習中體驗過“我能行”的快樂?
改變可能需要時間,但只要我們先調整自己,給孩子足夠的愛、尊重和空間,那棵曾經“枯萎”的小樹,總有一天會重新抽出新芽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37668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