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教育厭學的孩子
摘要: 當孩子說“我不想上學”“學習沒意思”時,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焦慮、生氣,甚至忍不住批評“你怎么這么不懂事”。但其實,“厭學”從來不是孩子故意搗亂,而是他們發出的求救信號——可能是學習遇到了困難,可能是情緒無處安放,也可能是家庭或學校環境讓他感到壓抑。教育厭學的孩子,關鍵不是“逼他學”,而是先蹲下來聽懂他的信號,再用對方法幫他重新找到學習的意義和動力。只要方法得當,90%的厭學情緒都能慢慢化解。
一、先別急著“糾正”,先看懂孩子的“厭學信號”
咱們當爸媽的,最怕聽到孩子說“不想上學”。但你有沒有發現?孩子很少突然厭學,他們的“反抗”往往藏在細節里,只是我們常常把這些信號當成了“偷懶”“叛逆”。
信號1:行為上的“拖延”和“抵觸”
比如早上起床磨磨蹭蹭,喊十遍才動;放學回家先玩3小時,作業拖到半夜;一提“學習”“作業”“考試”就找借口——“我渴了”“我累了”“老師沒布置”。
你可能以為是孩子“懶”,但背后可能是:他數學作業里的應用題根本看不懂,怕寫不對被你罵;或者今天在學校被老師當眾批評了,一想到學習就覺得丟人。
信號2:情緒上的“煩躁”和“低落”
有的孩子會突然脾氣變大,寫作業時撕本子、摔筆;有的則變得沉默寡言,放學回家就躲進房間,問他怎么了只說“沒事”;甚至出現身體反應——頭疼、肚子疼,但去醫院檢查又沒毛病。
這些情緒不是“矯情”。我見過一個四年級的女孩,每次周一早上就喊“肚子疼”,后來才知道,她怕周一的英語早讀——因為上周被老師點名讀課文,發音被同學笑了,從此一想到早讀就緊張得胃疼。
信號3:語言上的“否定”和“放棄”
“學習有什么用?”“我不是學習的料。”“反正我也考不好。”這些話聽起來扎心,但本質是孩子的“自我保護”——既然我肯定會失敗,那不如一開始就說“我不想學”,至少不會被說“你明明能學好卻不努力”。
記住:孩子不會用復雜的語言表達“我遇到困難了”,他們只會用“不想學”來包裹自己的無助。先別急著批評,蹲下來問問自己:“他最近在學校有沒有不開心?學習上是不是卡在哪兒了?我有沒有給他太多壓力?”看懂信號,才能對癥下藥。
二、3個溝通技巧,讓孩子愿意說出心里話
很多家長說:“我問了啊,可他要么不說話,要么就說‘不知道’!”那是因為你的溝通方式,可能一開始就讓孩子關上了嘴。試試這3個方法,讓孩子覺得“爸媽是來幫我的,不是來批評我的”。
技巧1:用“觀察+感受”代替“評價+指責”
錯誤示范:“你怎么又沒寫完作業?天天就知道玩,我看你以后怎么辦!”(評價+指責,孩子只會想“怎么反駁”或“干脆不說”)
正確示范:“我看到你今天作業寫到10點還沒寫完(觀察),是不是遇到什么難的題目了?媽媽有點擔心你睡得太晚(感受)。”(不帶評判,孩子更容易放下防備)
我鄰居家孩子小宇,之前一提學習就炸毛。他媽媽后來改了說話方式,有天晚上看他對著數學題發呆,沒罵他,而是說:“這道題看起來步驟好多(觀察),我看著都有點暈(感受),要不要我們一起看看從哪里開始?”小宇愣了一下,居然主動說:“老師上課講的輔助線做法,我沒聽懂……”
技巧2:問“具體事”,別問“抽象理”
孩子說“學習沒意思”,你別追問“怎么沒意思?學習多重要啊!”(抽象道理孩子聽不懂,也不想聽)。不如問具體的事:“是數學課沒意思,還是語文課沒意思?今天有沒有哪個老師說的話讓你覺得不舒服?”
比如孩子說“不想上學”,可以拆成小問題:“是早上起床太早不想起?還是學校里有同學讓你不開心?或者是作業太多寫不完?”具體的問題,才能讓孩子有話可說。我見過一個爸爸,用這個方法問出孩子“不想上學”的真實原因——他覺得自己的書包比同桌的舊,怕被同學笑話,所以不想去學校。
技巧3:允許孩子“暫時不想學”,先“接住情緒”再“解決問題”
有時候孩子發脾氣說“我再也不學了”,其實是在發泄情緒。這時候你越逼他“必須學”,他反抗越厲害。不如先接住他的情緒:“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學習很累,不想學就先休息10分鐘,我們吃點水果,等你心情好點了再說,好不好?”
情緒就像洪水,堵不如疏。等孩子冷靜下來,你再輕輕問:“剛才是哪道題讓你這么生氣呀?我們一起看看,說不定沒那么難呢?”大部分時候,孩子不是真的不想學,只是被當下的情緒困住了。
三、4步重建學習動力:從“討厭學”到“試著學”
孩子愿意和你溝通后,接下來要做的是幫他重建對學習的信心——不是“你要考100分”,而是“你能學會,你能進步”。學習動力的核心,是“成就感”:當孩子嘗到“我能行”的甜頭,才會慢慢愿意主動學。
第一步:找到“最近發展區”,定一個“跳一跳夠得著”的目標
很多孩子厭學,是因為目標太高——比如數學考30分,家長非要他下次考80分,孩子一看就覺得“不可能”,干脆放棄。正確的做法是:找到他“稍微努力就能達到”的目標,也就是“最近發展區”。
比如孩子數學30分,先別盯著80分,定個40分的小目標。怎么實現40分?分析試卷:哪些題是“只要細心就能做對”的(比如計算題),哪些是“稍微講一下就能懂”的(比如簡單應用題)。把這些題挑出來,告訴孩子:“我們這周就搞定這5道計算題,下次考試只要這5道題都對,就能多拿10分,離40分就不遠了!”
目標越小,孩子越容易看到希望。我朋友的兒子之前英語總考不及格,后來他們定了個目標:“每天背3個單詞,周末復習一次”。堅持1個月,孩子在單元考里認出了自己背過的單詞,激動地說:“媽媽,我居然看懂了一道閱讀理解!”就是這個小小的“看懂”,讓他后來愿意主動背單詞了。
第二步:把“大任務”拆成“小步驟”,降低“啟動難度”
孩子看到“寫一篇作文”“做一張試卷”就頭疼,是因為任務太籠統,不知道從哪開始。這時候你要幫他“拆任務”,把大任務變成“踮踮腳就能完成”的小步驟。
比如寫作文“我的媽媽”,別直接說“你快寫啊”,可以拆成:
1. 先和媽媽聊10分鐘:媽媽平時喜歡做什么?有沒有哪件事讓你覺得媽媽很愛你?(收集素材)
2. 一起列個提綱:開頭寫媽媽長什么樣,中間寫一件媽媽愛你的事,結尾寫你想對媽媽說什么。(搭框架)
3. 先寫中間那件事,就寫3句話:什么時候?媽媽做了什么?你當時是什么感覺?(寫片段)
孩子完成一步,就夸他一步:“你看,提綱列完了,作文最難的部分已經搞定了!”“這3句話寫得真好,把媽媽給你送傘的樣子寫出來了!”當任務變得具體、簡單,孩子就不會那么抵觸了。
第三步:反饋“過程”,而不是只看“結果”
很多家長習慣說:“考了90分就獎勵你”“這次沒考好,下次必須努力”。但對厭學的孩子來說,“結果”往往是打擊(因為他暫時考不好),反而是“過程”中的努力,更值得被看見。
比如孩子寫作業時,主動查了字典(過程),哪怕字還是寫錯了(結果),也要夸:“你今天遇到不認識的字,知道自己查字典了,比昨天進步了!”孩子主動問老師題(過程),哪怕沒完全聽懂(結果),也要說:“你敢主動問老師,媽媽覺得你很勇敢,這就是進步!”
這些“過程反饋”能讓孩子明白:“就算我沒做好,只要我努力了,爸媽也會看見我。”這種安全感,是重建動力的基礎。
第四步:把“學習”和孩子的“興趣”綁在一起
沒有孩子天生討厭“學習”,他們討厭的是“枯燥的學習方式”。如果你能把學習和孩子喜歡的事結合起來,他會覺得“學習好像也沒那么討厭”。
比如孩子喜歡玩游戲,你可以說:“你打游戲的時候,會研究怎么升級、怎么攢裝備,這其實就是‘學習策略’呀!你看,學數學也一樣,只要找到解題的‘策略’,就像打游戲過關一樣有意思。”
孩子喜歡畫畫?可以讓他用畫畫的方式記單詞(比如畫個蘋果記“apple”),或者寫作文時先畫思維導圖。
關鍵是讓孩子發現:“學習不是和我喜歡的事對立的,它可以是有趣的。”
四、家長最容易踩的3個坑,避開就是進步
教育厭學的孩子,“不做錯”比“做對”更重要。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在幫孩子,其實是在“推遠”他。這3個坑,一定要避開:
坑1:總拿“別人家孩子”對比
“你看隔壁小明,每次都考全班第一,你怎么就不能學學他?”這句話說出口,孩子聽到的不是“你要努力”,而是“我不如別人,爸媽不滿意我”。時間久了,他會覺得“反正我再努力也比不上別人,干脆不學了”。
正確做法:讓孩子和“自己比”。“你上次數學考了40分,這次考了45分,多對了2道題,比上次進步了!”這種縱向對比,才能讓孩子感受到“我在變好”。
坑2:把“學習”當成“懲罰”或“交易”
“作業沒寫完,不準看動畫片!”“考90分就給你買游戲機!”——這樣做,會讓孩子覺得“學習是痛苦的,是為了換取獎勵不得不做的事”。一旦獎勵消失,或者痛苦超過承受范圍,他就會放棄學習。
正確做法:讓學習回歸“本身的意義”。比如孩子學會了認字,可以說:“你看,你現在能自己讀繪本了,不用媽媽念了,是不是很厲害?”讓他體會到“學會東西”本身帶來的快樂。
坑3:過度干預,剝奪孩子的“自主權”
“你必須每天晚上7點寫作業!”“這道題你應該這么做!”——家長事無巨細地安排,會讓孩子覺得“學習是爸媽的事,不是我的事”。一旦脫離你的控制,他就不知道該怎么學了。
正確做法:給孩子“選擇權”和“責任”。比如讓他自己決定“先寫數學還是先寫語文”,自己整理書包,自己檢查作業。哪怕他選錯了(比如先玩后寫作業導致熬夜),也要讓他承擔后果(第二天困)。只有讓孩子覺得“學習是我的事”,他才會真正負責。
教育厭學的孩子,就像牽著一只蝸牛散步——你不能催,不能罵,只能耐著性子,陪他一點點往前挪。他可能會走得很慢,可能會偶爾停下來,但只要你方向對了,方法對了,總有一天,他會自己邁開腿,朝著目標跑起來。
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“想變好”的種子,厭學只是這顆種子暫時被土蓋住了。你的理解、耐心和正確的引導,就是幫他松土、澆水的陽光雨露。別急,給他一點時間,也給自己一點時間——他會慢慢長大,你也會慢慢學會,如何做一個更懂孩子的父母。
尊重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37408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