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教孩子發(fā)泄情緒
咱們當爸媽的,是不是都遇到過這種場景:孩子搭了半小時的積木突然塌了,下一秒就躺地上打滾哭嚎;或者因為一塊糖沒拿到,直接把玩具摔得滿地都是。這時候你是忍不住吼一句“不許哭”,還是趕緊掏出手機哄“別哭了看動畫片”?其實啊,教孩子發(fā)泄情緒,從來不是讓他“憋著”或“隨便鬧”,而是幫他找到“不傷己、不傷人”的情緒出口。今天就跟你聊聊,怎么用對方法,讓孩子既能釋放情緒,又能慢慢學會管理情緒——畢竟,這可是影響他一輩子的“軟實力”。
為什么孩子必須學會“發(fā)泄情緒”?別等問題堆成山才后悔
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在有些孩子看著“乖”,但遇到一點小事就崩潰:考試沒考好躲房間不出來,被同學說一句就不想上學。背后很可能是——他從小就沒學會怎么“合理發(fā)泄情緒”。
兒童心理學里有個“情緒容器”理論:孩子的情緒就像一杯水,開心、生氣、委屈都是往里倒的水。如果杯子滿了還不讓倒,要么水會溢出來(亂發(fā)脾氣、攻擊行為),要么杯子會裂開(壓抑自己、討好別人)。咱們總說“要讓孩子做個情緒穩(wěn)定的人”,但“穩(wěn)定”的前提,是他先知道“我的情緒可以被看見,也可以被釋放”。
我鄰居家孩子樂樂就是典型例子。樂樂媽覺得“哭是懦弱的表現(xiàn)”,每次樂樂哭,她都板著臉說“不許哭,男子漢要堅強”。結果呢?樂樂現(xiàn)在8歲,在學校被欺負了從不吭聲,回家卻會因為媽媽沒及時給他遞拖鞋大發(fā)脾氣。醫(yī)生說,這就是情緒長期被壓抑,最后找錯出口的表現(xiàn)。
所以啊,教孩子發(fā)泄情緒,不是縱容他“無理取鬧”,而是幫他給情緒找個“安全出口”。只有情緒流動起來,孩子才能慢慢學會“掌控情緒”,而不是被情緒控制。
家長最容易踩的3個“坑”:你以為在幫孩子,其實在堵他的情緒出口
咱們當爸媽的,總想著“快點讓孩子平靜下來”,但有些做法,看似有用,其實是在堵孩子的情緒出口,越幫越忙。這3個坑,你可能也踩過:
坑1:“別哭了,這有什么好哭的?”——否定孩子的情緒
“積木塌了再搭就好啊,哭什么?”“同學不跟你玩,你找別人玩不就行了?”這種話,咱們是不是常說?但對孩子來說,他的情緒是真實的:積木塌了,他覺得“我努力了半天白費了”;同學不跟他玩,他覺得“我是不是不好”。你一句“有什么好哭的”,其實是在說“你的感受不重要”。
孩子接收到的信號是:“我生氣/委屈是不對的,我不能表現(xiàn)出來。”時間久了,他要么學會“假裝沒事”,要么覺得“只有鬧得更大聲,爸媽才會理我”。
坑2:“再哭我就不要你了!”——用威脅壓制情緒
“你再哭,媽媽就走了!”“再鬧我就打你了!”這種話確實能讓孩子瞬間安靜,但安靜的背后,是恐懼。孩子不是不生氣了,而是怕“被拋棄”“被懲罰”,只能把情緒咽下去。
我同事家孩子朵朵,以前吃飯慢了被媽媽說“再不吃就倒掉”,現(xiàn)在每次吃飯都緊張得手抖,吃到一半就說“我吃飽了”。后來才知道,她不是吃飽了,是怕媽媽真的倒掉飯,只能壓抑自己“還想吃”的需求。
坑3:“來,媽媽給你買糖/看動畫片!”——用轉移注意力逃避情緒
孩子哭的時候,塞個糖、開個動畫片,確實能讓他立刻停止哭鬧。但這就像給沸騰的鍋蓋上蓋子——火沒關,鍋遲早會炸開。孩子沒機會認識“我現(xiàn)在是什么情緒”“為什么會這樣”,下次遇到同樣的事,還是只會用哭鬧解決。
就像我兒子小時候,有次因為玩具被搶哭了,我趕緊拿出他最愛的消防車,他果然不哭了。但后來發(fā)現(xiàn),他每次遇到不順心,都會盯著我手里的“新玩具”,好像“哭鬧就能換好處”。這哪是發(fā)泄情緒,分明是學會了“情緒勒索”。
5個“落地可復制”的發(fā)泄方法:孩子能學會,家長好操作(附真實案例)
其實教孩子發(fā)泄情緒,沒那么復雜。關鍵是幫他找到“安全、不傷人、不破壞”的方式。這5個方法,我在我兒子身上試過,親測有效,你也可以直接用:
方法1:先教孩子“給情緒貼標簽”——“我現(xiàn)在很生氣,因為……”
孩子不會說“我生氣了”,就只能用哭鬧、摔東西來表達。所以第一步,是幫他“認出”自己的情緒。
具體做法:孩子哭鬧時,你蹲下來,用平靜的語氣幫他說出感受。比如:
積木塌了:“媽媽看到積木塌了,你是不是覺得很生氣?因為你搭了好久對不對?”
被搶玩具:“弟弟把你的挖土機拿走了,你是不是很委屈?因為那是你最喜歡的玩具對嗎?”
一開始孩子可能聽不懂,但你多說幾次,他就會慢慢學會。我兒子3歲時,有次因為我沒讓他吃冰淇淋哭,哭了一會兒突然停下來,抽噎著說:“媽媽,我……我現(xiàn)在很生氣,因為……冰淇淋不能吃。”那一刻我特別驚喜——他開始“看見”自己的情緒了。
關鍵:說情緒時,一定要加上“因為”,幫他把“情緒”和“事件”聯(lián)系起來,他才知道“我為什么會這樣”。
方法2:給孩子一個“安全發(fā)泄角”——讓情緒有地方“著陸”
家里可以專門設置一個角落,放上孩子喜歡的毛絨玩具、枕頭、畫筆、白紙,告訴他:“如果你覺得生氣、難過,不想說話,就可以來這里待一會兒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(只要不傷害自己和東西)。”
我家的發(fā)泄角在陽臺,放了一個小帳篷,里面有我兒子的“情緒小熊”(他給小熊起的名字)、幾個軟枕頭,還有一盒蠟筆和畫紙。有次他因為拼圖拼不好發(fā)脾氣,我沒說話,指了指陽臺。他自己走進去,抱著小熊捶了幾下枕頭,又拿蠟筆在紙上畫了一堆紅色的圈圈,出來的時候雖然還撅著嘴,但已經不哭鬧了。
注意:發(fā)泄角不是“懲罰角”,別對孩子說“你去發(fā)泄角反省一下”。它是孩子的“情緒避風港”,讓他知道“我可以在這里安全地釋放情緒”。
方法3:用“身體釋放法”——把情緒“動”出去
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是“身體記憶”,比如生氣時會握緊拳頭、心跳加快。這時候讓他動一動,把情緒“甩”出去,比講道理有用得多。
推薦幾個簡單動作(可以和孩子一起做,邊做邊笑,氣氛會輕松很多):
“生氣小恐龍”:張開手臂,像恐龍一樣張大嘴巴,發(fā)出“嗷嗚——”的聲音,同時跺腳5下(把生氣踩掉)。
“氣球呼吸法”:深吸一口氣,像吹氣球一樣把肚子鼓起來,然后“嘶——”地慢慢把氣吐出來,說“把不開心吐掉啦”。
“枕頭大戰(zhàn)”:拿軟枕頭互相打一打(提前說好“不能打頭”),打完抱一抱,說“現(xiàn)在生氣飛走了嗎?”
我兒子最喜歡“氣球呼吸法”,有次在商場因為不讓買玩具哭鬧,我蹲下來悄悄說:“我們來玩氣球呼吸吧,看誰吐氣時間長。”他一邊哭一邊配合,吐了3次氣,眼淚就停了,還小聲說:“媽媽,氣球飛走了。”
方法4:用“畫畫/講故事”——讓情緒“看得見”
有時候孩子說不出情緒,但能畫出來、講出來。準備一張紙和筆,告訴孩子:“把你現(xiàn)在心里的感覺畫出來吧,想畫什么顏色、什么形狀都可以。”
我見過一個媽媽分享:她女兒生氣時,會畫一個黑色的大怪獸;委屈時,會畫一個掉眼淚的小兔子。畫完后,媽媽會問:“這個怪獸看起來好兇,它為什么生氣呀?”孩子就會開始講:“因為弟弟搶了我的書,怪獸就出來了。”說著說著,情緒就慢慢平復了。
如果孩子不會畫,也可以讓他“編故事”:“你現(xiàn)在心里是不是有個小超人?他在做什么呀?”用想象力把情緒具象化,孩子會覺得“我的情緒不是洪水猛獸,是可以和我聊天的朋友”。
方法5:家長先做好“情緒示范”——你怎么發(fā)泄,孩子就怎么學
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你生氣時會摔東西,孩子很可能也會摔玩具;如果你難過時會躲起來哭,孩子可能也會默默憋著。孩子的情緒處理方式,都是從家長身上“學”來的。
所以,你自己怎么發(fā)泄情緒,比教孩子更重要。比如:
你做飯被油燙了一下,可以說:“哎呀,媽媽被燙到了,有點疼,也有點生氣。媽媽去沖一下涼水,再深呼吸幾下,就好了。”
你和老公吵架了,可以對孩子說:“爸爸媽媽剛才意見不一樣,有點不開心。我們需要各自冷靜10分鐘,等會兒就好了,不是你的錯哦。”
我以前生氣時會忍不住提高聲音,我兒子有次也學著我,叉著腰大聲說:“我生氣了!”后來我試著改:生氣時先深呼吸,然后說“媽媽現(xiàn)在有點生氣,需要去陽臺站5分鐘,等會兒再跟你說話。”現(xiàn)在他生氣時,也會說:“我要去陽臺站一會兒。”
孩子就像一面鏡子,你對情緒的態(tài)度,就是他未來對情緒的態(tài)度。
最后想說:教孩子發(fā)泄情緒,別急著“求效果”
可能有家長會問:“我教了好幾次,孩子還是哭鬧怎么辦?”其實啊,情緒管理是一輩子的事,咱們成年人都未必能做好,何況孩子呢?
你只需要記住兩個原則:
1. 允許孩子“不完美發(fā)泄”:只要他沒傷害自己、沒傷害別人,哪怕哭久一點、摔了個枕頭,都沒關系。別用“你怎么又這樣”否定他的努力。
2. 別期待“一次就會”:就像學走路要摔很多跤,孩子學發(fā)泄情緒,也需要無數次嘗試。今天他能說出“我生氣了”,就是進步;明天他主動去發(fā)泄角,又是進步。
孩子的情緒不是“問題”,而是他認識自己、學會表達的機會。咱們要做的,不是“消滅情緒”,而是陪他一起,給情緒找個溫柔的出口。慢慢來,孩子會給你驚喜的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www.abtbt.com.cn/edunews/372738.html,違者必究!